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生打开风口!——山下英子断舍离哲学三大经典之一《断舍离:经典版》上市

2024-05-29 15:06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5457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

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曾说:“我坚信的是,我不想活出个闭塞的人生。”当你的房间堆积杂物,甚至空气无法流通时,很难想象你的人生会如何。生活空间会映射你的内心,闭塞的环境迫切需要打开风口,加速流动。2013年7月,《断舍离》简体中文版首次在中国面世,迅速掀起改善生活空间的减法生活哲学思潮,受益的读者们也开始自发组织各类分享会。

《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环球人物》《城市画报》《南方周末》《时尚芭莎》《新京报》《新民周刊》《悦己》《CHINADAILY》等媒体纷纷进行专题报道,杨澜、张德芬、古天乐、林依晨、陈数、杨乐乐、毛丹青、朱德庸等一众名人也在自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心得,推荐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2014年,“断舍离”一词第一次入选中国年度流行语,至今已累计入选4次。

近日,这本畅销十余年、销量数百万册的图书修订版《断舍离:经典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和中南博集天卷联合出版上市。

改变人生的断舍离

在作者山下英子2009年第一次出书前,她已经以“断舍离”为主题做了8年多的讲座,从自己的客厅到社区,再到学校和图书馆,不知道有多少学员参加过讲座,他们的人生都在加速发生变化。在他们的反馈中,不光居住空间发生了改变,有时人生也会发生重大转折,比如跳槽、离职、搬家、结婚、离婚、再婚……就好像是打开了(魔盒)盖子,释放出了不知不觉间被封存起来的内在力量。这也激励了本书的出版。

作者认为,断舍离的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能够促成行为方式的改变,又好像制造了契机,让大家能回到理想的生活状态。如同点燃了引线,让人们本就拥有的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这正是断舍离的有趣之处。

山下英子与“断舍离”结缘大约是在出书的20年前(大约是1989年),当时她在高野山的寺庙借宿,看到僧侣们爱惜地使用着必需的物品,日常生活空间也打扫得干净整洁,让人觉得神清气爽。这和住宾馆还不一样,有一种日常的清爽感。

当时“收纳术”在日本风靡一时,似乎不将满屋子的物品分类收好就过不好日子,生活中也习惯这样的“加法”思维。但近距离观察僧侣们的生活,让她意识到从加法生活向减法生活转变的重要性。她由此联想到大学时在瑜伽道场中学到的“断行、舍行、离行”,并思考着这种教人脱离执念的行动哲学能否应用到物与人的关系上面呢?于是,“断舍离”应运而生。

与物品面对面,就是与自己面对面。在日常生活中维持“整洁清爽的环境”,打造“干净神圣的空间”,我们要做的并不是闭目打坐,而是反复在这些日常家务中练习选择取舍,通过整理房间来整理自己。用行动改变想法,而不是用想法改变行动。这就是断舍离的机制。

像呼吸一样自然简单的日常修行

曾有读者在这本书的豆瓣页面上留言评论:“游牧民族是断舍离的职业高手,读李娟的书的时候就知道了。”

在本书的专栏《蒙古人与断舍离式生活》里,司马辽太郎先生在一档节目中介绍:“蒙古人原本就是游牧民族,住在游动式的蒙古包里,因此只持有生活所必需的物品,避免堆积物品。渐渐地,他们对物质的欲望越来越淡薄,相反精神却非常富足。可以说,蒙古人是断舍离的行家。”

而最近爆火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原著作者李娟也曾写道:“物质生活一旦简单了,身边的一切便清晰地水落石出、铅华洗尽,于是再没什么不放心的了。”

不曾了解过断舍离的蒙古人本来就在践行断舍离式的简单生活,取用必需的生活用品,时刻保持新陈代谢的循环状态,精神自然比城市里的大部分人纯粹、富足多了。

断舍离像呼吸一样自然简单。只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以及“让自己感到舒服”。断舍离并不主张简朴或清贫的生活,而是通过对物品做减法来为自己的生活加分。

断舍离把确立“自我轴”放在了首要位置。断舍离最大的成果,是找回我们的自我肯定感。我们开始尊重自己,开始把注意力放到现在的自己上。同时,这也是一个坦诚地去聆听自己身体、心灵要求的过程。

当周遭的环境变清爽后,我们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连能量和运势都会有所提升。更奇妙的是断舍离是个自动机制,一旦开始行动,这个过程就会不断循环,让你从内到外都焕然一新!

每个人的断舍离都不一样

每个人可以掌控的时间、空间、精力(日语写作手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断舍离也不一样。同样的空间,可能有的人能在其中游刃有余,有的人则有深陷泥潭之感。这取决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具体的人。

常常有人会抱怨,家里的父母把东西堆得到处都是,自己的伴侣不爱收拾,公司的同事把办公室弄得乱七八糟。一方面每个人都期待清爽的环境,一方面总是寄望其他人能一起改善环境,其实这里也有包含着错位期待的执念。行动才能带来改变,而且断舍离的禁忌是随便对别人的环境指手画脚。自己做好了,自然而然就会影响其他人。

断舍离是一种驱动自我改变的行动哲学,在日常反复的选择取舍中明确自己的需求,用双手创造自己的自在空间。

一旦践行了断舍离,我们就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稀里糊涂地接受所有物品了。这在断舍离上,属于“断”的范畴。同时,当物品经过严格筛选被留下来时,我们要对它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人和事亦是如此。只要我们接受它们,就要负起责任,直到有一个妥善的结果为止。这个过程,在断舍离上,属于“舍”的范畴。而我们能负起责任,妥善处理物品这种状态,则是断舍离上的“离”。

山下英子曾在一次线上课程中讲道:“歌德的那句‘人生最大的罪过是不快乐’是我开始断舍离的契机。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让人感到不快的事,而最大的不快乐又是人生最大的罪过。因此,才想让大家通过‘断舍离’快乐起来。”

这本修订版图书《断舍离:经典版》采用了全新的翻译文本,修订了几十处概念表述和知名作家张德芬的推荐序,作者山下英子重新写了一篇再版序。这本书延续了该书系32开小开本、双封设计,特别适合随身携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