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打假”,让保健品露出真面目

2019-04-02 09:02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24416) 扫描到手机

文/史洪举

保健品不是药,不具备药效,这本来应该是常识,遗憾的是,现实中,诸多无良商家几乎突破了各种红线。而取消或调整保健品的相应功能或标注,有利于密织监管之网,是保健品“去神秘化”的重要一步。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征求调整保健食品保健功能意见的公告,拟取消21项保健功能,如改善皮肤油分、促进生长发育、抑制肿瘤、单项调节免疫、预防青少年近视等。另外拟调整功能声称表述的保健功能,如将免疫调节、增强免疫力调整为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将抗氧化调整为有助于抗氧化;将减肥调整为有助于调节体脂;将改善睡眠调整为有助于改善睡眠等。(4月1日央视网)

众所周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也成为一些人常备的产品。但为攫取高额利润,有部分不法商家不惜采取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手段,甚至以缺乏防范能力的老年群体为欺诈对象,用各种手段掏空其看病钱、养老钱。而取消或调整保健品的相应功能或标注,无疑是密织监管之网,是保健品“去神秘化”的重要一步。

保健品不是药,不具备药效,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回天之力,这本来应该是常识,也是商家从事销售、宣传活动时应遵循的底线。对此,广告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得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不得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但遗憾的是,现实中,诸多无良商家的行为几乎突破了各种红线。尤其是既缺乏医学常识,又注重养生保健的老年群体,极易成为被洗脑、宰割的对象。而取消或调整保健品部分功能表述,则有釜底抽薪的作用。根据相关规定,如果一些功能被取消,则商家不得再以此作为标示或宣传用语。相应的功能声称表述被调整后,则需使用调整后的用语作为标示和广告用语。否则就将承担假一赔十的民事赔偿责任、行政处罚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

可以说,一些调整后的表述、标示,显然更科学合理。今年1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为便于保健食品与普通食品和药品的区分,将研究借鉴烟草标签管理方式,在保健产品标签显著位置标注“保健食品不具有疾病预防、治疗功能”,“本品不能代替药品”等警示语。只要规范功能标注和添加警示语这两项措施得以落实,将有效避免虚假宣传,提升公众对保健食品的科学认知和准确判定。有利于让保健品回归本源,也让公众不再那么容易被忽悠和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