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贺世国:“硬核”守护公益 彰显检察担当

2020-06-28 00:4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5674)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孙桂东

曾经破损的山体,如今已经郁郁葱葱;曾经污水直排的海边,早已是滩美水净;曾经野草丛生的名人墓区,更加庄严肃穆;曾经安全隐患重重的马路,已经建起了一道道安全隔离墙……检察公益诉讼制度正式实施三年,  14次的公益诉讼, 173 份的检察建议, 4.3 亿余元的修复资金,崂山区检察院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在这个公益诉讼“硬核”办案团队中,是一名“硬核”检察官用检察智慧和检察担当为“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人和”撑起了一片蓝天。他就是,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贺世国。

2016年,贺世国同志在一次走访时偶然了解到崂山区一些采石矿坑在废弃后乏人问津,裸露的秃岩、肆虐的沙尘,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而随着城区空间扩展,这些矿坑逐渐成为了一处处烙印在群众心中的城市“伤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辖区检察公益诉讼的负责人,贺世国的脑海中立即闪现出习近平总书记这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金句”,检察公益诉讼的责任担当让他责无旁贷,立刻行动起来。经过走该有关部门,他了解到辖区因历史原因遗留有129处废弃采石矿坑,但因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原因,生态修复进展缓慢,曾被省环保督查组督查通报。“检察公益诉讼可以助力修复生态”,他反复宣传检察工作的新职能,与有关职能部门一起,不顾舟车劳顿,踏遍了129处废弃矿坑。每到一坑,贺世国都细细勘察,因坑制宜,制定一坑一档案一整改措施,逐一发出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最终推动区政府出台了为期四年、分批治理的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安排专项资金3.97亿元(含中央配套资金)。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1.3亿元,完成破损山体生态修复62万平方米。最高人民检察院邀请北京、安徽代表团21名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检察院邀请烟台、威海代表团11名省人大代表先后对此进行了专项视察。

在另外一起被评为山东省检察机关社会治理典型案例以及“十佳”检察建议的湿地保护案中,为留住一方湿地、推动湿地生态恢复,贺世国连续跟进长达3年,3次组织专家论证,17次组织勘查现场,连发4份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让一处近百亩的滨海型河口湿地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啥湿地?不就是一个大水坑吗?”时至今日,贺世国依然记得刚来到这片百亩湿地时这句当地人说过的话。这片淤泥型滨海湿地极为罕见,是候鸟迁徙和海洋幼鱼孵化的场所,对海洋生态以及周边生态极为重要,但是因为一段时期人民对“地球之肾”湿地的了解太少,这里逐渐被各类废弃的建筑物、养殖虾池等蚕食,过度开发的脚步仍在向河道延伸。为改变这片湿地的命运,他查阅资料,咨询专家,依托上下检察机关一体化办案机制,推动青岛市检察院提办该案,最终促成由上级检察院向区政府发出生态修复检察建议。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盛赞检察机关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好助手”,很快达成了80余亩受损害湿地异地补偿的方案,为20余种候鸟、无数的鱼类幼苗保留了一方家园。

2018年的一天,青岛市检察院“公益诉讼”微站的在线举报平台收到了一封群众来信,反映其家住在崂山区一临海小区,该小区生活污水长期直排大海,未做任何处理,对沿海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都造成了不小的伤害。贺世国作为这起案件主办人,经过多方了解,得知这个建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区,因在建时周边尚未铺设市政排污管网,生活污水由自建的污水处理系统自行处理,至2008年管网铺设到此时,该小区又因种种原因未能接入主管网,致使小区污水处理设施在年久失修后,逐渐失去了污水处理能力,生活污水只能直排入海。池满则溢,每当排污时,恶臭熏天,低层住户每逢此时只能关门闭窗。而贺世国在周边小区走访时,发现具有同样情形的临海小区不止一处,还有6个小区的居民也在遭受污水煎熬。

检察公益诉讼,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但最终是为了维护群众利益。他迅速展开专项调研,提出的办案思路得到了市两级检察院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全力支持。他依法启动公益诉讼监督程序,督促职能部门依法履职。区政府把小区污水管网改造列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列入“为民实事”,安排财政出资400余万元,以截污入网的方式彻底消除了污染源,实现了该海域生活污水零入海。滩美水净,海鸥小舟,居民们重启“面朝大海,鸟语花香”的美好时光,专门送来了锦旗,为检察机关“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点赞。崂山区检察院作为基层院特邀代表,专门在全国守护海洋公益诉讼现场会上作了大会发言,案件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集中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于2019年8月30日播放了长达11分钟的“守护海洋”公益诉讼专题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2018年12月5日,崂山区检察院召开座谈会,向有关职能部门公开送达开展“文物保护 文化传承”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的检察建议。这份由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有为墓、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献唐墓环境脏乱差公益诉讼监督案发出的检察建议,推动崂山区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文物保护暨文化传承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曾经见证民族融合历史的荒草庵修缮维护、承载丘处机诗文千年摩崖石刻的白龙洞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工作迅速启动、快速推进。因主办这起公益诉讼案件,与王献唐——这位齐鲁文脉守望者“结缘”的贺世国,在了解到王献唐先生在保护和传承齐鲁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贡献后,立刻推动有关部门同时启动了建立名人公园、筹建专门博物馆和申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三项工作,青岛电视台三次跟踪报道在岛城市民中引发了强烈反响,更引来了省人大代表为检察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点赞。

聚焦环境、教育、就业、医疗、居住、公共案例等民生领域,突出办理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公益诉讼案件,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公益诉讼检察人的不懈追求。辖区部分主干道绿植过高过宽,部分路段人不见车,车不见人,形成重大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导致多次发生交通事故。贺世国先后6次勘察现场,提出了降高度、硬隔离等公益诉讼检察建议。有关职能部门接到检察建议后,3天完成勘察, 2天形成方案,7天内完成施工整改。尤其是崂山某小学门口的斑马线,因为赶在开学前去除了道路中间绿化带两颗遮挡视线的宽大松树球,让两侧视野变得通透,老师、家长和孩子们纷纷盛赞“斑马线终于成了真正的安全线、生命线”,向正在做收尾工作的施工人员表示感谢。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领导说他是一个“工作很用心的人”,同事说他是一个“满脑子点子的人”。

他搭建了社会化的线索采集和远程取证平台“随手拍”,群众一分钟就能以“有图有真相”的方式完成举报,省检察院陈勇检察长在检察日报“大检察官推荐”专栏发表署名文章予以肯定,获评全国政法系统智慧检务十佳创新案例,检察日报后续四次跟进报道。

他组建了“法治国土、检察在线”线上线下互动平台,为国土领域公益诉讼监督案件调查取证开通了“绿色通道”,检察监督与行政执法实现了良性互动。

他创建了诉前听证结果“双备案”机制,检察建议“一发了之”的困境初步破解。

他创新的开门办案“双向参与”诉前监督模式,检察建议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步提升。

他建立了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的专家辅助工作模式,全市检察机关首场专家专题辅导课、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徐兴永教授《崂山地质和古冰川形成》在崂山开讲。

他转变工作理念,把新闻媒体记者变为公益诉讼工作的共同参与者,开展的文物保护专项监督,青岛日报等13家媒体同步跟进,省检察院公众号两次推送。

他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是全省民事检察理论调研人才,也是连续多届的全市检察理论调研人才;调研成果连续六年获省检察院一等奖表彰,多篇论文被《人民检察》《理论与实践》等采用;先后三次担任省市检察院业务培训班讲师,在青岛大学法学院讲授公益诉讼专题,被聘为实践指导老师。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他先后被授予“崂山区改革创新好干部”“全市检察机关先进个人”“山东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等称号,所办案件多次入选全国、全省检察机关典型案例、优质案件,负责的工作获省、市检察院检察长9次批示肯定和全省检察机关工作创新亮点一等奖,创造了检察公益诉讼一个又一个“新维度”。

这就是默默坚守在检察公益诉讼一线的检察官贺世国,在守护公益、守望正义中奉献着检察智慧、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