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丨发展“有山东味”的新质生产力

2024-03-21 17:23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96697) 扫描到手机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牢牢占据两会热词“C位”的当数“新质生产力”。在今年政府十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首位。回望今年地方两会,各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是“新”字频现,绘制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线图”。很明显,培育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各省市竞逐的“热门赛道”。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资源禀赋、产业条件和发展水平均有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要有雄心壮志,积极抢位发展,更要立足实际,善于错位发展。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精准牵住“牛鼻子”。面对这种现实情况,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诚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重要的任务,但是如果对于不适合本地发展的事物,项目匆忙“上马”,一厢情愿地甚至拍脑袋“跟风”,不仅违反了事物发展规律,常常还会起到反作用。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该如何发展“山东味”的新质生产力呢?

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优势产业能否向上突围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决定山东高质量发展重要的“胜负手”。

传统优势产业厚实的“底座”,同样意味着向上生长的广阔空间。在山东省经济体系中,工业占比接近三分之一,其中传统产业占比接近七成,这是山东经济的基本盘。毫无疑问,对于山东这个传统产业基础雄厚的大省而言,传统优势产业的深刻转型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阕宏大交响中极其重要的篇章。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但并不意味着发展新质生产力就一定要另起炉灶、抛弃既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传统产业打下的坚实基础,离开传统产业,很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就不能完全循环起来,甚至会出现“断链”。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事实上是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性重塑的过程,既有“从无到有”的新兴产业的建构,也有既有产业“从有到优”的颠覆和重构。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如果全面否定和抛弃传统产业,反倒会损害山东经济的基本盘,这也意味着山东要走一段先立后破、循序渐进的道路,联想到山东的巨大体量,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山东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几年来山东围绕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新旧动能转换,改“旧”换“新”。

2023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比超过5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突破9300万千瓦。新增规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9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5万家。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6.5%。

此外,新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3个、智能工厂16个,培育“产业大脑”32家,产业数字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居全国前列;超算互联、画质芯片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工业母机、碳纤维、合成橡胶等国产替代实现突破。

可以说,山东在过去几年的时间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山东以工业为主的刻板印象,以工业互联、智能制造、新能源推广为代表的新动能增速优势都在不断积累,产业链条不断地延伸,工业门类齐全的优势更优,产业基础雄厚的长板更长。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山东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山东明确提出将继续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力方向。其中,在“聚焦高端化发展,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上,将20大产业作为发力重点,首先提到的是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等看上去非常传统,却又是山东深厚家底的产业。新质生产力正在驱动山东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发生“蝶变”,走上转型之路。

“固本兴新”步履不停地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固本兴新”,“固本”是立足基础、脚踏实地,“兴新”是仰望天空、谋定未来。“固本”即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技改升级和链条延伸两条腿走路,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兴新”即坚持先立后破,依托现有基础和条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尽管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久,但在山东其实早就蔚然成势。

在青岛,一台激光雷达设备通过三维扫描,可以将万米范围内的风场信息变成可视化数据,不仅能观测风,还能预测风;位于海阳的东方航天港已累计发射卫星48颗,国内首个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卫星应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为一体的百亿级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正在当地崛起;全国首个颗粒物光量子雷达检测网络在济南建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1.3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5.3%,高出全国25个百分点,新技术、新动能拔节起势。

锚定未来,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执行力,山东积极主动把握时代发展脉络,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绿色智造为长期目标,以人才培养为后盾,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电优势,用实际行动锻造新质生产力。

不久前,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印发了《关于对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的通知》,自3月1日起,对行驶山东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此举旨在鼓励氢能汽车跨区域运营,加快氢能汽车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激发氢能产业的内生动力;3月13日,深入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支持磁悬浮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八条措施》。会议强调,加快培育发展磁悬浮产业,大力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原创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优质企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加强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结合大规模设备更新,加大磁悬浮产品推广力度,强化金融、人才等保障支撑,提高磁悬浮产业发展质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区域上看,济南、青岛、烟台主动扛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旗”,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发挥万亿城市对区域乃至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带动全省开拓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力培育先进生产力,枣庄锂电新能源、滨州铝新材料、济宁智能装备、威海医疗器械、菏泽中医药等一大批产业集群也正迅速发展起来,一场从能源革命到产业嬗变的深刻变革正在山东上演……

齐鲁大地,“新”意满满,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文/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