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大丰收背后,如何长久保护渔业资源?

2024-09-04 19:36 大众新闻·半岛新闻阅读 (1587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 孙桂东 刘金震

9月1日,经过4个月的伏季休渔期,青岛渔民终于迎来开海。这几天,出海捕捞的渔民也迎来了大丰收。一些大型拖网渔船,一次的捕捞量就有三四万斤。根据此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调查,休渔期过后,黄渤海的渔业资源量增长6到7倍。但是,开海两个月后,捕捞量开始迅速减少。如何在保护与捕捞之间寻找平衡?专家建议,限额捕捞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首船拉回三四万斤,刀鱼、鲳鱼迎丰收

9月2日,记者跟随渔民王金欣和王兵叔侄俩一同出海,探访开海首日海鲜上岸。当天由于渔网故障仅撒了两网,叔侄俩就捕获了上万斤,凌晨4点他们捕捞回的第一批海鲜在琅琊渔港上岸,很快就被商贩抢购一空。


在码头上,记者看到,陆续回港的渔船收获都很不错,有些船能拉回三四万斤渔获,以带鱼、鲳鱼为主。

南姜码头渔民蒋攀说,刚开海的这一段时间,基本上出去就是大丰收,不论是大小渔船,收获都不错。

这一说法,在数据方面也得到了有力支撑。此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专家接受半岛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根据多年来同期(8月)对比,开捕前的8月底和休渔初期的5月初相比,无论从整体的资源密度,还是从大部分经济种类的资源密度,均有大幅提高。从资源生物量来看,黄渤海的渔业资源增长了6到7倍。

黄金捕捞期不到三个月,不少渔民直呼容易赔本

青岛西海岸新区渔民王兵说,为啥开海的前几天大家都这么拼?主要是这一段时间海上的渔业资源比较丰富,也就是开海后的前三个月能多干点,船上的工人,也是按照月度来发工资的。

到了11月份以后,一方面近海的鱼类洄游到远海,另外一方面渔业资源减少。不少渔船都选择休息,出海一趟如果捕捞量不够,除去油钱、人工等费用,就可能亏本。

到了来年,4月过后会有一次鲅鱼捕捞季,也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剩下的时间,渔民大部分选择休息。

南姜码头的渔民蒋攀说,在此期间还会有大风天气,实际上一个开海季,真正能出海捕捞的时间也就是100多天,“有时候出海,仅仅是为了能够养活工人,否则来年就不好找人了。”

收入方面,近几年渔业资源有所回升,今年预计也跟往年差不多。但目前的现状是,随着老一辈渔民年龄逐渐增大,成本压力的上升,不少渔民选择退出了这个行业。

琅琊镇渔民王金欣说,现在人工以及油费等成本很高,出海一趟如果没有找到鱼群,很容易赔钱,这也是很多人选择退出的原因之一。

专家建议:限额捕捞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

如何让蓝色粮仓更具有可持续性?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任一平表示,伏季休渔期从6月1日提前到5月1日,让众多的海洋鱼类有了更长的繁衍生长的时间,更有效地保护了鱼类的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从而促进了渔业资源量的增加。从渔民的实际作业中就能感受到鲳鱼、带鱼等鱼类资源量明显提升。

整体来看,伏季休渔制度保护了鱼类亲体,保证了幼鱼的生长期,增加了单位补充量和渔获量,提高了开捕后的产量。但是,由于强大的捕捞力量,经过两三个月的捕捞以后,捕捞量已超过渔业资源的补充量,这样使伏季休渔4个月恢复的鱼类资源快速减少,渔民的捕捞量也开始减少,渔民的收入也相应减少,渔业资源不可持续。

任一平教授说,从发展趋势来看,逐步推进限额捕捞管理,控制捕捞总量被看作是未来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应当逐渐从原来的粗放式捕捞生产作业升级到科学的限额捕捞。即通过调查评估科学确定渔业生物的最大持续产量,进而找到该物种的捕捞“上限”,从而对捕捞行为进行总量控制,确保捕捞量不超过该物种的最大持续产量。保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目前,相关科研机构和政府管理部门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和调研,不断推进限额捕捞管理措施的完善、实施。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保证渔业的可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