今天我是你丨“暴走”的护工、专业陪玩的00后、坚持写诗的“高人”……我在养老院当“读者”

2023-11-01 20:3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53332)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闻廷

2024年春节假期安排公布了,大家在讨论春节怎么过的时候总会发出忙忙碌碌中又老了一岁的感慨。衰老对每个人都是进行时,不知不知觉中,白发总会如期而至。你想象过自己的老年生活吗?人老了之后会发生哪些变化?住养老院的日子是什么样的?

近日,记者在一家养老院中待了3天,跟老人和护工同吃同玩,从老人、护工、社工、经理人等等角度带您看看老年世界。

其实,这里注定是很多人的未来世界。

“步行者”

院里不能有老人味

护工日行两三万步

重阳节这一天,记者在护工林英霞的带领下来到位于青岛福州路的圣德嘉康养老院。

敬老院里每一个楼层住的是不同身体条件的老人。在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活动中,有1-2项无法完成的老人属于“轻度失能”,3-4项无法完成的属于“中度失能”,5-6项无法完成的属于“重度失能”。按照老人失能或者失智的不同程度划分生活区域,也为有医疗需求的老人设置了住院部和康复区。五楼的大厅是活动区域,记者一进门正赶上小学生来献爱心表演节目,几十位老人在大厅中欣赏孩子们的演出。

林英霞说老人最喜欢小朋友,看节目的时候不吵不闹,还会把家属来看望时带的零食塞给孩子们。林英霞今年五十六岁,是养老院的24小时护工,对她来说,养老院就是她第二个家,养老院里的每个人都熟悉得像自己的家人。

林英霞给老人庆祝生日

林英霞是东北人,2004年就考取了护理执照,2016年来到青岛从事养老院护工工作。“我干养老院很多年了,我觉得判断一个养老院的好坏,首先就是进门有没有‘老人味’。那股味道,第一是屎尿,很多老人大小便失禁,如果没能及时发现,久了就会有一种像是屎尿馊了之后的气味;第二是老人身体代谢变慢,会产生一种体味;第三是老人洗澡的次数变少,时常弥漫着一股汗味和口腔里发出的气味。这三种气味融合在一起,就成了‘老人味’。”林英霞表示家庭中长期有老人居家养老的一定会理解她说的味道,而在养老院中那么多的老人集中住在一起,更是考验这里护工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不难,勤洗勤换就好。难的是把这个良心活尽心尽力地坚持下去”。

林英霞上班的时间从早上7:45到单位,跟查房的医生护士交接情况,记录每一位老人的餐饮医嘱和注意事项,开始打扫环境卫生、给老人换纸尿裤、按医嘱分发每个老人的药物、打饭、喂饭……“我们护工都要经过专门的医疗培训,像量血压、测心率这样的小活我们都要协助医护人员做好记录。吃饭不能自己吃的就要喂饭,喂饭也不能咀嚼的就要用料理机打碎,每个人对打碎食物的要求还不一样!”林英霞一边跟遛弯的奶奶打着招呼,一边介绍这位奶奶喜欢把饭打成喜欢糊状直接喝,那位奶奶喜欢粗一点稍微嚼一下,时间长了谁吃什么药,喂什么饭,都非常熟悉。

林英霞给老人喂饭

当记者问起,以前小品里演的志愿者在重阳节反复给老人洗脚,洗脱皮的笑话会不会真的出现,林英霞说我们每天下午都有泡脚时间,有时候还没到点老人就喊着该洗脚了。护工都要每天的早中晚三次护理加上晚上每两小时给长期卧床的老人翻身一次,基本上一天下来步数最少两万步,活多的时候三万多步也有,而且夜里也不能睡踏实了。

第二天早上替班的同事来之前,林英霞总想着自己把交班的卫生收拾好,对班同事就能少干一点,“干我们这个活的,都很理解对方的难处,总想着替别人省点事”。林英霞24小时候的护工工作加上交接班的时间,总能在单位呆上26个小时左右。

变化者

越老越像小孩子

故意把尿尿在地上

林英霞在做护工之前,在东北老家做着一点生意,后来当了护工之后最多的时候需要照顾十四位老人,需要发愁的事情只增不减。“老人上了岁数不光行动能力下降了,性格也会发生改变,严重的会逐渐产生认知障碍甚至阿兹海默症状,也就是俗称的“糊涂了”。这些年林英霞在好几家养老院工作过,照顾过的老人不计其数,“有的刚来养老院不适应的,对我们护工喊叫甚至骂人摔东西的,我都遇到过,但是老人老了就跟小孩一样,我们也不能跟他真生气,有时候看他们这样激动也挺可怜的,只能好好安抚着”。

林英霞在听医生的嘱托

林英霞曾照顾了一位王奶奶,王奶奶刚来的时候,听说纸尿裤要20块钱一个,为了给女儿省钱就偷偷把尿尿在床上或者尿在地上,每次喊着护工来打扫。经过很多次的沟通劝说,王奶奶终于被说动了,重新用上了纸尿裤,但是每次大便的时候,又开始谁都不能近身,只让林英霞一个人收拾,林英霞休息的时候宁可憋着也要等她来,为此林英霞也感到很奇怪,也怕她憋坏了。“后来她女儿来的时候,就不让我近身了,大小便喂饭都让她女儿来,那时候我在门口偷偷观察着,我就觉得王奶奶在没有女儿在的时候,就把我当成她女儿了吧。当时也没有多干活的心里不平衡,反而还有点感动”。后来王奶奶总是攒着女儿送来的新袜子不舍得穿,要送给林英霞,怎么劝都不听。林英霞一直照顾了王奶奶三年多,直到送走她完最后一程,送的袜子还攒着一大包。王奶奶的女儿拉着林英霞感谢她的照顾,“袜子就留下当个念想吧”。

还有的老人怕给林英霞添麻烦,总想着自己多干一点,有时候趁林英霞给别的老人喂饭的时候就自己偷偷去端饭碗。“我又感动又有点生气,他们关心我的时候真的就像自己家人,他们怕我累着,我都懂”,林英霞边说边抹眼泪,“但是我又不得不板下脸来告诉他们千万不要这样做,撒到地上的稀饭我打扫了事小,万一让老人滑倒了事情可就严重了”。

王奶奶画了好多扇子,要攒着送给来慰问演出的小朋友

还有的老人就像小孩子一样,可能是为了引起儿女的关注,会刻意夸张甚至编造自己的不如意。“家属不在的时候我们相处得很好,我能感觉到那些关心和理解都是真的,可家属一来就变了,我突然就从口口声声的大好人变成了大坏蛋,有时候也挺难过的”,林英霞见多了各种情绪,如今已经平和多了,就把老人当成各种各样的小孩,也不能跟他们较真。

“还是希望家属能经常过来看望,对老人的心情和智力都有好处吧”,林英霞表示有的家属几个月都不来,好像将老人送到养老院就是托付了所有的赡养义务和责任。但从法律上来讲,养老院只是提供服务的一方。还有的家属认为花了钱,“顾客就是上帝”,林英霞平静地说:“护工不是奴隶,也不是仆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她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家属乃至社会上更多的理解,不再觉得这是一份“伺候人”的、不体面的工作,从而获得应有的尊严和价值感。

超越者

伴着失智老人喊叫

92岁“高人”坚持写诗

养老院里还有很多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因为现在的养老院配套了24小时监护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而选择了在养老院生活。林英霞带着记者转转房间的时候,有的奶奶见到有人来就非常热情地打招呼,转而又一脸迷茫地问“你是谁来着”,林英霞笑着回答,“我是小林啊,刚见面又不认识啦”,奶奶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身走向自己的床位,嘴里嘟囔着,“小林,小林……”。

还有的奶奶在画画,身边摆着一堆画好的小扇子,见到有人来了就举着扇子招呼我们过去,非让我们挑一把拿走。但是当记者拿了几把仔细看的时候,奶奶又紧张地嘱咐“可别都拿走了啊,还要送给来演出的小朋友啊”。这时候五楼的小朋友已经演完走了,我不忍心告诉奶奶,转头看了一眼林英霞,林英霞赶忙说“小朋友是下个周末来,你再多画几个,下周一起送”。奶奶有点迷茫地重复着下周、下周,然后继续画画去了。小朋友表演的时候奶奶睡着了,老人经常晚上失眠,白天就迷糊着补补觉,林英霞没舍得吵醒她。我看着奶奶认真的样子,想着不知道重阳节之后,小朋友还要多久才能来演出,奶奶的扇子还要攒多久。

王奶奶送给记者两把她亲手画的扇子

有一位丁永志爷爷,在房间里用电脑写诗。爷爷身边的书架上有很多书,多是关于诗歌和文学,还有厚厚一摞手抄的毛主席诗词和杜甫的古诗。如果不问年龄,没人会想到这位正在熟练操作电脑的爷爷是1931年生人,算来今年已经92岁了。爷爷给记者展示电脑里他的作品,有歌颂青春的诗、有感慨天命的诗,有分析名家作品的赏析笔记,还有紧跟时事赞叹杭州亚运会的散文。他不但写下了很多文字作品,甚至还认真排版、调节颜色,把自己的作品集整理得井井有条。丁爷爷虽然每天在养老院里不能远走,但是依然心系世界大事,胸怀文学梦想,每天规律地读书学习和创作。他说自己一辈子都在学习,早在五十年前就跟自己的学生学会了用电脑。

丁爷爷讲述他的峥嵘岁月时侃侃而谈,精神矍铄

丁永志十四岁就参加共产党地下工作,冒着生命危险传递情报。后来他和朋友一起创办地下刊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丁永志很自豪地介绍那本刊物叫做《隐泉》, 寓意是隐隐之泉,可成江河。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创刊的封面是他画的,画了高山上的溪流越淌越宽,最终汇成江河。第二页是他画的鲁迅肖像,旁边题上他写的书法小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丁永志的父亲是画家,丁永志从小耳濡目染也爱画画,还爱写文章,长大后当了老师,后来是青岛理工大学的教授。“我教的主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我不仅仅教这一门,我这辈子一共教过二十二门课程,像中国哲学史、心理学、法律逻辑学、建筑管理学、冶金管理学、经济学等等等等,我也不是一开始就会的,我这一辈子都在不断进修、不断学习……”,丁永志回忆着曾经的峥嵘岁月,娓娓道来,从容优雅。外面的走廊上不时传来失智老人的喊叫,还有保洁打扫的声音,丁爷爷依然沉浸在自己的讲述中不为所动。我由衷地感慨志趣高洁的人不管身在何处都保持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有得体的仪表、得体的措辞,总之非常体面,内心的自尊不允许他因衰老而降低标准。

92岁的丁永志每天用电脑写诗

筑梦者

养老院里的00后

专业哄着老人玩

很多时候,对于老人的照顾,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吃饱穿暖、保持身体洁净,让老人活得开心也很重要。所以养老院里除了护工,还有一种工作岗位——社工,简单来说就是领着老人玩的。王雪珂今年23岁,毕业于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是现在圣德嘉康养老院里最年轻的社工。

王雪珂长得乖巧文静,说话温温柔柔,一看就是老人喜欢的类型。现在每天上午九点半到十点半和下午三点到四点,领着老人做操玩游戏。“学校里学的针对老年保健的穴位操、拍打操和手指操都会用得到,但是相对于做操,老人更喜欢各种球类的游戏,像坐着传皮球,桌面吹乒乓球等等”,王学珂一边介绍自己的工作,一边感慨玩也不容易,“就像领着幼儿园小朋友玩一样,有人非常喜欢早早就来等着游戏开始,有人不适应新换的游戏就要好好哄着慢慢教”。

王雪珂给老人献花,偶尔给她们一些惊喜

王雪珂实习半年以后把自己的姥姥也接到了养老院生活,“老人的精神需求非常重要,我每一次做操和游戏的时候都会跟每一个老人视线交流,不管他们是兴奋的,还是冷静的,这样他们才会觉得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是有存在感的,是被人需要的。”王雪珂喜欢跟老人在一起,大学选专业的时候父母也觉得她的性格很贴心,适合做这一行。

作为单位里的年轻人,领着老人唱歌跳舞的文艺活动自然也会落到王雪珂身上。“现在我会唱的都是红歌,年轻人情情爱爱的歌我都不会唱了”,王雪珂笑称自己在养老院里非常适应,平时不爱化妆也不爱往外跑,下班就宅在家,上班就在养老院,两点一线,养老院对她来说就是换个地方呆着的第二个家。她说期待着有更多的志愿者能经常来,因为每次有人来探望老人都会很高兴。

“有一次说好了一批志愿者周末会来演出,爷爷奶奶都期待了很久,早早出来坐着等着,但是当天志愿者突然来不了了,我们也不忍心说”,王雪珂如今说起那次志愿者的失约还是有点遗憾,“其实大家现在很忙都能理解,我们也不能强求别人,那天我们实在不忍心看着爷爷奶奶白等一场,我们就召集所有有空的护工和社工,大家有才艺的表演才艺,没才艺的创造才艺,临时创造了一台节目。大家虽然唱得不专业,跳得也很搞笑,但是台下的人都很开心,我们所有人合影的时候都觉得非常感动”。

王雪珂看望病床上的老人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可以享受在集体游戏之中,有人喜欢写诗,有人喜欢画画,有的人就是享受独处。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经历各异,统一的集体的快乐是否可以消解每个人内心的孤独,王雪珂经常结束游戏之后看着空荡荡的活动厅发呆,回想刚才热热闹闹的爷爷奶奶们是否真正的快乐。说到对工作上的期待,王雪珂的期待都跟老人有关。除了志愿者常来玩,更重要的是老人的家属要常来。不管什么性格什么喜好的老人,唯一相通的地方就是只要子女来的时候他们都会加倍地开心,她看得出来,这种开心要胜过玩一切游戏。

经营者

希望更多年轻人

来养老院看看

刘双玲在圣德嘉康养老院里负责管理和经营的相关工作,如今已经工作七年了。每一位老人来养老院之前,都由她先去老人家里评估,看看老人身体和精神情况适不适合住养老院,评估之后她再负责把老人接过来。“工作这些年,我见过形形色色的老人和家属,有一位家属的话我至今都记忆犹新:去的路上,车开得慢一点,多让老人看看外面吧,他可能进去养老院以后,就很难再出来了”,刘双玲复述完这句话自己也叹了口气,“当时我就觉得,养老院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份工作,但是对老人来说,是他整个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了”。

中秋节时候,刘双玲给老人吃月饼

刘双玲这几年最大的体会就是,人们对养老院的观念在慢慢改善。在传统思想里,谁把老人送养老院去就是不孝顺的表现,老人不愿意去,子女即便照顾得力不从心也不容易接受自己走到把父母去养老院这一步,甚至怕别人说闲话。“很多八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子女也年龄很大,也是老人了,家里的年轻人又要上班工作,所以我见过有长期卧床的老人在家不经常翻身而长了褥疮。但是这两年“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大力推广,很多养老院配备了24小时的医生护士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很多人认识到这是居家养老达不到的医护条件。”刘双玲再次说起丁永志,“丁教授虽然年龄大了但是思想一点不糊涂,虽然都希望老人能在家里安享晚年,但是丁教授自己经常说起来,目前在这里住是对他来说最合适的选择了”。

刘双玲的工作很多时候都是“周旋”在老人、护工、家属之间,负责多方面协调。经常去老人房间转转,有一次一个老人叫住她,看似平淡地说:“三天,你已经三天没来看我了”。刘双玲有些动容地说,“他们也都惦记着我呢。还有老人总夸我是美女,偶尔见不到就要问,领导美女今天怎么还不来看我”。

关于家属,刘双玲从业多年来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候、询问甚至责备。“我们经常看到新闻里有护工打骂老人的情况,其实我见过的绝大多数养老行业的从业者都是有爱心的心软的人,家属也该对我们多一点信任”。刘双玲有时候怕一线的护工受了委屈憋着难受,甚至请心理医生来做给员工做心理疏导。

刘双玲还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来养老院看看,这里的老人卧虎藏龙,有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可能一句话就能为年轻人指点迷津,少走弯路;同时老人也需要多跟外面的人交流。

在养老院里呆久了,难免会目送着身边熟悉的老人离世。尤其在疫情期间,有时前一天还好好的老人,突然间发病人就没了。身临其境,多少会影响人的人生观。现在丁永志爷爷很怀念曾经跟他下棋的老朋友,如今只能寄情于诗歌,每天沉浸在文学中。社工王雪珂小小年纪就开始怕老,每天照镜子最担心的事就是“老得快”,所以强迫自己多睡觉、少操心,好好养生。护工林英霞大姐想着再干几年就去老年大学弹琴唱歌,她还一直有个音乐梦想要去实现。主任刘双玲,觉得养老行业非常有前途,她要把握机遇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午休时,记者跟老人们一起吃饭

养老院就像一个封闭的小社会,人情冷暖、世间百态都浓缩在这一栋楼里。很多老人从踏进养老院以后就再也没有出去过,从能自理到失智再到失能,最后搬到监护病房,再也没有下来那张床。不管年轻时多么意气风发,那些峥嵘岁月都像过眼云烟,到头来终将是风烛残年的一把骨头,一盒灰,一抔土。但是人到晚年的这段路,如何过得更舒心、更有尊严,是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关注和思索的问题。毕竟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明天。

数据:

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人口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与2021年同期相比,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增加了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则增加了0.7个百分点。

据国家卫健委此前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由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到2035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2亿左右,占比将超过30%。

根据全国老龄工委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亿,消费潜力将增长到百万亿级,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33%。

根据国际经验,西方老人在养老院度过晚年的比例约为5%,在我国,这个比例仅为1%,离有关部门希望达到的、更加健康的3%还有不少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