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孙子哄奶奶眨眼点头破解人脸识别 充值打游戏花光银行卡里5万多元

2020-04-08 14:01 半岛网综合阅读 (594170)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10岁孙子哄奶奶“眨眼又点头”,竟是在……奶奶痛斥:他就是一条狼!

4月3日,四川成都的胡婆婆去取钱时发现辛苦积攒下的5万多元竟只剩下200多!而始作俑者竟然是自己10岁的孙子!银行卡里5万5只剩200钱去哪里了?

“我银行卡里有5万,腊月二十几只剩两万多了,我不晓得出什么事儿,我就给我儿子了。”胡婆婆说,银行卡里面是她辛辛苦苦存下的5万元,主要是自己和孙子的生活费和学费。可过年期间她去银行取钱时却发现,卡上只剩下了两万5千元左右,另外的25000元不翼而飞。

由于当时正值疫情期间,胡婆婆想过了这段时间再处理。随后,胡婆婆的儿子又在卡上汇入了5000元,这时卡上的余额是3万块。

可是4月3日,胡婆婆到银行去处理这件怪事时,不查不要紧,一查差点把她气晕:只有200多块钱了!

5万5突然变200,钱到底跑哪儿去了?

10岁孙子拿钱充值游戏

奶奶怒指他是“一条狼”!

胡婆婆拿出银行流水查看发现,上面有很多笔支出,每一笔从几十到上千不等,全部都是网上支付的。

这就怪了,胡婆婆不会使用网上支付,她的儿子也没动这笔钱,那这近5万5,到底是谁偷偷花掉了呢?

胡婆婆指着身边的10岁孙子路路,气不打一处来:“这是我养的一条狼!”

原来,一天天消失的钱,都是孙子拿去打网络游戏花掉的。

路路今年念小学4年级,由于父母离异后父亲去广州打工,他一直和奶奶胡婆婆生活在一起。路路承认,这5万多都是他花掉的。“我买装备了,五千五千的充钱,买了50000的装备。”

哄奶奶眨眼点头破解人脸识别

把银行卡与自己手机绑定

让人奇怪的是,路路怎么会有银行卡密码呢?他又是怎么骗过奶奶的呢?

“他骗我,说学校要弄啥学号,需要银行卡,然后喊我眨眼睛,点头。”胡婆婆说。

原来,路路以学校需要的名义,骗奶奶做了人脸识别,将银行卡和自己的手机进行了绑定,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流水般花去了近5万5。

“钱都是儿子女儿给的,自己都舍不得用,现在连买药钱都没有,生活费也没有。”辛辛苦苦存下的生活费和学费被孙子花得一干二净,胡婆婆着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她也曾和家里亲戚一起拨打过游戏所属的客服,但一直没有得到正面回复。

延伸阅读:

网络游戏货不对板 维权不易直接卸载

杨阳(化名)是一位游戏玩家,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特别推崇《山海经》。

有一次,杨阳打开网页,被一条游戏广告吸引。“开局一条鲲,进化全靠吞!”“鲲只排名第三、霸王以鲲为食”……诸如此类的广告语,配上一张张视觉冲击感极强的海报,让他情不自禁地点击进入游戏。然而,玩了几盘以后,他发现这款游戏和广告中宣传的完全不一样。

类似的以“鲲”为噱头,吸引消费者的游戏还有很多。

资深游戏玩家李力(化名)就被骗过很多次,“我尝试点击进去的10多款养鲲游戏里,连一条鲲都没有”。

据李力介绍,这些游戏的宣传海报一般极具煽动力,大多是一些仙侠类游戏,玩法和10多年前的《传奇》差别不大。

在刘俊海看来,网络游戏与其他实体消费不同,必须依附于网络媒介存在。网络游戏玩家所消费的内容并非实体,而是在网络世界中的游戏体验。网络游戏玩家在游戏中得到的物品大部分以虚拟的形式呈现,因此网络游戏维权比较困难,维权成本也高。

正因为如此,不少受访的消费者称,对于这些“货不对板”的网络游戏,他们一般选择直接卸载。

熊孩子明里上网课暗里打游戏,花掉两万多!

3月24日,家住齐齐哈尔市,克山县的居民张雪茹,最近遇上了烦心事儿,一次去超市购物,她偶然发现银行卡,少了两万多元钱,而这些钱竟然是,被自己上初中的儿子给花了 。张雪茹平时为方便支付便把手机绑定了银行卡,最近因为疫情原因,自己14岁的儿子需要用手机上网课,经过张雪茹和爱人的询问儿子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儿子迷恋上了手机游戏,还往游戏里充了钱,这一充就收不住了,根据充值记录显示,儿子玩游戏充值频繁,三五分钟充一次,甚至一分钟充一次,加起来有两万六千多元。因为是小额多次充值,所以儿子对自己花了多少钱也没有具体的概念,现在,张雪茹已经向腾讯后台提供了相应证据,希望可以把钱退回来一些,目前还在等待回复和解决。

提供身份证明、后台数据比对 游戏平台可退费

腾讯游戏公关经理李子玮告诉记者,需要用户提供一下家长和孩子的身份证明,“然后我们去和后台的一些数据,进行辨认和比对,并且会和家长和孩子做一些具体的沟通,了解一些细节,然后通过这些多维度的评估。如果我们判断未成年人消费的可信度比较高的话,我们会进行退费。”

腾讯游戏公关经理李子玮表示,腾讯游戏会在今年上半年内把全部的移动游戏,都贴入到新的防沉迷规则中。

游戏平台目前缺少更好的前端处置措施

这一次次发生的案例说明,实名制、防沉迷、后期申诉等措施都不能从根源上杜绝未成年人给游戏平台充值的行为。那么,游戏平台能否采取有效措施,从游戏前端就能防止未成年人进行消费行为呢?

腾讯游戏公关经理李子玮表示,“从我们实际的情况来看,确实很大多数的情况都是未成年人把他的父母的微信信息或者他的一些支付信息,把它偷拿过来用了。所以在这个情况下,确实无法让我们实名的后台能够判断清楚,因此在这一块的话,我们会做一个后续妥善的处理。”

通过记者的调查发现, 孩子使用家长的手机给游戏充值,各大游戏平台目前并没有更好的前端处置措施。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要更改自己的手机支付密码,更好的办法则是卸载手机里的游戏,给孩子更多的陪伴与呵护。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江苏新闻、北晚新视觉、生活报、闪电新闻、法制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