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光丨最怕工资得等,闲着是最大负担!探访零工市场里的新生代和老一代
>>编者按<<
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追赶最早一班公交,到劳务市场里揽活靠活,从疏通下水道到水电木工,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夜色降临,他们是城市里的“摆渡人”,网约车司机、代驾司机每天忙活奔波十多个小时……他们是这个城市里最普通的一员,一边为自己奋斗,一边为这个城市的万家灯火贡献自己的一份光芒。他们奔波在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微光虽小,但是却那样坚强。岁末年终,半岛开通“城市微光”系列报道,走近零工市场打工者、网约车司机等,探访城市繁华与热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孙桂东
年底装修公司没活,就到劳务市场来靠活,一个月运气好能挣五六千元;靠不上活,就熬夜去工厂流水钱,一天也能挣100多元……在株洲路上的零工市场,31岁的本科毕业生小王也加入进来,兼职成为靠活大军的一员。作为“新生代”的靠活人,因为有专业技术,他一天的收入能高一点,差不多300多元。而市场里的不少工人,50岁左右没有专业技术,租住在周边的民房里,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收拾好,坐上最早的一班公交来这里等活靠活。有时候一等就是一天,到下午四五点钟才会回家。即便有大风,也会在严寒里等十多个小时。1月13日,记者来到株洲路上的零工市场,探访这些打工人的百味人生。
新生代>>
零工市场里的“高学历”
“天南海北,几乎什么活都能在这找到人。虽然中韩劳务市场已经拆迁,但依然没有改变这里是青岛规模最大、名气最响的零工集散地。家装、水电、家政等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合适的工人。在这里,大部分都是五十岁左右的工人,但是也不乏新生代。
今年31岁的小王,就是人群里比较亮眼的那一个。“我主要是做水电,一般早晨六七点钟到这来靠活。”小王说,市场上30多岁的年轻人不多,他主要是兼职。小王毕业于潍坊科技学院,学的专业是计算机,毕业后到了东营一家轮胎厂做软件控制工作。
小王检查自己的工具。
由于父母一直在青岛打工,并且在市区给他买了房子。结婚以后,两地分居一直不方便,于是2018年就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回到了青岛。
“当时回来投了不少简历,都没有对口的工作岗位。”小王说,家里还有房贷以及日常开销,总是闲着也不是办法。由于父母也是干装修的活,就听从建议跟着别人学习了水电的活。
小王说,刚开始的时候他就来市场这边靠活,也有心理负担,自己也算是一名大学生,到这里来靠活多少觉着没面子。但是,相对于生活压力,在家里闲着不挣钱才更有压力。后来,他认识了一个装修队的老板,平时就跟着他干活。一个月基本上都有活干,能挣八九千元。只要是没有活的时候,他就会来这里等活。
到了年底的时候,装修工程就剩下收尾的活,老板自己就把活干了。于是,他从去年12月底开始,就在劳务市场这边等活。
小王说,这里的市场比较大,只要愿意等就能找到活。一般情况下,他一个月也能干个20天左右。他自己主要是干水电,也算是有一定的技术。平均下来,一天的工钱在300元左右,一个月下来也能挣五六千元。
因为自己算是兼职,所以平时没有那么拼。一般情况下,他早晨7点左右才会来市场。而市场最热闹的是凌晨五六点钟,那个时候找工人的最多。
一直到下午两点,小王都没有等到活。
靠不上活就干夜班流水线
“这个也看运气,不是说有技术就能有活,”小王说,有时候他在路上等一天,也丝毫没有人问津。感觉没有希望的话,他就会到附近的人力资源市场上夜班。
小王说,在附近有好几家人力资源公司,一直都有工作提供,只要愿意吃苦就有活干。但是一般情况下,不少人宁愿等活,也不大会选择过去。
“主要是体力活太累了。”小王说,一般是从晚上6点到第二天早晨6点,工作12个小时。而且,工资只有180元,不负责饭。
这些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属于流水线上的活,主要就是搬运工作。整个节奏比较快,一晚上只能休息两三次,一般情况下很多人都吃不消。而且,中间很累肯定需要吃一点东西,最少也得十几元,再加上来回坐车的费用,剩下的钱并不多。
因此,不少劳务市场的人,宁愿在路上多待一会。一个活大概能干五六天,有时候遇到大的工程能干一两个月,平均下来每天也有两三百元。如果有好几天没活干了,不少人会到这些人力资源公司那里。对于他们这些靠活的人而言,也算是有一个兜底的工作。
小王到人力资源市场询问。
老一代>>
凌晨起床坐首班公交来抢活
“有技术的吃香,大部分的都没啥技术。”来自临沂沂水的老孙说,每天来这里靠活的有上千人,大部分都是像他这样干小工的。老孙说,他今年52岁,以前在家也是干工程这类的,后来由于收入太少,就在老乡的介绍下到青岛来工作。
市场上多数以建筑类相关工种为主,瓦工、木工等工资会高一点。不少人都是干一些砸墙等体力活,一般工资大概每天200元到300元。“大部分都是五十岁左右的,没有什么技术,到工厂里人家也不愿意要。”老孙说,现在不少工厂也有年龄门槛,像他们这个年纪如果没有什么技术,一般就是看大门。每个月两三千元,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些收入肯定不够。但是在劳务市场,如果愿意吃苦的话,活还是比较多的。
之前,他就在株洲路附近租了一个民房,每个月600元左右。后来拆迁了,他就搬到了杨家群丽江苑附近。现在来这里打工的人,基本上都住在附近,也有一些搬到了李村,比如晓翁村等。他们在房租上都比较节省,每个月控制在五六百元。
对于他们而言,早晨五六点钟是活最多的时候。一般过来的中介,会把车停在路边,谈好了具体干啥活跟价钱,就会开上车一起到工地。他们比较节省,大多会坐第一班公交车过来。有些来不及,就几个人一起租一辆车过来,平均一下也就三四元。
“早晨一般都不会吃饭。”老孙说,凌晨四五点钟的时候,他估计周边得有上千人。但是,去得早也未必能保证有活干,只是概率更高一点而已。有时候六七点钟,也会有人过来找活。“有时候纯粹看运气。”老孙说,在零工市场靠活是最辛苦的,一方面干活不稳定,需要在路边不停地等。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会等到下午三四点钟,确定没有活了,才会坐公交车回家吃饭。一般情况下,他们中午只会在附近简单吃一点,晚上才会到家里好好做一顿饭。
他算是市场里比较勤奋的,一个月能干二十六七天。除去房租以及日常的开销,一个月挣五六千元没问题,有时候也能挣到七八千元。但是,近一段时间感受到来招工的越来越少。
进入1月份以后,他一共才干了两单活,挣了不到400元。老孙说,现在靠活的人比较多,尤其是到了年底。如果有一些大工程开建的话,可能会过来找他们干一段时间。但是近一段时间,过来找活的人不多。尤其是进入腊月以后,不少人已经选择了回老家。
“距离年根还有一段时间,想再等等多干几天。”老孙说,一年出来一趟不容易,再干几天过年回家也能多给家里买点礼物。而且,房租之类的已经交了,尽量碰碰运气多挣一点算一点。
老孙(右侧)躺在石墩上休息。
线上招工有时“不太靠谱”
寒冬里在路上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为啥不在网上接单找活?面对记者的询问,师傅们也是纷纷诉苦。
“谁不愿意躺在家里,用手机就接单。”老孙说,一方面有些人不大会用手机,但是更多的原因还是经常不靠谱。
老孙说,不久前他们也在网上找过,但是慢慢都放弃了,最重要的原因是不靠谱。老孙说,想要从上面获得信息,必须要注册成为会员,费用虽然不高,一个月大概50元左右。你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以后,只要打过去电话接通了,一个电话就要扣一元钱。有时候,这些招聘信息并不是业主发布的一手信息,而是平台从其他地方搜集整理过来的。你一个电话打过去,可能有十几个电话都在排队。即便打通了,这个活要么给的费用很低,要么就是已经找好人了。
“在网上找活,有时候不大靠谱。”老孙说,比如他们干小工,砸墙或者安装水电,面对面的时候都会讲清楚。但是,网络上的招聘信息经常会故意描述的小一点。但是,在网上讲好了价格以后现场无法再加价,如果你不愿意吃亏,那么就得白跑一趟。
“也会有一些好的单,但是数量太少了。”老孙说,久而久之大家觉着还不如就在市场靠着。
随着原来的市场拆迁,他们又回到了路边靠活的状态。老孙说,因为大家形成了习惯,用工的人都习惯到这里,他们这些靠活的也都聚集在这里。但是,在路边靠活还是不如以前。一辆车过来,他们经常需要跑过来跑过去,不仅危险也不方便。而且,一旦遇到刮风下雨,他们也没有可以躲避的地方。因此,他们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方便他们更好地靠活。
有人过来招工,很快工人就围了上来。
期望>>
找到施展自己的舞台
在老孙看来,劳务市场也是越来越卷。对于他们而言,最大的苦恼就是活少人多,中介领工的抽成越来越多,以他们这些小工为例,一般市场价是260元或者280元,以前可能只扣二三十元的中介费。现在靠活的人比较多,280元的活可能到手里只有200元,甚至只有180元。
老孙说,打零工不稳定,但是好处就是能工资现结。刚开始他也想过跟着一些施工队干活,那样不用每天都操心有没有活。但是,长期的活一般每个月都会发一些工资,然后所有的钱到年底结账。每年的年底,也都是他们最愁的时候,最怕领工的人说工资得等。
元旦过后到现在,老孙才干了三四天。但是,每天的房租、吃饭都是不小的费用。他打算过了小年就回家,来年看看回家一边种地一边干点零活。
对于新生代的小王而言,他更想找一份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小王说,不论是跑外卖还是开网约车,都跟他干装修一样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对于自己而言,更想找一份跟自己专业相关,未来有更多职业上升空间的工作。
“毕竟有一定的基础,学起来更快一点。”小王说,在劳务市场靠活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他也在寻找好的机会,找到能够真正施展自己的舞台。
- 记者探访即墨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烟火气浓,开启“岁末忙年”模式
- 人文青岛|面纱之下,琅琊藏奇迹——探访琅琊台,解析帝王偏爱的秘密
- 能护理,能送餐上门,还能“托管老人”!青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记者探访“圈内服务”
- 探访西海美术馆,领略与大海共舞的艺术魅力
- “警营汪汪队”:无言战友,利刃尖兵!记者探访青岛市公安局警犬训练基地
- “首发就成功,没有白忙活!”记者探访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 访故居 |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探访一多楼,找寻闻一多在青岛创造的“奇迹”
- 记者探访:沙滩挖螃蟹火出圈,“赶海游”成了新名片
- 《2024年家居消费白皮书》即将发布,记者邀请行业大咖探访一线家居企业
- 半岛V视|AI“知冷知热”!青岛供热季开启,探访供热“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