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日记 | 小山村变身“文化地标” 还有“10亿+”大项目加持

2020-09-25 19:5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318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吴璟

在青岛西海岸城区以西20公里的张家楼街道,有一座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小村落,与不少地方青壮年进城打工生活,只有中老年人留守的“空心化”农村光景不同,村里的1200多位居民中,除了本地原住民约450人,外来人口占到六成以上,活跃着许多从事油画、陶瓷、石刻、根雕等文化艺术产业的“小青年儿”。

近日,半岛全媒体记者来到有着“江北第一油画村”之称的达尼画家村探访发现,通过看似另辟蹊径的油画产业导入,偏僻小山村变身“艺术地标”,环境优势得以激发为发展动能,吸引青年人才“回流”乡村创业安家的同时,一业带多业,餐饮民宿、观光旅游、教育培训、现代农业等围绕文化生态主题展开的业态和项目不断丰富,村民们开了眼界、活了头脑、鼓了腰包,还有人圆了画家梦,如今年入数十万。在这片充满艺术气息的乡土上,一条“文化+”小康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阔。

人居环境

村民住进花园洋房 人均住房面积超50平方米

达尼画家村位于张家楼街道以北约4.5公里的山区,驾车从开城路驶下,便进入了通往村庄干净平坦的山路,继续蜿蜒行驶约3公里,随着导航传来“您已进入画院北路”的语音提示,路南一片红色、黄色、彩色的建筑群跃然眼前,楼顶安设的“青岛达尼画家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初秋时节的城外山区,云高风清、草木茂密,路旁的格桑花摇曳生姿,整个村庄被包裹在这片绿意之中,远远望去,恰似一幅色彩炫丽的风景油画。

走进达尼画家村,不同于胶东地区乡村常见的合院平房,这里的村民们全部住进了花园楼房,跟城里的小区一样实行封闭管理。村内绿地花园、休闲亭廊、景观雕塑,随处可见。如果不是因为正值花生收获季节,指定的农作物晾晒区域摊放了不少花生,置身其中很容易忘却它的村庄身份。

“我们村是张家楼第一个进行村居改造的村。”据达尼画家村大泥沟头网格党支部书记张财金介绍,2013年,村庄启动拆迁改造,投资1.2亿元建成了3.7万平米的现代小区,配套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了道路、绿化、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2016年村民搬入新居,“人均居住面积超过50平方米”。2019年该村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我们村环境好、空气好,现在居住条件也越来越好,家里暖气燃气全都有,十里八村没有不羡慕我们的。”54岁的村民张翠珍告诉记者,她和老伴儿张润海住在小区5号楼90平方米的宽敞楼房里,儿子一家三口住3号楼,两家前后楼挨着。对于如今的村居生活,张翠珍笑得合不拢嘴,连说“很自豪、很荣幸”,“以前拉呱,都说谁家赚了钱去城里享福了,现在不会了,你看看我们村里这环境,可以说比城里小区还舒服,好些城里人来了都不想走”。

记者了解到,在达尼画家村,跟张翠珍家一样,年轻一代选择在村里居住生活的并不少见,而原因除了居住条件不比城里逊色以外,更重要的是家门口就有赚钱的好营生。

“村北头的森森百货店是我家开的,村里有画院、画廊,还有外来村里创业搞艺术的,往来人流客流不断,生意不错。”采访时,张翠珍正准备去店里开门营业。四岁的小孙女上下幼儿园都有校车直接进村接送,一天中余下的时间,她就负责打理小超市,老伴儿在镇上的食品厂上班,儿子小两口则另外有自己的物流小生意忙活,家里的五亩地流转后一年还有七千多元租金收入,一家人日子红红火火。

产业兴旺

小山村凭油画产业“出圈” 引来“10亿+”大项目

一座小山村因何与艺术结缘,又如何通过看似跟普通村民不搭边的油画产业带动大家增收奔小康,作为当初村里招商的带头人,一手把油画产业引进村的张财金给记者解开了其中的奥秘。

“村里146户人家,耕地面积800亩,山林面积1200亩。”张财金说,达尼画家村原本名叫大泥沟头村,地处山区,村北松泉山属于大珠山余脉,一条院庄河贯穿村庄南北,村民们祖祖辈辈种地为生,从来没有人“搞艺术”,跟油画“联姻”,完全是“歪打正着”。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招商进村搞产业逐渐兴起,从乡镇企业回村任支书的张财金也开始琢磨如何盘活村里的资源,“这里森林资源丰富,青山绿水的好环境是优势。”干了多年企业的张财金深知,搞工业项目可以带来短期高收益,但却可能牺牲掉村里最大的优势,权衡再三,他接连拒绝了众多一般工业项目进村。不过他也承认,当时对于如何把村民们守了几辈子的好环境变成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没人知道。“那时候也走了不少弯路,试过搞森林公园,但是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也没有知名度,进不来人。”

直到2003年,张财金偶然听说,有一群画油画的人正在附近串村,想寻找落脚地租房办画院。深入沟通后,大泥沟头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让对方“一见倾心”。2004年,绿泽画院正式落户大泥沟头村,落户当年,画师就达到了100多人,第二年发展到300多人。

一群画家来村里画画、写生,如此不走寻常路的招商,在当时来说能赚钱吗?对于记者的疑惑,张财金坦率地回答,“村里不赚钱。”不仅不赚钱,对于画院的发展,村“两委”还主动出谋划策,积极争取上级产业政策,从土地、规划、资金、审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我们拿出村西100亩地规划画家创作楼,最低的价格出租,一栋小楼只要1万块钱就可以拿到50年的使用权。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只能用来从事油画相关文化产业。”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体现村庄特色,在征求相关部门专家意见后,取“大泥沟头村”前两个字的谐音,将村庄改名“达尼画家村”。

张财金盘算着,借力画院发展文化产业,以商招商、以业带业,大量的就业群体汇聚到村里会触发“鲇鱼效应”,让村民在活化眼界观念的同时,逐步摆脱传统农业思维,发展三产服务业,从而实现增收致富。

接下来的发展,印证了张财金的构想,也超出了他的想象。

村内相继落户三家文化产业公司,20家画廊(室)。最大的绿泽画院已建成专业画室1.5万平方米,拥有画师600余名,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的油画国际展览交易中心全面运营,油画作品远销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2.6亿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油画企业、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不止如此,通过画家们的采风、创作,油画文化传播让小山村成功“出圈”,知名度不断提高,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当地优美宜人的生态资源吸引了“画•荷畔”精品民宿、泽丰生态园、绿色硅谷、现代农业示范区、松泉郊游度假村等一批文旅项目落户。张家楼还将达尼画家村及周边共7个村庄整合为达尼文化产业社区,引来了“10亿+”现代农业大项目的关注,绿色农业生态正逐步搭建。总投资16亿元、占地1100亩的中荷智慧产业园已全面开工,将建设世界科技水平最高、单体面积最大的现代化、智能化蔬菜生产工厂。张财金告诉记者,这些大项目不仅会助推达尼画家村,更将带动周边20多个村落发展,一万余当地村民从中受益。

来入驻的项目渐渐多了,村里的土地流转出去了,村庄的现代服务业随之兴起,像张翠珍一样,不少村民在村里开起了超市、餐馆,当上了“小老板”,还有人靠房屋出租成了“小房东”,收入来源不断丰富,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以前种地卖粮卖菜,一亩地一年收入不足500元。现在土地流转一亩地一年有1430元的租金,村民可以外出打工,也可以去企业园区上班,一个月3000元到5000元工资。”张财金介绍,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6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6000元。

人才摇篮

村里的美术学校招生爆棚 村民变“画师”

如今,油画艺术与山区村庄的碰撞,已然成为达尼画家村的独特名片。以画为媒,绿水青山引凤筑巢,真正变成了驱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也成就了乡村振兴的人才摇篮精,丰满了村民们的神家园。

“我跟老伴儿都商量好了,等孙女再大一些,他也退休了,我俩就去画院学画。”在张翠珍眼中,油画来到村里这十几年,带来物质生活富足的同时,村民们的业余生活、文化修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哪有什么文化生活,更不懂啥叫艺术。再者说,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谁能有那个心思?”张翠珍还记得,十几年前村里来了第一家画院的时候,画师们与村民传统认知完全不同的穿衣打扮,在这个小山村里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村民对于画画这个工作没有概念,“觉得这些人是不是好吃懒做,瞎作。”

不过,正所谓“日久见人心”,一个村子里生活久了,大家的想法慢慢改变,“这些画画的小青年素质都很高,跟村子里的人相处起来没有隔阂感。尤其是经过他们一画,我们村的山山水水变成了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有好些还被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对于油画,张翠珍一家也逐渐从“看热闹”变成了“学门道”,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油画产业在当地发展壮大,衍生的油画培训也日益兴旺。2007年,有油画企业在村里开办了美术学校,赏画、学画成了不少村民的业余爱好。张翠珍跟村里很多家长一样,在儿子上高中时报了村里画院的美术班学习油画增加一技之长,后来2013年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业余时间她也常常会跟老伴儿一起去美术馆赏画,去画院看画师们作画,“现在我在村周围遛弯儿,无论春夏秋冬,都会把觉得好看的景色拍下来,想着以后要是学画画,就可以当作创作素材了。”更让她高兴的时,前年,从小就喜欢美术的外甥女周毅从济南来村里过暑假,对于美术学校很是中意,她这个姨妈便主动牵线,联系老师介绍报考招生详情,“今年孩子成功考上了,已经过来读书了!”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达尼画家村里的这所美术学校今年刚刚从职业学校升级为高中层次学校,学生将来可以就地进入签约油画企业就职,也可以通过美术高考上本科。“以前学校主要是服务村里的油画企业,招生规模每年40人左右。随着画家村在业内的知名度提升,近些年有不少学生从各地慕名前来咨询。”青岛西海岸新区绿泽学校校长李培磊告诉记者,今年经教育部门批准,学校计划招生人数增至200人,然而实际招生情况仍然超出了他的预计,“我们最后一共录取了240人。生源除了青岛本地,还包括济南、临沂、潍坊、滨州、日照等省内地市。”

采访时正值午休,记者在学校操场见到了周毅。对于来到画家村上学,这个16岁的小姑娘充满了期待,“我很喜欢这里,村子周围环境太美了,很适合写生,村子里还有美术馆,可以随时去看画,跟画师老师们切磋交流,这就是我想象中的高中生活。”而谈到未来的理想,周毅略显羞涩却毫无迟疑的说,“中央美院。”

张财金告诉记者,家门口就有艺术学校,对于村里孩子的文化素养以及村民们的精神风貌都有很大助益,“相比比油画产业对于村民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层面的影响意义可能更加深远,可以说我们村现在是油画人才的摇篮,有不少村民经过培训成了油画师。”据介绍,截至目前,达尼画家村内各种美术培训先后培养油画人才1000多人。

人物

油画村不止油画 多元创作氛围引来“手工达人”

在油画销售市场行业,“南大芬,北达尼”是业内共识。与起步较早,如今油画产业规模化集聚优势明显的深圳大芬村相比,开放多元的原创艺术生长环境,是此次记者探访达尼画家村的一个深刻印象。

行走在达尼画家村,路旁的风景油画装饰展板,小区绿化带里的颜料桶造型景观雕塑,艺术气息随处可寻。还可以走入遍布村内大大小小的各种油画、制陶、根雕等手工艺术工坊,感受艺术创作魅力。

在舒韵艺术工作室,一楼摆放的各种手工艺品精美而质朴,镂空灯罩、北欧风挂毯、装饰用捧花无不透露着创作者的匠心,细看则会发现,这些艺术品制作素材全部为废物再利用,灯罩使用的是瓦楞纸壳,捧花则是水果网套制作。“我的艺术理念是倡导环保生活,希望通过手作的方式,让大家减少浪费,用心生活。”工作室主人舒韵告诉记者,自己原本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虽然一直热爱手作艺术,但因为工作忙碌始终无法投入其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达尼画家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的艺术氛围,三年前,提前退休的她在村里租了房子作为工作室,如今已经在村里居住创作将近一年了。“村里画师很多,虽然大家属于不同的艺术细分领域,但日常交流中也会碰撞出不少创作火花,比如我的作品需要手绘,这时候就会去找画家朋友请教。村民们也非常友善,从环境到人文都很适合艺术创作。”

“我们村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安家落户,特别是艺术工作者。”张财金告诉记者,在油画产业基础上,近年来陶瓷、石刻、根雕、绘画等各类文化业态也日渐在村里汇聚,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一个特色。

油画师在达尼画家村找到灵感“缪斯”,还成了“达尼媳妇”

今年39岁的李晓玲就是张财金所说的前来达尼画家村安家落户群体中的一员。2003年,李晓玲作为画师从潍坊来到达尼画家村的画院工作,成为一名画师。2010年,她开设了自己的晨曲油画工作室,全身心投入油画作品创作。

“达尼画家村是我创作灵感的缪斯,也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我很喜欢这里。”在李晓玲位于村南的工作室,画架上的画布中,粉色花卉栩栩如生、娇艳欲滴,是她正在创作的原创作品。“画中的花就是我从村子附近的山林里采集的野花,觉得很好看,回来后便找来花瓶插花,然后拍照作为创作素材。”李晓玲说,在达尼画家村,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给了像她一样的绘画者无尽的创作灵感。更重要的是,她还在在这里收获了爱人和家庭。

2005年,李晓玲经朋友介绍,与当地村民林桂栋相识并结合,彻底在达尼画家村安了家。2016年村里住房改造完工后,一家人搬进了新居,老房则成了李晓玲的“专属”工作室。如今,两人的女儿已经14岁了,从小便喜爱油画,作品还多次在校内获奖。丈夫虽然不会画画,但在她的影响下也慢慢变成了“半个内行”,还会对她的作品给出意见。平常除了完成客户定制的油画订单,李晓玲也在逐渐拿出更多时间进行原创,“我正在研究人物画,这也是最考验锻炼油画功力的,需要很好的创作环境,村里的环境太适合了。”

高中学历的他,靠油画年入数十万

跟李晓玲一样,今年32岁的达尼画家村村民张有杰的人生也因村里的油画产业而改变。高中学历的他,不仅因画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还通过创业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天地。

2005年,张有杰高中毕业后选择进入村里的画院学习油画,“当时油画产业刚进入我们村,我自己也是凭着好奇去看人家画,感觉水平很高,就开始跟着学。”虽然“起步晚”,但是凭借绘画天分,张有杰很快成为了一名职业画师,并且跟同样来村里学习油画的程晓丹从同学、同事,变成了情侣、伴侣。

2010年,小两口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独立接单,并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当时一年能有十几万元收入。”由此,张有杰意识到,自己的路选对了。2017年,经过几年积累,张有杰走出达尼画家村,在西海岸新区的居然之家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家居油画馆,去年收入达到五六十万。

“今年我在城市阳台又开了一家咖啡体验店,把咖啡美食与油画体验进行结合,希望通过线下门店的经营创新,让更多人认识并且喜欢上油画。”在新店的装饰中,墙壁上挂满了油画作品。张有杰说,其中不少风景画都是来自达尼画家村的美景,虽然事业重心转移到了西海岸城区,但是他在达尼画家村的工作室仍然保留,跟妻子也常常会回去小住,“我们最喜欢去村北的松泉山写生,现在也是如此。”

“从我们村培训出来的画师,发展都很不错,很多人都比我强。”张有杰感慨道,虽然自己并非科班出身,但村里油画产业让他有了从事艺术工作的机会,更因此过上了想要的生活。“我们村的年轻人以后会因为这个产业有越来越多人受益,过上小康生活,我觉得这就是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