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岛|老字号,城市的记忆——重温老字号,追溯上街里的记忆

2023-11-19 17:5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9452)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城市的文脉渗透在建筑的肌理,街巷的角落,更深深埋藏于百姓的记忆里。

多次探访老街,总能遇到老住户,他们一次次回到儿时向往的地方,寻找永远不能磨灭的记忆。有时,热泪盈眶;有时,兴奋欢呼。那些留在心灵深处的歌谣,悠远,每一个音符都如盛开的花朵,在心间散发着无尽的芬芳,也荡漾出无尽的美好。半岛全媒体记者走访老街里,专访为老街提供窗口的讲解员和市民,与她们一起感受老街里老字号和街巷的魅力,寻找纯真又温馨的记忆。

留存记忆

老青岛人的自豪感

“身穿谦祥益,头戴盛锡福,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上世纪30年代流行的民谣,涵盖了老街里老字号的特色”,中山路城市记忆馆讲解负责人张静说。

张静是90后,对老街里的感情没有老一辈青岛人深沉,自2022年9月记忆馆开馆应聘讲解员以来,见证了老街的改造,也接待了一批批老青岛人和游客,而她,对老街里也越来越熟悉,感情也愈加深厚。

熟悉的讲解词,不一样的声调,时而平和温暖,时而激动万分,因为站在对面的,有时是来自各地的游客,有时是居住了几十年的老街里居民。

“不同群体的人来到记忆馆,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包括感想和情愫都是不一样的。记得我之前接待过一位八旬老人,他看完之后热泪盈眶,因为他从每一张老照片里,都找到了童年的影子。在参观结束的时候,他在我们的留言册上,洋洋洒洒写了一页纸的文字”,张静说。

“老青岛人,真自豪”,留言簿上,87岁的老人最后写道。

记忆的载体,是上街里的畅快,更是对老字号深刻的记忆。

其实,关于老字号还有一个顺口溜:“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有病宏仁堂,听戏上华乐”。简单的几句话,把在街里的老字号根据功能进行归类,足以说明这里商业之繁华,可谓吃喝玩乐,几天都不重样。

“人口五方杂处,语言五花八门,江浙商人的精明干练,广东商人的豁达开放,胶东商人的勤俭耐劳,在这块商业舞台日日上演,剧目不同,长短不一,有亏有赚,有悲有喜”(《大鲍岛》),大商人小商贩,在老街区为生计而忙碌,为事业而奋斗,他们自己也许并不知道,每一个人都参与了缔造这座商业城,他们是大鲍岛含金量的根本所在。他们靠双手、靠诚信一笔一画地书写在城市百年商业版图上,造就了一大批响当当的老字号。谦祥益、瑞蚨祥、盛锡福、瑞芬茶庄、亨得利、春和楼、海滨食品超市、天真照相馆、裕长酱园、万香斋……

大鲍岛街区的改造,打开了商号的大门,一个个展览馆或者历史馆,向游客展示着以中山路为核心的溢金流银之地,老字号的一块块金字招牌,曾经打造了青岛华商的黄金时代,也打造了街里的辉煌时代。

为何关于老字号的记忆,会让如此多的老青岛人念念不忘?以谦祥益为例。谦祥益主要经营棉布、绸缎、呢绒、皮货等4大类商品,其中以棉布数量居多。在经营上,这家开业于1911年的老字号深谙“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之道,即使已过时的大团花缎子、宁绸等布料,也会保留库存。章丘旧村镇孟家经营着多家祥字号产业,还有瑞蚨祥、泉祥茶庄等。

谦祥益打开了民族商业的旗帜,也摸清了顾客的心理,既备有名贵的皮货,彰显实力,也有各色布料,以供应不同顾客的需求。“谦祥益推行开架售货,对待主顾好茶好烟侍候,不敢慢待。售货员对商品的产地、质量、特点及用料尺寸都很熟知,服务无微不至。自始至终,谦祥益的每匹布料上都捆有布条,标明货品名称与价格。对于大路货商品,低于市价销售,而一些自己专有的货品,定价则高于一般商家。为刺激消费,谦祥益还曾采用过老尺加一的办法销售”,青岛城市人文学者李明撰文说,当时,青岛大小商号都保火险,唯独谦祥益不保火险,因为该店自身设有完善的消防设备,并配专人值班。20世纪30年代初期,曾有谦祥益近邻一家杂货店仓库起火,待消防队赶到时,火已被谦祥益扑灭,其消防设施之完备可见一斑。

老字号传承

人情物态,城市品格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从天安门广场上升起,那面让无数人瞻仰、激动、流泪的红旗,使用的绸缎,正是来自瑞蚨祥绸布店。

张静说,山东省商务厅去年公布了首批省老字号集聚区,青岛中山路与周村古商城、东阿阿胶城获此殊荣。

瑞蚨祥的出现,在大鲍岛商业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904年,专售绸缎皮货的全国联号瑞蚨祥布店呱呱坠地,祥字号的绸布店同样由章丘孟氏家族创办,是闻名海内外的绸布老字号店铺。建筑最初占地2800平方米,东至济宁街、西到芝罘街、南起胶州街、北达即墨街,共600余间。“较之海边欧洲区的洋行建筑,瑞蚨祥修造的是一片本土特色浓郁的中式砖木结构多层建筑群,清水墙面的房屋大部分为两层。全部房屋为青红双色砖砌成,并借用江南明代民居山墙的造型”,大鲍岛瑞蚨祥门前筑有围墙,进大门为一四方庭院,西厢设有广济堂药房,正厅售绸缎布匹及皮货等。“货真价实”的声誉,让这座老字号顾客盈门,对待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策略,对待普通市民,“童叟无欺,言不二价”,实行薄利多销;对待达官贵人,实行上门服务,可谓经营有方。

服务,就是老字号的实力。

“盛锡福的帽子质量就是好,谦祥益的绸布不光面料好,服务还周到,春和楼有很多招牌菜,这些是老字号绵延的法宝”,一提老字号就意味着上档次,或者经济实惠,是在时间的沉淀中历练出来的口碑,归结到底就是金字招牌,在同行业里具有独特的优势。

“送礼不送万福临,就不上档次”,这是老青岛人共同的理念;当年,主要的饮料不是咖啡,而是传统的中国茶,瑞芬茶庄人尽皆知,老居民单志先最爱里面的茉莉花茶,“经济实惠”。能够让瑞芬成为老字号的还因为他们对服务员近乎严苛的要求:“男服务员必须剃光头,女服务员不准涂雪花膏,不准出现香料,怕串味。”

随着时光的流逝,有些老字号已经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淡出人们的视野,它们只留存在了祖辈、父辈“想当年”的回忆中;有些老字号,经历时代的洗礼之后,依然倔强地生存着,正逐渐与时代同步,以期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当年的老字号,中山路还保留着不少。而后来的口碑好店也有的继续经营。街里,已经繁荣了上百年,不仅仅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早在德国占领时期,有一张地价图就反映得很清楚,青岛当时最贵的地皮一部分是太平路的海景房,一部分是大鲍岛区域,这里曾经寸土寸金,从最开始就是CBD中央商务区,不光零售商业,周边有很多贸易商行,是青岛最核心的经济区。关键的是,大鲍岛的商业是全市性的,甚至胶州人即墨人上来,觉得来趟青岛不容易,都得慕名来大鲍岛逛逛。

而老字号是城市形象的一部分,除了有山有海的风景,还有这座城市真正的特色,市民游客进入商号林立的区域消费,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吃,就像梁实秋当年吃在青岛留下深刻印象一样。

青岛人或多或少都会对这里有一种留恋,因为这里可以算作是城市的根,其他地方和这里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都是从这里辐射出去的,很可能在东北做家电修理的,实际上原来在大鲍岛当过学徒。

老字号的传承,绝不仅仅局限于商业,包含着人情物态,也包括整个城市的品格。

时光隧道

打开记忆大门的钥匙

中山路城市记忆馆是一座建在斜坡上的建筑。因此,从中山路进入,下楼,可以从大沽路出去。

就在大沽路的一楼里,藏有触动老青岛人记忆的物件,“是我们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场所”。

穿越巴士,进入售卖场所,高大的柜台,顺畅划过的票夹,都是老青岛人记忆中的供销社。牛皮纸包的点心,柜台上的算盘,仿佛走入了时光隧道。

探访过老街的里院,也曾查询过大鲍岛每条路上的商号,有传承至今的老字号,也有昙花一现的小商店,但商号对于平民的价值和意义未曾做过深刻的探讨。

能够深刻感受这一切的,是站在连接市民与老街窗口的讲解员们。“像我们之前接待过一组家庭,他们在游览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自己家庭的老照片,我们便连忙为他们拍下了现代版的合影。所以,留下一座记忆馆,是市民与城市的桥梁”。

在老街里,理发则可以去新南京理发店,当年,这里是青岛新式发型诞生地,无论是来青岛演出的明星,还是即将结婚的恋人,都在这里做过发型。洗澡有澡堂,如天德塘、玉生池等,五层楼的电梯开了当时的先河,也是小朋友过瘾的最佳去处。照相可以选择鸿新和天真照相馆,两家打对台戏多年,最终天真胜出,至今仍然屹立在中山路上。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吃在大鲍岛是最为享受的事情,鲁菜首选春和楼,粤菜可以选择英记酒楼、广安隆、广聚隆(三家后合并为广州食堂),另外,顺兴楼、元惠堂、聚福楼都可以让人吃得体面又美味。“三代人都在顺兴楼等地宴请过:以王垿为代表的逊清遗老,梁实秋、杨振声等组成的酒中八仙,还有赵太侔等人组成的后八仙”。

若不去大酒楼,小吃也有众多不错的选择,比如十乐坊锅贴,比如李家饺子。十乐坊凭借美味的锅贴驰名,再加上地处青岛最繁华的大鲍岛商业区,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演艺、洗浴、美发等各种行当中赫赫有名。那时,凡是来青岛平度路大舞台(后称永安大戏院)演出的戏曲名家,如梅兰芳、程砚秋、言菊朋、袁世海等,都曾在十乐坊叫过“夜餐”。吃包子当属苟不理包子,“当年在其旁边还有家津津社,两家竞争,记得津津社还曾出过一个对联,只有上联‘津津社的包子津津有味’有奖征对,一直没人对上来”,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曾说。

如果要是吃零食,可以去海滨食品店,这家金字招牌曾并入了万康、万源永等食品店,万康的股东之一是吴振亭的爷爷吴元龙,吴振亭说,食品店后来发展为“泰康”,并从国外引入了饼干生产线,生产的“灌装金鸡饼干”数十年为青岛人津津乐道。

让人回味无穷的,还有生活林,店里的点心、糖果、干货成为孩子们向往的世界。劈柴院的豆腐脑、谷香村的打卤面、馅饼粥的火烧、长城饭店的水饺,这些平民美食,征服了记忆的味蕾。

彼时的老街里,不仅是一站式购物天堂,也是流行元素的发源地。除了前面提到的老字号,还有妇女儿童用品店、工艺美术用品店、人民商场、百货公司、中华商店、第一百货、打字机商店等。一些商店开始实施柜台租赁制,那些领风气之先的时髦人士从广东贩运的衣服,成为美丽秘籍,那些曾经风靡青岛的服装,几乎都出自老街里。

六一礼物

一个青岛人的欢呼

“快看,这个娃娃是我小时候姥姥姥爷送给我的礼物”,激动的欢呼响彻记忆馆。出生于1970年底的任庆艳,小时候居住在火车站附近,每个周末父母都会带着她和妹妹来中山路逛。而吃好吃的是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十乐坊的锅贴,苟不理的包子,青岛饭店的大包,唇齿留香。

上环球买文具,上新华书店买书,每年过节的时候买新衣服新鞋袜,这些鲜活的记忆,在看到老物件后,全部跳跃起来。“每个青岛人都曾到环球买过文具用品”,这句话也许过了,但在半岛全媒体记者的记忆里,环球文化体育用品公司确实经常人流不断,大人陪着小朋友买笔买本子买乐器的画面定格在脑海中,“只要到中山路必逛‘环球’,在这里买不到的东西,别家也肯定买不着”,老青岛人宋于先生如是说。“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环球甚至成为街里的代名词。

中山路城市记忆馆的玻璃柜里,摆满了各种本子、铅笔盒、铅笔、橡皮、球拍、乐器等。这些大都来自环球。环球位于中山路与北京路的拐角,前身是1936年的青岛环球乐器行,1956年,与大生体育用品社、丰盛昌文具店等6家专业商店合并组成青岛环球文化体育用品商店。多年来,发挥着国营大店的优势,以品类齐全、质量放心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青岛人对环球也有着特殊的情结,很多家长大老远地从老四方、沧口一代来到环球买文具,似乎只有这里买的铅笔本子才能让学业进步。孩子们也在开学后拿着在环球买的崭新文具相互攀比,不是从环球买的就会稍逊一些。环球的经理毕可铭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负责纸制品柜台,据他回忆说:当年每到开学前,买文具的家长和学生就会把环球挤得水泄不通,木制柜台回回都会被挤破好几个。

环球的售后服务也是一大特色,售卖的不管是乐器还是钢笔,坏了都能修。修钢笔的朱大爷曾是这里的文化符号,不管怎么坏的钢笔,到他手里都能妙手回春。当时的环球已成为青岛市乃至山东省经销文化、体育和办公用品规模最大的老字号专业商店,是青岛的十大专业商店之一。

看着琳琅满目的文具,“我激动得起鸡皮疙瘩”,任庆艳的眼睛里噙满泪水。利用闲暇时间,任庆艳和两位朋友一起来到记忆馆,当看到老照片里熟悉的里院和老街时,她们互相分享各自童年的快乐记忆,并拍下照片,给没来的朋友分享。

看到老座钟,任庆艳激动地说:“我记得当年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到亨得利买的就是这种钟表,爸爸推着二八自行车,妹妹坐在大杠上,我坐在座椅上,后座绑着座钟,爸爸把那种老式黑提包挂在车把上,推着我们回家。”在任庆艳的眼睛里,是晶莹的泪水和深深的回忆。

三个空罐头瓶都让她激动万分,“小时候生病了,爸爸妈妈问我想吃什么,我就会点名要吃罐头,我最喜欢吃山楂的,橘子的”,任庆艳的言语中洋溢着幸福。而让她惊呼的当属不倒翁娃娃,也就是俗称的洋娃娃。一摇晃,洋娃娃发出的清脆铃声非常动听,把任庆艳一下子带回到了18岁那年,“我的姥姥姥爷特别疼我,到了六一儿童节,弟弟妹妹都有礼物,我都过了18岁了,按说已经成年,不应该收到儿童节礼物了,但姥姥特意给我买了这个洋娃娃,我记忆犹新,因为我特别喜欢听它的声音”,这种来自亲人的温暖,一直伴随着任庆艳。再次看到洋娃娃,她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思念如潮水涌上心头,泪水也夺眶而出。

童年的记忆,因为南京理发店、上海理发店、栈桥公园、红星电影院的一张张票据,而苏醒过来,三个激动的朋友,诉说着童年与这些老物件的缘分,作为参观者也体会到了张静遇到老青岛人的感受。

中山路与大鲍岛改造尚在进行,任庆艳和朋友们表示,她们都期待着,期待着中山路能回到当年繁华的时候,期待着找寻到童年的记忆。“等开街的时候我带我父母过来看看,希望到时候有可以环行的电瓶车,因为他们腿脚不好,他们特别想回到街里,到以前常逛的地方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