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昌新小学:让“小移民”快乐成长

2020-07-28 16:36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99623) 扫描到手机

胶州市昌新小学,地处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开发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学校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前来就读,这些“小移民”来自云南、四川、河南、青海、新疆等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加入,给学校带来蓬勃活力的同时,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让这些家庭生活条件、风俗习惯、教育背景差异甚大的孩子们都能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集体,和当地学生一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

面对数量日益增多的外来学生,满足其正常的入学需求成为学校的首要任务。胶州昌新小学克服种种困难,每年都无条件接收这些孩子入校就读。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大量涌入,学校校舍等硬件设施出现严重不足。为此,学校领导积极与胶州市开发区党委、市教育体育局协调,投资新建了可容纳四十个教学班的教学楼,并配备了电子书包教室、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同步课堂教室、微机室、航空航模室等各种功能教室,使学校硬件设施达到青岛市一流水平,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校就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考虑到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都在工厂上班,无法照顾孩子的午餐和午休,学校还专门建设了学生食堂,让学生每天中午都能吃上一顿热腾腾的饭菜,同时还由班主任轮流值班照顾他们的午休。这些举措既解决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更加放心地工作,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带着放松的心情生活和学习。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经济比较贫困这一实际情况,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发放救助款、免费赠送文具和校服等救助措施,并免除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费用以及午间食宿费用等。这不仅解决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经济困难,也点燃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例如:刘同学在转入我校就读不久,其父就在上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不仅丧失了劳动能力,还要定期住院治疗,刘同学由此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在了解情况后,多次对刘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并为她申请了“春蕾女童”和“希望工程”等救助基金。在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下,刘同学慢慢从悲痛中走了出来,她一方面主动承担起料理家务、照顾爷爷奶奶和父亲的生活重担,同时在学校里也努力学习,表现优异,还因此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春蕾女童”“青岛市三好学生”等。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刚刚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时,内心迫切渴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因此,学校本着“微笑接纳——消除隔阂——细心呵护”的原则,善待每一个学生,并做到因材施教。例如:针对部分孩子身上存在的在校园中乱扔纸屑垃圾、随意摘花、乱踩草坪, 课间追逐打闹、爬窗户栏杆等不良行为习惯,老师会与他们坦诚交流,告诉他们怎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并引导他们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们充分利用优秀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一帮一”活动,给每一个待进生配一个小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课业辅导,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对于那些进步较大或自身比较优秀的学生,学校还专门制定各种奖励制度,除了为获奖学生发放荣誉证书、文具、书籍外,还把他们的优秀事迹做成展板进行宣传,这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共同进步。

学校本着“点燃希望,和谐发展”的育人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学校采取学生自主管理和教师协助管理的方式,挑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做学校图书室的管理员,负责图书借阅、登记、整理以及卫生打扫等工作,既培养了他们对学校的责任感,也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学校还通过开展“共享同一片蓝天”“夸夸我的家乡”等征文比赛活动,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用文字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并激发他们的自豪感。

学校还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秧歌、舞蹈、书法、象棋、合唱、航模等各种社团活动中,并聘请专职教师进行辅导,其中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表演的秧歌“俺会扭秧歌了”曾获得山东省少儿舞蹈大赛一等奖,同年受到省电视台邀请参加少儿春晚的录制;由其表演的舞蹈“俺在城里上学堂”在胶州市教体局组织的舞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了解学生,是教师的必修课,也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基本保障。为此,学校教师一方面借助“师生交流卡”与学生进行交流,由此掌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向,对学生的问题与困惑给予解答,对其优异表现进行适时鼓励。另一方面,教师不断加强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并开展互动交流。如学校要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每学期都要结合自身教育经历撰写一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故事”,学期末还要在大会上进行交流,同时教师的发言材料还要上交学校统一存档,以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重视家访工作,建立生源档案。每学期开始,学校都要求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家访工作,并在假期前后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联系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和在家的学习及生活表现,并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同时,各班主任还要根据所负责班级情况填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及工作单位、户籍所在地、现住址、联系电话等,以详细掌握本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基本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帮助。

学校统一印制了“家校联系卡”,以方便教师和家长的联系。家长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卡对学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意见建议,以敦促学校及时改进;学校也可以借助家校联系卡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共同制定调整教育方案。学校充分借助家长会、家长学校、简报、微信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包括外来务工家长传递教育信息,调动他们参与子女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育人理念和方法。学校还通过定期评选“优秀外来务工家长”,搭建家长之间进行经验分享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学校在制定评选方案后,通过“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告知家长,家长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申报。然后学校通过班级、级部、学校层层评选,最后确定“优秀外来务工家长”名单,并通过召开表彰大会的方式,邀请获奖家长进行经验介绍,并向他们颁发证书、赠送书籍等。

用爱心点燃希望,播撒阳光,让孩子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向上,快乐成长。

大众报业•半岛网记者 黄超 通讯员 梁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