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的根在中国 家也应该在中国 那些你们曾经抢去的 赶紧给我还回来

2023-09-08 14:50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21146) 扫描到手机

       近些日子,大英博物馆监守自盗的藏品失窃案,迅速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目光。在全球博物馆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大英博物馆,安防系统居然跟豆腐渣一样松垮,据说有大约2000件藏品被内部人员偷走,其中一部分是从未公开展览过的“尖货”。

       从中国到埃及,从希腊到秘鲁,五洲四洋的人们全都坐不住了,谁不知道你大英博物馆是靠着殖民时期的武力掠夺才得来的“家底”,本来你就该把抢来的文物毫无条件地归还给原有国,何况你现在连照看都照看不住,丢了什么是一笔糊涂账,还继续恬不知耻地强占着这些历史文物,是不是有些过分的不要脸了?

       在向大英博物馆声索归还文物的国家中,中国是民众最关切、态度最坚定的那一个。

       近代中国积弱积贫,众多物质文化瑰宝惨遭列强劫掠,难以准确计数的海量文物流失到了海外。那些原本应该在紫禁城雄伟的宫殿中,在莫高窟漫漫黄沙的洞壁上,在数千年来历朝历代的遗址陵墓里的文物,却出现在了大英博物馆、卢浮宫、东京国立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许多国外展馆的陈列柜上,其中不乏大批“国宝级”文物。而从不示人的私人收藏有多少非法得来的中国文物,更是无法估量的数字。

       文物是一个时代文化特征的呈现,是一个国家文化记忆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这些年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由此产生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尊,是“文化热”成为社会生活主流趋势的基础和前提。博物馆内、电视电影上、历史景区里、大小书店中,各式各样植根于传统文化肥沃土壤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应运而生——

       比如,央视制作的《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文化类综艺,文化含金量足、播放量大、评分高口碑好,基本是文化推广节目“天花板”一样的存在。

       比如,迅速爆红的中小学生“研学游”,参观博物馆,游览历史古迹,诵读经典诗文,都成为了必选项目,也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的,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汉服从小众流行变成了大众审美,中国式的Cosplay已经把传统文化和青年世代很好的衔接起来,还有一些曾经被冷落的传统节日又恢复了热度,让具有文化味的老民俗成为商业追捧的新卖点。

       比如,马伯庸这样的历史小说作家,能在读者群中长期占有一席之地,“河森堡”这样的博物馆讲解员,能成为粉丝众多的网络红人,都说明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从业者是被市场所需要所认可的。

       所以,不一而足但综上种种,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对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如此的民意激昂和果决,更不难体味出中国人对重拾文化精髓、重振文化氛围、重塑文化品格的渴望与努力。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在中国,中国珍贵文物的家也应该在中国,而不在伦敦、巴黎、纽约和东京这些陌生的地方。把曾经抢去的,早一些送回来,文明的人应该做文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