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青岛粮食总产增长4.2倍,亩均单产增长7.5倍!

2019-09-18 16:12 半岛网阅读 (77215) 扫描到手机

9月18日记者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粮食生产芝麻开花节节高,成为全国唯一实现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的计划单列市。其中,1949年全市粮食单产每亩57公斤,总产73万吨;1978年全市粮食单产每亩199公斤,总产190万吨;2018年全市粮食单产每亩430公斤,总产310万吨。

青岛气候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粮食作物种类丰富,主要有小麦、玉米、甘薯及高梁、谷子、大豆等。随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处处长李松坚介绍,青岛的粮食生产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30年的恢复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地区主要由农民自发传授农业技艺,粮食生产力极低,1949年全市粮食单产每亩仅57公斤,总产才73万吨。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坚持以粮为纲,按照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方针,有针对性地推广单项常规技术,粮食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发展。

到1978年,全市粮食单产每亩199公斤,总产达到190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3.5倍和2.6倍。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末(20年大幅度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青岛确立了“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为辅”的指导方针,粮食生产由推广单项技术向综合技术转变,以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为代表的“精耕细作”型粮食生产技术日臻完善。

1978年到1998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由954万亩下降到796万亩,减少了158万亩;单产却由每亩199公斤提高到436公斤,增幅119%;总产由190万吨提高到347万吨,提高了83%。

第三阶段:新世纪初至党的十八大(十多年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青岛全面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面积,生产技术也进入机器替人阶段,以农机农艺配套为重点的现代粮食生产技术得到广泛运用。

这一阶段,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由800万亩左右下降到700万亩左右,最低的2003年仅有411万亩,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水平。

2004年开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支持粮食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粮食面积逐步回升到700万亩,单产稳定在400公斤左右。

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至今(粮食生产进入绿色高质量发展阶段)

2013年,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0字方针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青岛围绕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率先开展滴灌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粮食生产进入用地养地结合、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2018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722万亩,平均单产430公斤,总产310万吨;面积产量稳定的同时,生产上化肥农药实现零增长,绿色生产新技术模式带来了粮食单产水平的新突破。

通过土壤改良、宽幅精播、滴灌水肥一体化、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等技术集成模式利用,2018年青岛小麦新技术示范田最高亩产达到807.87公斤,首次跨越800公斤大关;2019年同时实现了三个小麦品种亩产均超800公斤,最高亩产达到822.6公斤,为粮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