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西海岸——“5+5+7”产业链能级跃升、提质增效

2024-06-11 17:41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142309)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6月11日讯    西海岸新区自2020年在全市首先推行“链长制”,由“九链共舞”优化为“5+5+7”重点产业链,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引项目、建园区、强集群,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智能家电、高端化工新材料、“芯屏”3个千亿级,船舶海工、汽车、高端装备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促进了产业链能级跃升、提质增效。

一是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做优做强五大传统优势产业。

船舶海工产业链依托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先后引进涉海大院大所13家,获批创新平台12家。亚洲第一艘圆筒形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在新区完成主体建造。全球首座水深超100米,离岸距离超100公里的“双百”海上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养殖工船“国信1号”、全球首台新型高压双燃料主机、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自升式勘探试验平台“中国三峡101”相继交付。

智能家电产业链加快建设水联网绿色智能制造基地等总投资82亿元的16个重点项目,7家企业获批建设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海尔冰箱连续13年稳居全球销量第一,海信电视出货量份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澳柯玛冷柜持续保持全国同类产品销量第一,海尔青岛洗衣机互联工厂成为全球首个5.5G应用示范的灯塔工厂。

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拥有青岛炼化、海湾化学和青岛特钢等6个市级“链主”企业,全市面积最大的产业专业园区—青岛市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园(董家口园区)揭牌运营,首批总投资229亿元的1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为青岛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低碳的澎湃动能。

汽车产业链逐步形成以上汽通用五菱和美锦新能源为龙头,以三祥科技、华瑞汽车零部件、五顺汽车模具等配套企业为支撑,配套发展专用车和零部件的汽车产业集群,整车年生产能力为70万辆左右。成立新能源汽车推广政企联动工作领导小组,以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新能源汽车为切入点,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建立新能源汽车推广政企联动新机制。

智能制造装备及精密仪器仪表产业链拥有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近三年,共有37项产品通过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认定。中加特自主研发的变频电机一体机,在我国矿用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80%,行业排名第一;斯图加特设计制造出全球首条高铁车门铝焊接机器人智能系统。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培育壮大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实现重点突破、跨代赶超。

集成电路产业链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模组、平台、基金等全产业领域,电子信息产业园配套项目是山东省唯一大尺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项目,2023年已汇集各类专业人才约4800人,打破了山东省制造业“缺芯少面”的局面。

新型显示产业链拥有京东方1家市级“链主”企业,海信视像科技和青岛灿恒光电科技2家区级“链主”企业。青岛京东方已建成模组产线53条,通过认证47条,海信视像在2024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上发布了全球首款4万分区Mini LED电视、首款可折叠激光电视、首款8K屏幕发声激光电视等新品。中国北方光电显示产业发展高地垂直崛起。

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产业链拥有极视角科技和以萨技术2家链主企业,占全市链主企业总数的一半。是青岛市虚拟现实产业“一核三极多点”发展布局中的“三极”之一,青岛景泰动漫公司的遇享家数字化展示生态系统典型案例入选山东省首批虚拟现实领域优秀解决方案,海信视像VR智慧教室入选山东省第二批虚拟现实领域优秀解决方案。

海洋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已建立42个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研发支撑平台,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13个,占全市总数一半以上。明月海藻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研发生产填补国家空白。科海生物海洋微藻生产高附加值DHA国内生产规模最大,正大制药BG136是世界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华大智造基因测序仪国内市场占有率近45%。

氢能储能及新能源产业链围绕制储运加全产业链发展氢能产业,高标准打造青岛市氢能产业园。康普锐斯能源科技是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活塞式氢气压缩机专业制造商。建成青岛市首个独立示范储能项目——大唐黄岛发电储能电站项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过130万千瓦,位居全市第一。

三是强化高端产业引领,以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全面提升七大现代服务产业。

现代金融产业链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9家,占全市总量的四分之一。截至2023年,全区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8033亿元,增长13.4%;全区证券交易额3360亿元,增长17.0%;地方金融组织资产规模568.8亿元,投融资余额502.4亿元,规模数量、业务评级均居于全市前列。积极推进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全区绿色贷款余额396.6亿元、增长73.1%。

现代物流产业链道路运输企业超2700家,企业规模位居全市首位。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加快,全年新增航线20条,航线总数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海铁联运箱量连续九年保持全国第一,在十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中,连续三年稳居榜首。建成全国首座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青岛港成为全国首个智慧、绿色“双五星”港口。

现代商贸产业链以批发业和零售业为主体,以消费等贸易活动为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形成了“龙头企业主发力,产业全链齐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2023年,现代商贸营收实现7996亿元、增长13.7%。其中限上批发7746亿元、增长13.3%,限上零售249.9亿元、增长24.9%。

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累计认定山东省首版次高端软件57个、山东省大数据“三优两重”项目124个、山东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7个。新区是青岛市信息产业“东园、西谷、北城”战略的“西谷”,和“一体两极四柱多园”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科技服务产业链按照“全域统筹、资源集聚、产服融合、特色发展”的建设原则,依托古镇口核心区、唐岛湾金融科创区、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构建“三区一带多园”的科技服务业“3+1+N”产业空间发展格局。2023年,61家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1.7亿元,增长13.6%。

文化旅游及影视产业链重点推进唐岛湾文化艺术中心、东方贝壳文化博览园等一批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总投资200余亿元。获评山东省文旅产业工作先进县、是青岛市唯一入选区市,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荣膺2023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初步形成以青岛东方影都为龙头,“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辐射青岛全域的影视产业发展布局。2023年在新区出品、摄制的电影创造票房超84亿元,占全国国产电影总票房的18.24%;在新区拍摄的作品为中国电影贡献票房超过308亿元。

会展产业链健全“1条重点产业链+1个重点会展活动”的发展格局,一批取得国际展览业协会(UFI)认证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规模大展接连举办。被誉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行业第一展”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首次在北京以外城市举办,汇聚全球展商400家,填补了青岛市轨道交通领域展会空白。全年举办各类会展400多场,会展之滨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