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冷冻海鲜青岛遇“冷” 销量遭遇“拦腰切”

2020-10-22 14:1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2508)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浩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这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证据链,表明新冠病毒可由物传人、冷冻条件可长期存活。

此轮疫情溯源,也对青岛的进口冷冻海鲜销量无疑造成不小的冲击,记者走访了岛城几处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发现,进口冷冻产品销售量几乎遭遇“拦腰切”。

冷冻海鲜销售遇冷

上午11点,记者来到位于市北区合肥路上的一家超市,进口冷冻海鲜柜台前少人问津,记者停留的一个小时内,没有一个顾客购买。

进口冷冻海鲜区,少有顾客问津

下午2:30,记者来到辽阳西路上的埠西市场,原本热闹的海鲜市场内显得冷冷清清,大多没有顾客光顾的摊主抱着手机打发时间。一家从事进口海鲜的店主张先生告诉记者,疫情对他们生意影响很大,眼下每天的销售额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甚至远不如春节期间。

“不光进口海鲜,就连本地海鲜也受影响。”从事本地海鲜销售的王大姐告诉记者。很多消费者无法分辨哪些是进口海鲜,再加上疫情大家尽量减少出门购物,导致本地海鲜销量“连坐”。

昔日热闹的海鲜市场内冷冷清清

记者来到一家从事挪威三文鱼进口的店里,二十多平方米的店里只有店主李先生一个人。说起生意,李先生一脸的无奈,“截至今天下午三点,卖了不到200元。房租水电一天费用就得500元,这还不包括人工。”

调查发现,大部分经营业户情况同李先生一样,大家都盼着疫情早点过去。

进口冷冻链频中招

从6月份在进口三文鱼案板上发现新冠病毒后,进口冻鲜就频频曝出新冠病毒污染事件。先是多地厄瓜多尔冻南美白虾上检测出新冠病毒,8月开始,冻鸡翅、冻去骨牛肉、冻带鱼等也相继出现在“中招名单”中。不久前,海关总署通报,从巴西进口的一批冻去骨牛肉中,1个外包装样本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据媒体不完全统计,自7月以来,这已是我国出现的第16起冷链冻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案例。进口冷冻食品之所以频频“出事”,专家解释称,这主要是受国外疫情严重的影响,冷冻海鲜加工过程较容易污染有关。“冷冻海鲜产品通常均储存在低温的环境,而环境的温度越低,病毒保存的时间越长,所以容易在冷冻海鲜产品中或者其包装上发现新冠病毒。”

延伸阅读

官方:乳山一企业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样本呈阳性,密接者已全部隔离

10月21日凌晨,乳山市在开展进口冷链食品抽检中发现一份外包装样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疑似阳性,后经威海市疾控中心复核,外包装样本呈阳性。乳山市已第一时间对涉疫产品全部进行封存,对相关企业及周边全部进行消杀,对追踪到的该批产品密切接触者全部进行集中隔离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在此,提醒广大进口食品经营加工企业,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请广大市民及时关注官方发布的疫情信息和防控知识,做好个人防护,不信谣不传谣。

乳山市委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运行

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

2020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