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拔尖人才|邵一兵:妙手救治“心疼”病人

2019-02-12 14:55 阅读 (132963) 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 

  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青岛市市南区在全区范围内按照“全出竞进”的原则,从企业管理、产学研、现代服务业、卫生、教体、社科文化、技能、综合8个类别中选拔出拔尖人才百余名。半岛网拟邀请其中20位拔尖人才制作系列专访,聆听他们的成才故事。 



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邵一兵

  古语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心血管疾病往往具有发病速度快、致死率高的特点,为了挽救这些“心疼”患者,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邵一兵,凭借自己精湛的医术,帮助患者与死神搏斗,作为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用无私的大爱护佑着生命的尊严。 

时间就是生命

  “心内科的急诊患者,大多数属于危重患者,上一秒一切正常,下一秒可能抢救无效,许多病情的改变往往发生在一瞬间。”见到邵一兵的时候,他刚刚查房回来。邵一兵是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从医时间近30年。采访途中,不时有病人家属敲门,邵一兵跟他约好一个小时后再来办公室探讨病情。 



  临床医学界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腻腻歪歪大内科,死都不去急诊科”。因为介入治疗的存在,使得心内科兼具内科和外科的特质,病号多、工作强度大、气氛沉重、辐射危害……这些让心内科成为医院中公认的最苦最累的科室之一。在邵一兵的时间表上写着:每周一、三、五手术,周二、周四坐诊,周末间或外出交流学习,几乎是全年无休。 

  “我们心内科算是整个医院里面比较大的一个科室,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量越来越大,而且一般都是急诊,平均每年的急诊手术大概有二、三百台,经常节假日晚上也要来医院做手术,最多的一次有一个月我被叫回来二十五、六次,患者几乎全部是急性心梗。” 



  去年春节期间,许多人还处在新年的喜悦中。一位97岁高龄的老人因为心脏骤停送到市立医院东部院区,包括邵一兵在内的四位医生、护士马上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胸外心脏按压对医务人员的体力是个极大的考验,每分钟100-120次的按压,并且按压的深度、手法都必须到位,一般按压1-2分钟就要换人,才能保证按压效果。四个人轮流上阵,每个人大汗淋漓,但是老人的心跳一直没有恢复。“虽然当时老人没有心跳,但是一直有一点自主呼吸,这也是我们始终没有放弃抢救的主要原因。”最终在心脏按压了两个小时后,老人奇迹般地恢复了心跳,第二天神志也恢复了正常。 

  时间就是生命,为了抢救患者的生命,像这样与死神之间的赛跑几乎每天都在发生。邵一兵说,不同于外科手术,内科病人大都处于带病生存状态,患有长期的慢性病,而且病情变化概率比较高,因此医生需要频繁给病人治疗,不断和家属沟通。“我们所有的手术都是在放射线下进行的,手术中医生要一直穿着重达二十五、六斤的铅衣,可是即便如此,手术过程中还是会接触到很多放射线,因此做介入手术的医生得癌症的概率比较高,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身体和巨大的奉献精神去从事这个行业。”邵一兵说。 

有成功也有失败



  “原先心脏手术都要开胸,现在很多手术基本上可以通过微创去解决。”邵一兵告诉记者,上个世纪70年代,国际上已经开始进行微创手术,国内一直到90年代才引入介入治疗。“我从23岁毕业开始接触介入治疗,职业生涯几乎与介入治疗的发展同步。”邵一兵说,过去心脏起搏器有半个书桌那么大,人要提着电线、推着设备才能移动,现在的心脏起搏器直径只有5厘米大小,而且治疗范围从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发展到治疗缓慢性和快速性心律失常,再到治疗心衰,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相当于身边有专业的医生、护士24小时带着监护仪在照顾。” 



  “目前介入手术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几年前,邵一兵有一个同学找到他,请他给自己96岁的姥姥做心脏支架手术。手术之前,家属一直宽慰邵一兵,让他没有任何负担去做手术,“实际上家属的思想压力更大,手术结束后,我看见我同学一个大男人直接流泪了。看到手术成功,大家这才如释重负。”去年,邵一兵受邀去给老人过百岁生日,看到老人重新恢复了健康,邵一兵说,这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用语言形容不了的。 

  就在采访的前一天,一位68岁的患者因急性心梗入院。这位患者之前做过支架和心脏搭桥,还因为冠心病做过外科手术。入院前一天突然腹痛难忍,心电图显示患者为急性血管闭塞。“我们应该争分夺秒地去开通这根血管,但是病人又存在腹痛的情况,通过检查发现病人有非常严重的胰腺炎。这两种疾病都是致命性的,我从医近三十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两种疾病合在一起,应该怎么做、会出现什么样的风险,没有前例可循。” 



  “病情千变万化,医生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清楚地告诉患者和家属手术的利弊,手术的过程、风险以及其他的替代方案。医生只能提供建议,提供一些基本的知识,最终还是患者或者家属自己决定。”邵一兵说。 

  有成功的案例,当然也有不成功的案例。2013年,邵一兵所在科室有位医生被家属殴打受伤,躺在家中休息了一个多月。邵一兵回忆说,当时也是一个急诊手术,手术过程比较顺利,但是手术后,病人突然十分暴躁,吵闹着要下床去小便,结果病人刚下床突然倒地死亡,为此家属将怨气发到了医生身上。 

  “碰到这种情况,我们非常无奈,也有一些灰心。但总体来讲大多数人还是好的,大多数家属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从大方向来看,依然值得我们去坚守这个行业。”邵一兵说。 

团队带头人

  孙思邈有言:“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至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属自误。”为了勇攀医学高峰,邵一兵一直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2013年,邵一兵被医院选拔去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病研究院进修学习,在近两年的学习中完成冠脉了手术900余例,观摩TAVI(经皮、经胸)、Mitral clip、PFO封堵、房缺、室缺、主动脉缩窄扩张及支架植入、左心耳封堵、室间隔酒精消融、二尖瓣、主动脉瓣周瘘的封堵、顽固型高血压的射频消融等手术数百例。参加病例讨论、论文讨论、讲座数百次,2015年初获得加拿大颁发的心脏病介入Fellow证书学成归国。 



  在回国后的两年时间里,邵一兵利用在加拿大学到的先进手术技术先后开展了十余项复杂冠心病手术,与相关科室一起抢救了十几名极其危重的心梗病人,使市立医院东院的急性心梗救治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达到省内先进。此外,利用业余时间与同事一起根据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病病院的病人随访数据库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随访系统数据科,并可与国外的系统对接,为心内科今后临床研究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坚实的基础。 

  除了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过在加拿大两年的学习,邵一兵还获得了非常宝贵的医院管理经验。归国后医院委任邵一兵担任东院心内一、二科及急诊心内科主任,在院领导及前任科主任的帮助下,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心内科的业务量和业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电生理亚专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通过不断对外学术交流,科室专业学术地位在省内占有一席之地。目前市立医院东院心内科已经成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精准心血管病学组全国首家示范培训基地”,并率先在全国成立地市级精准心血管病学术专业学组并担任组长单位。 



  “医生最大的心愿莫过于病人的顺利康复,希望我们可以学以致用,帮助更多的病人药到病除。”邵一兵笑着说。 

  记者 徐圆,照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