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把玩风潮起!从几十元到上万元,爆火的“捏捏”,到底能不能捏?

2024-05-25 11:3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阅读 (40425) 扫描到手机

近期,一款名为“捏捏”的解压玩具闪亮登场,成为年轻人手中新宠。不同于此前“芒狗”“指尖陀螺”等玩具,“捏捏”材质软绵,可塑性更强,且方便舒适,只需轻轻一捏,仿佛就可把烦恼和压力捏成“碎片”。

“解压必备”,捏捏在年轻人群体中爆火

吐司、饭团、布丁……这些颜色鲜丽,看起来十分好吃的“食物”正是“捏捏”。

它们多是用硅胶类材质制作,有着糯叽叽的手感,可塑性更强,且外形酷似各类美食,又好看又解压,受到不少年轻人追捧。

网友购入的“捏捏”(图自社交平台截图)

“一入捏坑深似海,捏捏简直就是解压必备。”不久前,因为偶然刷到抖音直播间的开箱视频,“95后”周迪便立刻迷上了这类玩具,当天就下单了好几个,到现在还会去追相关博主的开箱和店铺出新。

周迪对记者表示,日常工作需要经常性地看电脑、用鼠标,“捏捏”既能作为办公桌摆件,又可以在工作疲倦时缓解手腕和心理上的压力。“有时候工作推进不下去,需要放空的时候,就捏两下,那种慢回弹的感觉很解压。”

杭州的小唐今年3月入坑“捏圈”。“第一次看到就心动了,一口气买了10款,有饭团、布丁、蛋糕等,收到之后上手捏过就更欲罢不能了,那种弹性和舒适感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

在某社交平台上搜索“捏捏”,就能看到近百万条相关笔记。不少网友称,买“捏捏”已经花费了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排单两个月,有的被炒至数千元

社交平台上还涌现出不少人气手工博主,他们自己手工制作“捏捏”进行售卖,售价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其中不少已售出数千件。

网友分享DIY“捏捏”的方法和所需材料(图自社交平台截图)

由于这些“捏捏”都是手工制作,无法做到量产,因而制作周期较长,有些爆款甚至供不应求。“每个ID限购一个,上新当天就卖完了,一般要排单两个月以上。”一名店主说。

在二手平台上,一些爆款“捏捏”甚至被炒出上百元甚至数千元的售价,而愿意买单的也大有人在。但记者在社交平台上也发现,有不少网友吐槽部分“捏捏”的价格过高,不合理。

某款“捏捏”在二手平台上拍出上千元的价格(图自社交平台截图)

有卖家制作“捏捏”身体不适闭店

然而,在“捏捏”的风潮之下,不少网友也开始担忧它的安全性。

“买了一堆‘捏捏’,香精味道很大,拿甲醛仪器简单测了一下,直接超标,这两天不仅疯狂长痘,还得了结膜炎,不知道是不是和‘捏捏’有关。”一名博主说道。

评论区也引发了不少网友讨论,有人称,“做‘捏捏’的过程超过三小时就很不舒服”,也有人表示,一些“捏捏”外面的PVC包装袋可能有质量问题,“我基本上捏半个小时就会头痛”。

此外,记者还发现,有“捏捏”卖家因制作“捏捏”导致身体不适而选择闭店。

多位“捏捏”博主和玩家发出警示

记者咨询了一名卖家,“店里的‘捏捏’都是食品级硅胶做的,但是不可食用,建议放在袋子里玩。”


网友实测捏捏“包装袋甲醛超标”

“买了一堆‘捏捏’,香精味道很大,拿甲醛仪器简单测了一下,直接超标,这两天不仅疯狂长痘,还得了结膜炎,不知道是不是和‘捏捏’有关。”一名博主说道。

网友指出“捏捏”上有甲醛。图/截自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发帖

该博主的评论区也引发了不少网友讨论。有人称,“做‘捏捏’的过程超过三小时就很不舒服”,也有人表示,一些“捏捏”外面的PVC包装袋可能有质量问题,“我基本上捏半个小时就会头痛”。

据读特新闻报道,深圳的沈先生自行购买了甲醛测试仪,对孩子购买的“捏捏”玩具进行了甲醛和TVOC含量的测试。

根据沈先生录制的检测视频,测试地点选在通风的楼梯口,而当沈先生将测试仪放入装有“捏捏”玩具的收纳袋后,数值开始飙升。

从沈先生的测试结果来看,“捏捏”玩具甲醛浓度严重超标,数值较测试前飙升。当沈先生将测试仪从装有“捏捏”玩具的收纳袋取出后,各项数值快速回落。

沈先生测试前后数据显示图

对此,记者咨询了一名卖家,“店里的‘捏捏’都是食品级硅胶做的,但是不可食用,建议放在袋子里玩。”该卖家还提供了一份产品甲醛检测报告,测试结果为“合格”。但当记者问及PVC包装袋的检测报告时,该卖家称“没有”。

“捏捏”为何吸引年轻人?

有人消费上万元购买孤品“捏捏”,也有人紧紧抓住“属于自己的时间”,熬夜看着“洗地毯”“开蚌”“拆卡”的短视频或直播。

与碎片化、娱乐化的短视频类似,“捏捏”这类解压产品让人体验到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对释放压力、缓解焦虑“疗效显著”,同时还能带来收藏的满足感。

解压产品的“魔力”来源于年轻人追求的松弛感。借用某网友在社交媒体上所说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变大,好不容易休息下来,就想暂时放空大脑,重获内心平静。

对此,北京今日心理事务所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玉敏表示,如今一些年轻人面临升学焦虑、工作内卷、人际交往等压力,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精神内耗。以适当解压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获得短暂的宁静与自在。

同时,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出了所谓的“解压经济”。天眼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解压”相关企业年注册量增长迅猛。截至2022年,企业名称、经营范围、产品服务、商标含“解压”的相关企业有800多家。在电商平台上搜索“解压玩具”“解压神器”等关键词,相关商品超2万件。

解压玩具真的能解压吗?

解压玩具真的能解压吗?对此,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博士牟晓冬表示,像史莱姆、“捏捏”这类解压玩具,能够有一定的解压作用,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舒缓焦虑的心情,要比我们常见的抠手指、咬指甲、抖腿等方式好。”

专家表示,在玩解压玩具的过程中,其实带有一种发泄的意味,“在捏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掌控感,能够达到你的预期,毕竟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事都能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进行。”

但是,解压玩具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压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做瑜伽、跑步、跳绳等运动来调整自身状态,保持规律作息,健康有效地减压。

捏捏”多为“三无”产品?购买须谨慎

据了解,由于不少“捏捏”是个人卖家制作,因此大多缺少生产信息、质量合格证等。一位“捏捏”玩家说:“通常是手工博主买来胶水等材料自己在家制作,不是工厂批量生产的,所以产量有限,品控也参差不齐。”

另据读特新闻,记者在电商平台上检索发现,多个商家销售的“食品级‘捏捏’硅胶”包装上并没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等信息,是典型的“三无”产品。消费者在购买“捏捏”时,要注意辨别其是否安全。

“网络上有很多关于该类产品甲醛超标、TVOC含量超标等讨论,因为该类产品的销售渠道非常多,国内鲜有非常有名的生产厂家入局,因此相关的监管可能要进一步加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知名消费者行为学专家王丽丽表示。

评论>>

情绪解压切勿被“消费陷阱”裹挟

捏捏玩具作为一种新兴的解压工具,它通常由硅胶材质等材料制成,外形多样、色彩丰富,用户通过捏压这些软质玩具来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然而,当一些年轻人为了一款心仪已久的“捏捏”不惜高价竞拍,甚至有人短短一个月内花费近4万元收集不同款式的“捏捏”,这背后所折射出的或许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喜好。尤其是其中的高额竞价是否合理,又是否潜藏着过度消费、盲目跟风等问题?面对“捏捏”热潮,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好或坏来评价,而应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在引导年轻人理性消费的同时,不能让这种情绪解压的新兴产业被“消费陷阱”所裹挟。

任何一种流行趋势都有其合理性。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捏捏”玩具这种简单而直观的解压方式,似乎正中年轻人对于释放压力、寻求心理慰藉的需求。他们愿意为了这些造型独特、触感舒适的“捏捏”出高价竞拍,这也符合年轻人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的即时满足感。除此之外,“捏捏”热潮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消费行为,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趋势的体现。围绕“捏捏”的交流和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年轻人通过展示自己的“捏捏”集合,与他人建立起共鸣和联系,进一步推动了“捏捏”文化的蔓延。同时,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捕捉更加敏感,也更注重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独特的物品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品味。因此,“捏捏”玩具以其多样化的设计和可定制的特点,也成为了年轻人追求个性化的一种选择。

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一方面,适度的消费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捏捏”这种新兴产业,可以满足年轻人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如果这种热情演变成了不计后果的盲目追求,那么它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如价值观的扭曲、过度消费等。

本身定位于解压的玩具,其高额定价反而让很多人更加“倍感压力”。曾经就有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制作的捏捏的过程,并表示“捏捏的材料成本真的不算贵”。据该博主发布的实验视频可知,其制作的“捏捏”玩具的整体成本大概在一百五十元。最终该博主制作出20个捏捏,平均价大概在七块五左右,远远低于一些店家四五十的定价。如果说“捏捏”玩具能够为年轻人带来真正的放松和快乐,那么它的价值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这种消费行为是基于攀比、从众等非理性因素,尤其一些年轻人为了得到一款稀有或限量版的“捏捏”,不惜投入大量金钱进行竞拍,这种行为就很容易导致过度消费。

面对“捏捏”玩具这一新兴现象,我们应该持有理性的消费态度。对于那些愿意为心爱的“捏捏”花费高价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个解压工具,更是一种健康的消费观念和正确的生活态度。“捏捏”玩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的情绪需求,但是,我们必须警惕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消费陷阱”,避免让自己陷入无谓的物质追求中。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央广网、新快报、人民网科普、中工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