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岛网红“绝技”拎淋花,绚丽绽放胜烟花

2019-02-21 15:03 半岛网阅读 (86812)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记者 李潇 图/刘克旺提供

每年正月十五之前,红岛街道邵哥庄社区的张喜庆就开始为自己的“拎淋花”表演忙碌着。“拎淋花”不同于我们燃放的烟花,从选材、制作到表演都需要张喜庆全程参与。今年57岁的张喜庆从十几岁一直玩到现在,在他的记忆里,没玩过拎淋花这个年就相当于没过。拎淋花至今已经有百年历史,成为邵哥庄社区每年元宵节的必备节目。

绚烂多彩的淋花。

选材:大铁锅是表演的关键所在

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红岛街道的拎淋花表演就会走红网络,成为一年一度的“网红”。大家在感叹它的美丽之余,却不知道这场表演的背后表演团队的付出。

“为了给大家展现出一场美丽的淋花表演,每年我们都跑遍城阳胶州即墨这些地方,专门找以前我们农村里蒸馒头用的那种大锅,只有将那个锅砸成小片,才能出来我们看到的效果,别的材料都不能替代。”张喜庆说,因其生铁含量高、易熔,是淋花成败的关键。

邵哥庄社区村民齐心协力拎出的绚丽淋花。

从十七八岁开始玩淋花的张喜庆,每年都不间断,如今已经57岁的他也玩出了“经验”,他亲自动手运用现有工具对淋花设备和工具进行了改良,“这个遥杆我们祖辈都是用竹竿,现在不好找,我们就用钢管代替,下面的底座是我从汽车刹车盘和其他器械废品中找出来的,作为固定底盘。四个人各站一角,增加了旋转时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提高了安全系数。”张喜庆的改良在“拎淋花圈”里堪称一绝,不少人前来学习改进。

表演:四个人配合,其他人替补

每年正月十五,张喜庆都会跟李延金等老伙计在一块为拎淋花做准备,“组装这样一个淋花笼子一个人完不成,需要把铁锅砸成钢镚儿大小的铁片,跟木炭一起一层层间隔地码在专门的铁笼子里,最下面再铺上杂草。”张喜庆说,表演的时候,首先将铁杆固定下,顶部与淋花笼子相连。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可以把草点燃。

张喜庆为记者演示铁笼如何进行组装。

“在拎淋花的过程中,四个人需要握紧铁杆,互相配合,把力度用到最恰当,铁笼里的木炭慢慢燃烧,达到一定温度之后,生铁便会在基本熔化的状态下,开始飞出铁笼,在夜晚绽放出炫丽多彩的铁花。”张喜庆笑着说道,拎淋花是个体力活,很多时候我们玩一次拎淋花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中间如果体力跟不上可以换人。“我们每次玩拎淋花之后,都大汗淋漓,也当是健身啦。”李延金说道。

对于淋花效果,张喜庆表示,连续旋转、火花四溅是最基本的,淋花呈白色为最佳。从十几岁开始玩拎淋花的张喜庆对淋花有种特别的感情,“以前,我们小时候看着祖辈和父辈玩,现在我们自己玩,孩子也跟着一块。虽然制作和表演的过程挺辛苦,但是祖辈传下来的表演习俗,我们这一代有义务传承下去。”

小外甥也跟着张喜庆参与铁笼制作。

传承: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2014年开始,红岛街道邵哥庄社区开始举办“拎淋花艺术节”。有了这个特殊的“节日”之后,每年元宵节来自四面八方的居民都会前往邵哥庄,观看当晚的拎淋花表演,这成了周围居民每年的必看节目。

目前,邵哥庄社区玩拎淋花的大都是五六十岁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对拎淋花不是很感兴趣。不过,每年到了元宵节我都会自己制作拎淋花,也带着儿子一块玩,他作为替补,也在表演的时候上场参与。”张喜庆笑着说道,这项表演现在看起来费事又费神,但我们小时候每到过年十五,大家伙都玩拎淋花,也成为了一种过年习俗。

表演效果。

“那个时候都是以打渔为主业,到了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必须玩过拎淋花才觉得是真正过了年。”张喜庆说,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但是每次参与拎淋花的过程都能让我们这些人想起小时候过年的场景。

为了让红岛的老百姓记住拎淋花,保护和传承好这项“绝技”,邵哥庄社区连续五年组织村民自愿报名组队。 “我们每年都进行队伍评选,然后给予奖励,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社区主任刘国栋说道,将来,我们也打算把“拎淋花艺术节”继续办下去,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让更多人知道邵哥庄社区的拎淋花表演,让拎淋花走出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