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百年老港的“前世今生”:见证城市开放发展 乘RCEP东风再起航

2021-01-17 18:1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416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笑笑 通讯员 姜娟

港因城生,城以港兴。随着RCEP正式签署,作为经济外向型城市的青岛,再次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性新机遇。而坐拥百年港口的市北区,更是奋楫争先,乘势而上,以邮轮港区为“核心”,擘画出了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发展新蓝图。

这是区域升级的需求,是产业掘进的助推,是时代洪流的呼喊!市北区将依托“百年老港”的优良基因,打造胶州湾东岸新的增长极。而RCEP创新试验基地的落地,必将会为百年港区注入新的活力,必将会给市北新一轮发展带来磅礴力量。

站在新百年的起点,这座见证城市变迁、承载城市梦想的百年老港再次起航,继续为城市前行劈波斩浪,扬帆驶向华丽壮阔的新航程。

百年老港再迎高光时刻

港口与这座城市始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对城市地位的提升注入了重要助力。当下,在多重国家战略与发展机遇的叠加之下,肩负全新的时代使命的青岛,需要一个能够承载时代使命的全新港口作为强力引擎,百年老港迫切需要再起航。

“加快中山路、馆陶路和邮轮母港区等历史城区保护更新,积极导入新业态,推进港城联动、老城复兴。”在刚刚闭幕的青岛市两会上,邮轮母港区的发展被写进了今年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

而在1月6日举行的市北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加快国际邮轮母港区建设也被写进了区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市北区将聚焦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系统推进港产城融合、高效联动、协同发展。围绕功能业态落位,高标准完成港区专项规划和探海坊、居海坊控规及修详规编制。加快推进土地整理,结合港区总体搬迁计划,完成启动区土地收储工作。全面启动港区建设,中铁晋鲁豫总部大厦、世界之眼、山港航运金融大厦等项目开工建设。精准导入产业要素,推动设立青岛航运交易所,打造大宗贸易数字化科技平台。

无论是对于因港而兴的青岛市,还是对于坐拥百年港口的市北区,邮轮母港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邮轮母港区更新改造作为推动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程,既是青岛市重大战略项目,也是市北区的龙头项目。

“当前邮轮港区拥有‘新金桥5号’轮船等日韩通道,拥有主城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理应在青岛放大RCEP政策红利中先行先试、创新示范。”市北区委书记张新竹说,“这也是青岛、市北推动格局重塑、实现进位赶超的绝佳机遇,在‘十四五’时期尤为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一旦错过了这个机遇,也就意味着错失一个时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乘着RCEP创新试验基地的东风,市北区以青岛国际邮轮港区为“引爆点”,高标准规划了“一核、两廊、五片区”,重点建设“五中心一所一平台”,从而助推产业发展聚势而强,重塑发展新生态,百年老港再迎高光时刻。

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总面积约34.2平方公里,北至舞阳路,东至重庆南路—四流南路—胶济铁路—延安三路,南至市北区南边界,西至胶州湾。建设“五中心一所一平台”,向西与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隔湾相望、向北联手上合示范区,“品”字型发展格局初显,吹响东部老城复兴的号角。

蓝图已绘就,方向已明确。这也意味着,国际邮轮港区将再次成为历史的参与者。

青岛百年航运从这里起航

欲见未来,必见其史。历史是理解未来的钥匙,一切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商业繁荣、航运贸易,这些如今和青岛相关的标签,其实早早就被历史细心地描画在了港口变迁的故事里,埋下了长长的伏笔。

历史将时间铭刻在每个关键的节点。1901年,大港正式开工建设,后海以原大鲍岛码头为基础修筑的小港投入使用。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货流与人流开始在这里集聚,青岛百年航运就此起航。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使青岛港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重要港口。随着青岛港建港,依托发达的铁路与口岸,现代工商业在青岛聚集,金融业开始兴起并活跃。上世纪30年代,青岛中山路一带银行林立,青岛成为当时山东乃至华北的金融中心;馆陶路被誉为“青岛的华尔街”“洋行一条街”,与上海的外滩相媲美,影响着当时整个华东地区的经济及沿海地区的出口转口贸易。

胶济铁路资料图片

1956年6月1日,“上海-青岛-大连”客运航线开通。随着客运的繁忙,不久又单开了“上海-青岛”客运航线。

1973年,为响应周恩来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号召,大港6号码头总体改造工程开工,其功能为专用客运泊位。1975年9月28日,该码头总体改造工程竣工,结束了青岛港没有客运泊位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发展触角延伸至国外,同时,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迅速铺展,船舶货运功能逐渐替代客运功能。青岛港客运站开始了第一次转型:由国内客运班轮转向国外客货班轮,先后开通青岛至日韩班轮航线。

2014年10月25日,在青岛港大港公司八码头DC60货场内,随着挖掘机将最后一斗散硫磺装车完毕,青岛港百年老港区正式结束干散货货种作业。2015年3月15日,随着最后一班春运客船发运结束,这片海港再次开启新的篇章。

2015年5月29日,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开港运营,成为全国少有的位于市中心的专业邮轮码头,依托青岛丰富的滨海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优势,与日韩海上距离最近的航距优势,全力提速邮轮产业发展。

2020年3月28日,总投资313.5亿元的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开工。这片拥有百年发展历史、作为青岛历史起航原点的老港区正式开启了面向全新未来的壮阔航程。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的定位清晰——将依托百年老港优质资源,集聚邮轮旅游、金融贸易、智慧创新、商务文化四大产业,发展成为青岛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元素集聚地,滋养青年人成长、发展、创业的新平台,建设青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的承载区、国际资源对接的思想策源地、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青岛)的核心区,打造成为青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地标。

从上世纪独领风骚的邮轮停靠港,到如今意气风发的邮轮母港,再到将来带动老城复兴的邮轮港城,青岛邮轮母港全面转型升级,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借力RCEP驶入更广阔“海域”

国际邮轮港区转型所承载的,从来不仅仅是一座港口的未来,更有一座城市的未来。百年流转,市北区用百年时间积淀出港航领域的领先优势,也已经准备好用更广阔的腹地、更优势的资源迎接崭新的腾飞。

市北区将坚持“坐东向西、向海而兴”,有效利用沿海、近海空间,变“后海”为“前海”,打造陆海空联动、港产城融合的立体化空间格局。至此,市北区的未来发展脉络历历可见。

那么,未来的百年老港区将是什么模样?

按照规划,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规划结构为“一核、两廊、五片区”:打造以邮轮母港核心区为“一核”;18公里滨海产业创新走廊、7公里滨河创新发展走廊为“两廊”;历史文化记忆示范片区及人工智能、大健康、跨国企业总部、高端新材料等千亩园区为“五区”的整体布局。这34.2平方公里是青岛沿海沿湾沿河最宝贵、最优势的资源,是市北开放发展的“前沿”,而市北全域的每个街道、每个园区、每栋楼宇都是“腹地”支撑,要通过RCEP试验基地建设,拥抱胶州湾、融合港产城、联动陆海河,高质量打造胶州湾东岸新增长极,在“十四五”时期塑成国际合作新平台、对外开放新高地、创新发展新样板。

其中,邮轮港区启动区即规划五大片区的乐海坊,范围包括青岛港老港区1号、2号、6号码头及其腹地,占地7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除保留建筑和在建的山东港口集团大厦以外,新开工建设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0亿元,计划于1月18日举行全面开工仪式。

邮轮港区先开区规划建设“五中心一所一平台”等重点项目。其中,“五中心”包括中国(青岛)RCEP国际博览中心、跨境贸易创新中心、国际健康管理中心、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国际航运金融中心;“一所”即设立青岛航运交易所;“一平台”即打造大宗贸易数字化科技平台。

毋庸置疑,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的建设,必将让港城联系更加紧密,吸引“10+5”国家的海量流量、资源要素等向青岛、向市北流动集聚,迸发出新时代的蓬勃活力。

青岛国际邮轮母港区的未来愈发清晰,也凸显出市北区将RCEP融入市北发展脉络的决心。可以说,借力RCEP,是市北区区域升级的需求,老城更新亟待一个火种的星火燎原;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需求,无论是邮轮产业还是航运贸易,抑或是现代服务业,都期待一个更高层面的舞台施展,期待更多的突触连接,激发更多的兴奋点;也是新时代对市北区乃至青岛市在区域发展战略提升上提出的全新课题,给出的历史机遇。市北正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饱满激情,全速奔跑、奋勇争先,努力打造胶州湾东岸重要增长极、青岛开放与创新高地,为青岛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贡献市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