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话里的大故事:青岛时髦接线员 卧虎藏龙

2020-05-19 20:1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0053)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时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关键词:话务员;时髦

在展室走访中,几张老照片和一个场景还原令半岛记者印象深刻,因为这些人从事特殊的工作——话务员,也叫接线员。类似于现在的热线电话,不同的是,他们是中间转接者,用插拨线的方式,连通两地,这种方式我们往往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邮电博物馆里的场景模拟,颇为形象。

一个身着白色工作服的女话务员,头戴耳机,正在忙碌着。“当年电话局的规模有大有小,场景模拟的是一个小规模接线台,如果有电话打进来,插孔指示牌会自动掉落,话务员会把线插到里面,随后和对方对话:‘请问你接哪里?’随后她会根据要求将线插到相应单位的电话插孔中,双方就可以通话了,也就是人工电话交换台。其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人工交换台还存在。”周宁女士说,由于人工交换台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至今在军事上还有所应用。

众所周知,接线员以女性为主,其实,青岛最早出现的接线员是男性。一张老照片足以证明:留着长辫,身着长袍,头戴耳机,面前是复杂的机器,我们不难猜测,他应该是清末的知识分子,担当着当时技术含量较高的接线工作。

“从1922年底青岛主权回收以后,我们有了自己的电话局,随后也有了第一批女话务员。”周宁女士指着一张穿着时髦的话务员照片告诉半岛记者,“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通信事业发展得比较快,这是上世纪三四年代话务员工作的场景,你看她穿着打扮非常时尚,着旗袍烫发,跟电影演员似的,当时进邮电局工作几乎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都需要招考,她们的工作环境和待遇非常好,生活条件自然高”。

周总监还带半岛记者认识了一位特殊的话务员,她叫赵鲁玉,“是1924年考到电话局的,当时电话局有100多个话务员,她是其中之一。另外,她还有一个身份:地下党员。她的哥哥就是曾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的赵太侔。”周总监说。据悉,赵鲁玉1901年出生,山东青州人,中学毕业后到日本读书,1924年回国并到了胶澳商埠电话局工作,1923年以前,接线员月工资30元左右,北洋政府接收电话局后,工资减至7元,为提高生活待遇,1924年12月28日,赵鲁玉领导全局百余名接线员罢工一小时,要求当局增加工资、发放奖金,最终取得胜利,每人每月加薪4元,发年终奖2元。罢工胜利后,赵鲁玉趁机发动成立“进德会”(即妇女工会),这是中国邮电战线上最早的女子工会组织之一。赵鲁玉的行动,引起当局的警觉,他们最终迫使赵鲁玉离开了电话局。由于1929年形势恶化,赵鲁玉出走大连避难,流落到沈阳、哈尔滨等地,贫病交加,于1937年患肺病在哈尔滨去世,终年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