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传说也有“青岛版” 一曲“化蝶”唱古今

2020-09-21 11:1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043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郑成海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千百年来,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绝唱家喻户晓。然而,关于 “梁祝故里”到底在哪里,各方的争论声一直此起彼伏。鲜为人知的是,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祝家庄,一个“青岛版”梁祝传说在这里口口相传至少数百年。时至今日,当地不少上了年纪的村民依然坚信,“祝英台就是这里人”。近日,西海岸新区珠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锡军向半岛全媒体记者介绍,目前,在青岛理工大学专家团队的助力下,西海岸新区梁祝传说正在积极争取申报列入市级非遗项目。未来,当地将以打造梁祝文化品牌为突破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美丽乡村祝家庄

遗迹探访

祝家庄里已无祝姓

从青岛市区出发,跨过胶州湾大桥转到沈海高速,出铁山收费站,再沿着乡村公路一路前行,就到了祝家庄。

迎面扑来的是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站在村口眺望,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铁橛山脉,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田野,一条小河从村旁静静地流过。沈海高速、青盐铁路等交通干线在这里交错。

村民们坚信,梁祝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

村里家家户户的房子粉刷一新,大街铺上了柏油路面。古色古香的乡村记忆馆沿街而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施工已进入尾声。村子东面,是刚刚建好的“梁祝湿地公园”。

刚刚修建好的乡村记忆馆

刚刚竣工的湿地公园

祝家庄网格党支部书记刘建伟说,现在村里最早一代村民是明朝时期由山西洪洞迁来,在此之前就已经有了祝家庄。如今,全村645户、2254人,姓氏包括王、张、邢、刘、杨、卢、赵、殷、侯、田、李、梁等,就是没有祝姓。

梁祝湿地公园

“祝家庄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现已无据可考。不过,现在村里还有将军台、东花园、西花园、拦马台、青龙寺、祝家墓田等地名,由此可以推断,最早村里应该是有祝姓村民的,可能后来因为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搬走了。”刘建伟分析。

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颇为普通的村庄,却有着不少惊人的发现。

64岁的于清合曾担任祝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他回忆,很多年前,村里的一处古墓发生盗墓案件,盗墓贼从古墓里挖出了多个铜器、玛瑙、玉簪等珍贵文物,后被公安机关抓获。他记得村里曾有一块“独龙碑”,但后来不知所踪。他还听说,解放前村里有人捡到过一颗“夜明珠”,拿到胶州城里换了不少钱。

64岁的于清合(中)讲述梁祝传说

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祝家庄遗址,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实,早在1984年,我们祝家庄遗址就被列为胶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建伟说,遗址位于村东750米处,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郓城”,它的中心是一处高埠,被村民们称为“城顶”。根据记载,该遗址地面暴露大量陶片、砖块、瓦片等,曾出土多种陶器、铜钱、铜刀及多种瓷器,专家鉴定为汉代遗址,并呈西周至汉代叠压关系。当地村民说,祝家庄遗址附近的田地土壤肥沃,在地里干活时常常能挖出陶片来。

“祝家庄在古代极可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富庶之地。”于清合猜测。他称,很多年前,村里还有寺庙、尼姑庵、道观等场所。这些都足以说明,祝家庄在古代非常繁华,肯定不是一个小地方。在附近的一个村庄,传说古时候村里有一棵古树枝繁叶茂,树冠面积达一亩八分地,到了夏天全村人都来此乘凉。后来大树遭到雷击,被村民做成了四口棺材。

口口相传

梁祝传说流传数百年

“祝家庄有个祝员外,女儿女扮男装去了学堂,和来求学的梁山伯结为兄弟。后来,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得知祝英台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祝英台暗示梁山伯让家人来提亲,不料已被父母许配给马家庄的马秀才。梁山伯得知后,一病不起,一命归天。又过了一年,祝英台答应出嫁马家,婚嫁这天,祝英台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放声大哭,霎那间,风雨交加,祝英台一头撞向梁山伯的墓碑一命归天,二人变成一对蝴蝶。”这是在祝家庄一带流传多年的梁祝传说。

祝家庄大街

在祝家庄网格党支部宣传委员卢风臣的印象中,从他记事起,村民们就一直口口相传,流传着许多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那时候,老人们还经常给晚辈讲一些比较神奇的故事,大人们讲得很精彩,孩子们更是听得津津有味。

“我记得小时候爷爷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村子旁边有个祝英台墓,过去家家户户都不富裕,遇到办红白喜事,来了客人连碗筷都凑不齐,大家就到坟前祈祷一下,讲一讲家里的情况,从坟里就能借出餐具来。后来,有一次,村里有一户人家借了之后没有归还,结果再也借不出来了。”卢风臣说,这样的传说,他还能讲出好几个。

祝家庄村里的路标

老支书于清合说,虽然村里的老人们一直在讲述着梁祝的故事,但之前并未引起大家的重视,直到一位外地专家的突然来访。他回忆,四五年前,国内一位梁祝研究学者慕名赶到村里考察,实地探访了“城顶”等地。专家后来称,他是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找到祝家庄的。“那时,我们才知道,清代编纂的胶州县志曾记载,‘祝英台墓,在州南百里,祝家庄社,其墓临河,岁久,河水冲啃殆尽。’”

卢风臣也渐渐对梁祝传说产生了兴趣,村庄安排他专门负责收集整理资料。随着了解不断深入,也让他越来越坚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祝家庄一带。” 他分析,距离祝家庄不远,分布着梁家庄、北马家庄,附近还有一个峄山,据村里人讲,很早以前办过书院。在他看来,这些地名都与梁祝传说相似度很高,应该不是巧合。

不过,让大伙觉得比较遗憾的是,梁祝在祝家庄一带始终只是一个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能够收集到的实物证据太少。“当时的祝英台墓,位于河道中间偏南方向,据说村里有人在河道里曾挖出过古代的玉簪。”卢风臣说,他曾特意去寻访簪子的下落,但一无所获。

卢风臣说,祝英台墓原先就是位于这里,现在已经没有踪迹

与卢风臣一样痴迷于梁祝传说的,还有青岛理工大学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张成福副教授。3年多来,他的脚步踏遍了祝家庄一带方圆几十里的村落。在他的带领下,青岛理工大学师生团队多次进行田野调查,形成数据资料和毕业论文。“从目前收集的材料初步判断,从明代至今,梁祝传说至少流传了数百年。”

地名符合

村民会唱梁祝小调

那么,梁祝传说与现实中的祝家庄到底存在怎样的联系?

“祝家庄人历来都认定梁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祝英台就是祝家庄人,当地老人仍然记得祝英台墓遗址,梁山伯的家在梁家庄,马家庄则是现在的北马家庄,祝英台和梁山伯读书的峄山地名沿用至今,与之相临的一座小山仍然叫相公山,村名、地名,均能对应。”西海岸新区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吕达说。

青岛理工大学张成福副教授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师生们在祝家庄一带进行调查时,很多老人都反映,自己年幼时经常在祝英台墓前放羊、放牛,并在陵墓上及附近的小河边玩耍。

他的学生蒋慧敏在毕业论文中提到,2017年10月,他们重点走访了祝家庄的94岁老人刘佃军和93岁老人杨福进,大荒村的73岁老人宋芝合,以及柳沟村的64岁老人岳春玲,老人们都可以详细地叙述祝英台墓的具体地理外貌。

根据老人们描述,祝英台墓在祝家庄东南部河边,陵墓呈长方形,长约十五米,宽两米多,其体形庞大,陵墓上没有碑,村里的孩子经常会爬到墓上玩耍。据老人们讲,有一年大雨不止,河水猛涨,河道拓宽,陵墓被淹没,墓穴被洪水冲毁,祝英台墓自此没有了遗迹。

如今,在溧水河边,河水依旧静静流淌,只是早已不见梁祝墓的踪影。

溧水河畔,祝英台墓早已没有踪迹

师生们在走访调研中还发现,当地不少老人还能完整地讲述梁祝故事、唱梁祝歌谣。

在祝家庄,当时刘佃军老人仍然能演唱梁祝“十八里相送”、“抗婚”等民间歌谣。老人曾讲述,那时,不管是在田野间劳作还是坐在田间地头休息,大家都会唱梁祝小调、讲梁祝传说故事,连傍晚听的戏曲都是梁祝戏曲。在大荒村,宋芝合老人还哼了一句唱词:“梁山伯与祝英台,阳间没捞着拜……”唱腔是典型的本地方言。在柳沟村,64岁的岳春玲老人依然在唱现代茂腔《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与祝家庄相邻的袁家村,年近七旬的徐世贞老人从小就听其婶子唱茂腔《梁山伯与祝英台》,至今记得部分唱段。在峄山脚下的大台和小台村,村民中流传着梁山伯祝英台在峄山书院念书的传说。

此外,胶州剪纸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据老人们介绍,当地的窗裙、炕花炕围等很多都是模仿梁祝传说的经典故事情节剪出来的。

根据师生们的调查,以祝家庄为中心,与相邻的梁家庄、北马家庄以及梁祝合墓遗址、峄山等形成一个区域性传说圈。

在多个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梁祝传说于2016年5月被列入青岛西海岸新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紧急抢救

未来面临失传危险

尽管西海岸梁祝传说已入选区级“非遗”,但它面临的处境却令各方感到担忧。

祝家庄网格党支部书记刘建伟说,如今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在讲述传说,他们的年龄基本上都在60岁以上。目前,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76位,能够完整讲述梁祝传说的老人并不多。“在高龄老人中,对梁祝传说最为熟悉的是刘佃军老人,遗憾的是,他在几年前去世了。”

多年来,青岛源诚投资有限公司在祝家庄做了很多慈善捐助活动。作为一位“荣誉村民”,该公司副总经理李兆勇对梁祝文化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说,梁祝故事主要是口口相传,随着一些老人相继离世,再加上村里年轻一代大多在外面工作生活,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此,他一直在尽力做一些保护工作,目前已初步收集了9条梁祝传说,准备整理成册。

村里美如画卷

“当前,对珠海街道的梁祝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发掘非常必要。” 西海岸新区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吕达说。珠海街道办事处相关资料也提到,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相关遗存亟待保护,同其他口头文学一样,由于受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以口头传承为主的梁祝传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有的口头传承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不愿接续,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再也找不到梁祝传说的传承者。

7月6日,珠海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组织召开梁祝文化挖掘与推介研讨会,珠海街道党工委书记唐恩志提出,深度挖掘并打造西海岸新区乃至青岛版梁祝文化品牌助力乡村振兴。

梁祝湿地公园内景色宜人

珠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锡军说,这次会议明确了打造梁祝文化品牌的时间表和工作路线图。“我们还大胆提出,一年内打造西海岸新区梁祝文化品牌,两年内打造青岛市文化精品产业项目。” 在他的设想中,围绕梁祝文化,未来在祝家庄村一带打造梁祝风情园、红色文化馆、梁祝文化馆、民俗文化馆、梁祝艺术团等一批精品项目,最终既要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也要带动周边村庄更美、更强。

作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梁祝故事已流传上千年。然而,关于梁祝故里到底在何处,各方一直争论不断。据报道,梁祝故事的流传涉及十几个城市,遗存遗迹主要集中在浙江宁波、上虞、杭州、江苏宜兴、山东济宁和河南汝南。2006年,四省六地的“梁祝传说”进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青岛相隔不远的诸城,也有一个“梁祝”爱情传说,在当地被广为传颂,已被认定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祝家庄村规民约

珠海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在军表示,两年前,街道办事处曾组织人员赶到宁波等地参观学习梁祝文化发展情况,并与当地管理部门进行了交流。“对方给我们的印象是比较开放包容,确实感觉到了‘天下梁祝是一家’的氛围,这也让我们坚定了发掘保护好青岛特色梁祝文化的信心。”

西海岸新区文化馆馆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吕达认为,与宁波等地相比,青岛版梁祝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包括与传说相对应的地名,充满方言特色的梁祝小调等。西海岸新区文化馆专门成立梁祝文化文艺创作组,负责创作、编导梁祝传说相关的戏剧、歌曲、美术、舞蹈、音乐、快板等文艺作品,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梁祝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据悉,为了进一步收集资料,为申报市级非遗做好充分准备,青岛理工大学张成福副教授计划近期带领由三四名教师组成的团队进驻祝家庄,对周边村落流传的梁祝传说进行民俗学调研。

考古探秘

祝家庄地下藏着一座“城”

祝家庄地下,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

据介绍,祝家庄村西部遗存一处规模很大、规格很高的汉代墓葬,20世纪90年代曾出现一次盗墓事件。根据收缴的盗墓的文物,推测是一座汉代的诸侯王级的墓葬。该墓葬现存封土东西长约50米,南北宽约30米,高约十多米,用三合土夯筑而成。

在村庄东侧的祝家庄遗址,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工具以及众多的汉代陶片和少量的明代遗存。据考古部门考证,这里曾有一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

祝家庄一角

多年前,省市文物部门考古人员曾在祝家庄进行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多处建筑遗址、墓葬,现场出土大量文物,包括铜箭头、铜带钩、石斧、石刀、陶纺轮、陶罐、陶豆、陶鼎等文物。最具代表性的是秦汉时代的“千秋万岁”瓦当和用于城内排水的陶制管。专家发现,祝家庄遗址不仅是一处汉代遗址,而且跨越了龙山、西周、战国、汉、北朝、宋六个时代,最远的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

更值得一提的是,入选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的土山屯墓群,也被认为与祝家庄存在密切关联。

土山屯墓群是战国晚期至汉代时期一处规模较大的古代墓群,早期墓葬的规格普遍较低,至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陆续有等级较高的贵族将此作为墓地,墓葬等级规格提升。据介绍,在考古现场,出土了大量原始青瓷器、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丝织品等文物,还取得了重要新发现,包括封土及埋葬习俗、“祭台”性质的砖构平台、“堂寝”椁室结构、遣册、“上计”公文木牍、温明和玉席等。当时,考古专家就曾推测,土山屯墓群可能是东周至汉代时期,居住在祝家庄居民的墓地之一。

“初步研究,土山屯墓群应为两汉时期的一处‘刘’姓贵族墓地。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城’应在墓地以北4公里处的祝家庄遗址,该遗址可能为西汉中晚期的一处侯国所在地。“西海岸新区文博专家李居发研究梁祝传说多年,曾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对祝家庄一带的情况十分熟悉。

祝家庄大街

在他看来,梁祝传说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这样的故事起码是发生在经济比较富庶的地方。根据民间传说,祝家庄一带很早以前就有一座古城,仅“城顶”就有100余亩。李居发分析,从考古发掘来看,距离土山屯汉墓群最近的大型居住聚落只有祝家庄。他表示,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是两回事。不过,“这些考古发现,为发生梁祝故事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背景,对研究梁祝传说有着重要的价值。”

“目前,西海岸梁祝文化存在几个略显遗憾的地方,比如实物证据比较缺乏、保护开发力度还不够等。” 青岛理工大学张成福副教授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尽快启动对村史村志、特色风俗、相关文物进行收集整理,细致梳理汉代以来的历史脉络,从而对梁祝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地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