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北海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去年直接经济损失为近十年最低值

2024-06-19 22:07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48079)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雷

6月19日,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分会场活动在青岛举办。活动介绍了北海局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的中期阶段性成果,分享了北海局分批次、分项目参与我国南北极考察工作情况。北海局分党组书记、局长杜继鹏,分党组成员夏新参加现场活动。

活动中,自然资源部北海生态中心副主任温国义、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副主任赵鹏、北海预报减灾中心副主任高松、北海生态中心高级工程师孙乐成分别就北海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北海局科技创新赋能海洋事业、北海局参与极地考察等工作与大家进行主题分享。

活动期间,北海局相关领导为北海局“极地”船青年突击队授旗,北海局参与过极地科学考察的老中青三代考察队员通过视频为海洋工作者们送上祝福。

当天活动还发布了《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和《2023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

《2023年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以北海区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数据为基础,通过系统分析、科学评价,全面呈现了北海区海洋生态格局和状况,阐述了盐沼、海草床、牡蛎礁、泥质海岸、砂质海岸、河口、海湾等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状况和变化趋势,总结了绿潮、赤潮和局地性生物暴发等海洋生态灾害发生情况。

结果显示:近年来北海区海洋生态状况总体稳定,部分区域生态状况有所改善,生态保护初见成效。北海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等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指数均处于稳定状态,生境状况无明显变化,局部海域呈富营养化状态。海草床生态系统状况为优良,盐沼生态系统状况为中等及以上,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状况基本稳定。黄河口、辽河口等典型生态系统状况持续向好,西太平洋斑海豹等珍稀濒危生物种群逐步恢复,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2023年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2022年有所减少,绿潮和局地性生物暴发等生态问题依然存在。

《2023年北海区海洋灾害公报》显示,2023年,北海区的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绿潮和赤潮为主,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海平面变化。其中,风暴潮过程出现7次,较近十年(2014年—2023年,下同)的平均次数偏多;近岸海域灾害性海浪过程出现15次,较近十年的平均次数偏少;2022/2023年冬季海冰的冰情等级为2.5级,与常年冰情基本持平;黄海绿潮最大分布面积约61159平方千米,最大覆盖面积约998平方千米,规模为近十年第二高值;发现赤潮过程15次,累计面积约426平方千米,同近十年相比,发现次数偏多,累计面积偏小;侵蚀较重的砂质监测岸段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和山东省沿海;河北省北部和山东省沿海部分监测区域海水入侵程度加重;渤海和黄海沿海海平面分别较常年高122毫米和74毫米;沿岸表层海水温度较常年偏高1.1℃。

2023年,北海区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1330.00万元,无人员因海洋灾害死亡失踪。与近十年相比,2023年直接经济损失为最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