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丨特殊的主播

2024-08-05 09:00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9548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你以前有没有想过自己能成为一个主播?”

“没有……”

这里,是一处专属于残疾人的直播间。每周四,当于艺甜出现在即墨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公益直播间时,身为“忠实观众”的艺甜妈妈都会守候在手机屏幕前,既紧张激动又满是欣慰——没想到自己的女儿面对镜头能如此自信地表达,含辛茹苦20多年,终于看到患有心智障碍的女儿照进了光里。

残疾人坐上直播间的主播台,这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场景,而作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创新举措之一,从去年10月首次上线,在这一特殊的直播间里,这些特殊的主播坚持开播至今,抖音视频点击量最高接近3000。

直播数据的好坏并不能影响这些特殊主播的热情,每次上播,他们总是精神饱满,总能带给关心他们的网友不一样的惊喜和一次次感动……

我是“大主播”

29岁的于艺甜,对未来的“规划”是成为一个大明星。

“能参加直播,我已经感觉像明星一样前进了一步。我要面对镜头不断地锻炼自己,会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于艺甜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梦想。虽然她的表情写满紧张和兴奋,但语气无比坚定。

旁边的老师却一直为她攥着一把汗,“她有癫痫,一紧张容易犯病。”

“我很喜欢这里。”囿于心智障碍,于艺甜在平常生活里并不擅长表达。但自从走进即墨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后,一切在不经意间开始变化。

2020年8月,刚来中心第一天,舞蹈教室欢快的氛围就吸引了于艺甜,让她不自觉地加入其中。自此,学舞蹈、学唱歌、做手工,如顺水行舟,她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虽然学习时间并不长,但她的语言表达等各方面进步,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公益直播间开播后不久,就把镜头聚焦到了于艺甜的身上。

但对于艺甜来说,要想上直播谈何容易。心智不全、癫痫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足以击碎一个人的梦想和希望。但老师不断安慰她、引导她,并坚定地相信她,让她慢慢建立起面对镜头的自信。

其实,更大的自信,来自于艺甜对直播内容的熟悉,“我们介绍的都是自己做的手工作品,也会在直播镜头前亲手制作。”

“你很棒!”“小美女非常棒!”“你介绍的作品我们可不可以买?想要。”直播间里,网友留言是莫大的鼓励。于艺甜说,这让她觉得特别自豪。

当然,每一次直播幕后,都离不开妈妈的强大支持。“妈妈跟我要了直播间号,她说每次都想要看到我在直播是什么样子,想看看我在大家面前会是个什么样子。”于艺甜甜甜地说,“妈妈说,这是中心给我的一次机会,她也想看我最后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主播。妈妈说,我一定会(成为大主播)的!”

相比于艺甜,今年24岁的廉睿杰成为一名主播,或许更加困难。视力多重一级残疾的他,看不到网友留言,需要旁边有人读给他听,才能跟网友形成互动。但他语言表达能力比较突出,人也比较开朗,成为公益直播间的主播也是顺理成章。

这份工作对廉睿杰来说,也是一次改变。

“以前我总是自己一个人玩,很少跟别人说话。”由于身体原因,廉睿杰身边几乎没有小伙伴。爸妈要养家糊口,也很难时常陪在身边。孤独,是他生活的常态。

“我回到家也是一个人,还不如在这里呢。”2018年来到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后,命运终于为廉睿杰打开了一扇门:他做手工,从易到难,在串起一颗颗小珠子的同时,也锻炼了耐心;他交到了很多朋友,在这里可以跟大家正常交流,生活也明媚起来;最重要的是,他成为了一名主播。

“一开始是肯定不行的,要一步一步来。”坐进直播间,廉睿杰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摸索着前行。

有一次,廉睿杰在跟网友展示手工艺作品《柿柿如意》的时候,由于柿子做得太逼真,有网友质疑是不是从外面买来充数的,这让他感觉特别难过。

“这是我们自己做的!”说着,廉睿杰就在直播间里亲自展示制作。他熟练的操作和认真的讲解,赢得了网友的认可和敬意。

他说,“那一刻,很有成就感。”

助你一臂之力

如果没有特别的安排,每周四上午9点整,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公益直播间都会准时上线。

为了照顾这些特殊主播的身体,直播间会播一段时间就暂停一会儿,就像课间休息,然后再开播。也正因如此,直播间的观看人数始终难有大的突破,有时甚至是个位数。

即便如此,布设灯光设备、开播流程把控、样品整理、粉丝互动……正规直播间所有的,一样不缺。每次直播,都离不开各工种繁杂紧密的配合。最为关键的是,为帮助这些特殊主播顺利完成一次次直播,每次至少有一名中心的老师始终守在一旁打配合。

今年22岁的高佳宁,本是学的幼儿教育专业。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中心实习,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让她成为最早一批参与公益直播间项目的人。

“实习中接触到这些残障人士,让我觉得很想奉献自己。”高佳宁说,在普通人的刻板印象里,这些残障人士很难交流,本能地想要保持距离。但接触久了会发现,他们很真实,很纯真,他们喜欢就会大声说出来,“我每天来上班走在路上,很多学生都会远远地跟我说:高老师你好漂亮,我好喜欢你。”每天就很温暖。

2023年8月毕业前的实习,高佳宁毅然选择再次来到这里。同年10月,公益直播间项目开始筹备,从形象到表达都很出众的她入选其中。

“当时也没想太多,就觉得让我带着他们播,我就带着好好播。”可她不曾预想到,自己将面临怎样的难题。甚至她从来没做过直播相关的工作,都要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索。

首次直播前,高佳宁准备了一篇文案,满满当当写了5页纸,还反复背了好几天。结果正式上播后,完全没有照着这个来。但在她看来,所有的准备都是有用的,“这些内容都潜移默化地成为自己脑海的东西,在恰当的时候输出。”

尤其是跟特殊的主播们一起上播,更锻炼了她随机应变的能力。刚开始直播时,高佳宁说得比较多,渐渐地,她只需要简单提示,特殊主播们就会从容地展示、介绍,整个直播过程也越来越流畅,也越来越生活化。

当然,也有让高佳宁无奈的时候。“每次直播,他们都会想来帮忙调灯光、摆工艺品,但往往会帮倒忙。”直播快开始了,她坐下一看,之前摆好的东西全都被打乱了,手机也歪了,架子也歪了……“我当时就很崩溃,满头大汗,马上收拾。那时候很无力。但转念一想,他们也都是好心,并且他们不吝啬真心对我,让我觉得很暖心。包括直播间的弹幕,会为我们的手工艺品点赞,那个时候,让我觉得又充满动力了。”

“其实我们跟这些‘孩子’当主播是一样的,都是第一次面对镜头,心里都有点紧张,也不知道怎么去开口。”今年40岁的迟玲玲,也是参与公益直播的老师之一。出于对这些残疾学生的爱,不管多大,她习惯称呼他们为“孩子”。

从无到有,迟玲玲不仅要学会当主播,还要学会如何教这些残疾学生当主播。

为了“孩子”们,她先当副播,跟着播一段时间后再当主播,然后就慢慢开始带学生了,“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三四个月。”

为了做好直播,迟玲玲还将各种话术、心得随时记到本子上,到现在已经记了半本笔记本。

如今,老师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直播培训模式:先用录播的形式将整个流程走一遍,发现其中的问题再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一直到达到要求才正式安排上直播。

“一般我们会在直播前演练两到三节课,他们就能真正上直播了。”迟玲玲感叹,其实这些特殊主播学得真挺快的。

让更多人看见

“我们没有把他们刻意地看作是残疾人,就当家人、朋友一样对待。跟他们就跟正常人交流一样,稍微注意一点就行。”即墨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韩江说,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可能在很多方面的能力都差一点,但是跟人沟通的能力没问题,他们有不为人知的闪光点,是值得挖掘的宝藏。这也是他们在开发辅助性就业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到开展公益直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韩江说,因为中心生产的手工艺品线下销售比较少,宣传也少,因此就与青岛市技师学院商学院一起开展志愿服务合作,打造了这一网络直播间。

青岛市技师学院商学院团总支书记相易彤,是最早参与这一公益直播间创建的人之一。

“当时也是机缘巧合。刚开始我们没想着去做直播类的志愿服务,只是开展一个单纯的助残活动。去中心一看,发现正好可以利用我们的专业优势,对他们进行直播指导。”就这样,相易彤和同事们开启了每周两次的直播助残志愿服务。

他们的志愿服务内容主要是直播技术的辅导,从视频剪辑、脚本撰写,到账号培养、引流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

之所以尽全力倾囊相授,相易彤觉得是自己受到了触动。“我们当时到中心的时候,看到了好多人在那里做手工,很认真。他们这些人身体虽有残疾,但是具备就业的能力。我们也希望通过帮他们搭建一个直播平台,包括后期的义卖,帮助他们更好地就业。”

相易彤说,他们在做直播技术服务指导的时候,就发现很多人是想上镜的。可要让这个特殊群体上镜谈何容易。比如,这些残障人士经常因为直播时不知道规避违规词,导致直播间被警告。对此,只能让老师多加引导,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如果执意要纠正这些残障人士,让他们按照其他常规主播“一二三,上链接”那种模式去直播,就违背了他们的本心,丧失了特色。

“我们也是在不断摸索中找到了这个公益直播间的运作模式。”可以说,这是他们为残疾人专门定制的直播模式。

好在这些特殊的主播愿意在镜头面前跟网友互动,虽然语言组织有所欠缺,但他们整体的亲和力特别能感染人。“就整个过程来说,是可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相易彤说,这个项目并非是要营利,而是想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特殊的群体。

每次相易彤来中心参加志愿服务,总会有人送他们自己做的手工艺品——扭棒郁金香,“这时候觉得一切都值得了。”

“我觉得不光是我在帮助他们,我自己也在成长,也从中获得了很多。”高佳宁说,他们很真实,喜欢就勇于表达,不喜欢也会直接说出来。跟这些残障人士接触久了,她发现,多多用心、多多观察,就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

这也更坚定了高佳宁对这项事业的选择。她告诉自己从事幼儿教育的同学,自己每天过得很开心、很快乐。高佳宁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这个特殊群体。

“我虽然现在还没有真正走向社会,但是我在镜头前已经面对大家了,感觉我已经走入了社会。”于艺甜说,她想成为大明星,就是想让人们看到像她一样的残疾人,“虽然我们身体残疾,但也是在默默地为大家付出。”

当上直播间主播,以后有什么打算?廉睿杰说,“工作的话还是会尽量去做好,不会做的会尽量去学会它。”

廉睿杰学会制作的第一个扭棒花是向日葵,也是他最喜欢的工艺品。葵花向日生长,是对他们的寄寓,也是他们的渴望。

>>>延伸

辅助性就业,让他们“找到”自己

直播是即墨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残疾人辅助就业的探索之一。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青岛市人大代表、即墨区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吴爱华的努力。吴爱华的二姐就患有精神疾病,她因此深知,一个这样家庭在经历着什么。

2009年,毕业于济宁医学院医学预防专业的吴爱华,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了国家开始推行残疾人托养政策的消息。深知残疾人家庭迫切需求的她,心中便萌生了创办托养中心的想法。

2010年8月,吴爱华创办了祥泰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了赢得更多残疾人家属的信任,吴爱华敲开了一家又一家残友家庭的门,走遍了即墨辖区的各个街道,倾听残友家庭的心声。

为了让残疾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中心努力为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同时,也为完成基础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能力评估、技能培训、岗前教育等创业就业支持,提供保洁、助教、手工加工等适合岗位,每年毕业的残疾青少年全部能够得到就业安置,实现从抢救性康复到就业的无缝衔接。

在中心为残障人士提供的辅助性就业服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定制了生豆芽的辅助性就业岗位。通过培训的残障人士上岗后,一丝不苟地控制豆芽生发的各个流程,保证新鲜的豆芽源源不断地供应各大食堂。

“开始的时候,就业岗位内容只是简单的手工艺品的来料加工,一点点手把手教他们,现在慢慢地已经可以做出简单的成品了。今后我们希望能够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利用网络直播等方式,实现人性化、个性化就业服务,帮助残障群体实现更广泛就业。”吴爱华说,“有了辅助性就业岗位,不仅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养老医疗等保险待遇也得到落实,生命价值得以实现。”

“其实,他们来这里就是工作的,我们会把他们当做同事一样平等对待。”韩江说,他们中心辅助性就业工作,针对智力、精神、肢体这三类残障人士提供就业服务,“尤其是心智障碍群体,他们是不好找工作的,但他们又是有能力的,于是我们在他们中间大力推行辅助性就业。”

促进残疾人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青岛市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相继下发,为这项工作添了一把力。

其中,按照《青岛市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青岛市计划到2024年全市实现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0.9万人,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就业率达到69%以上,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提升,就业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推动形成充分理解、广泛支持、积极参与残疾人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2012年至今,即墨祥泰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帮助136人实现辅助性就业,“他们中的很多人以前需要居家照看,什么都做不了;参加辅助性就业一段时间得到锻炼以后,完全是变了个人。这些就业岗位,让他们赚到工资,有了保险,也给家庭和社会减轻了很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