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青岛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

2021-03-02 19:4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266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近年来,青岛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现实问题仍然存在,市场价值较高、技术较成熟的科技成果缺乏,科技成果与青岛本地产业的适配度有待提升,科研工作者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的积极性有待加强等。所以,近年来,青岛引进了大批国字号科研平台、高校院所、研究院,这些科研机构成为推动青岛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但如何促进这些科教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如何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十四五”期间摆在青岛科技主管部门面前的一大课题。

驻青科研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驻青科研机构主要包括驻青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机构三大类。其中,公办普通本科高校8所(部属3所、省属5所);科研院所21家(中央驻青16家、省驻青5家);引进高端研发机构51家(中科系15家、高校系17家、企业系14家、国际系5家)。近年来,各类驻青科研机构突出特色,在服务地方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山科大、青大、青科大获批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不低于10年长期使用权。山科大探索知识产权培育、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2019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青科大探索“转让+持续技术服务跟进”、技术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等成果转化新模式,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第二批高校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青大通过“校企共建研究院+多种技术许可”转化模式,促进项目落地产业化。

同时,打造了高端创新平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打造协同创新科研体系,自主研发万米级深海水下滑翔机刷新下潜深度世界纪录,建成国内海洋领域首个冷冻电镜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集聚中科院13家研究机构,打造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中科院、山东省、青岛市三方共建山东能源研究院,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筹)正式挂牌,建设国家级能源创新平台。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海洋生态系统智能模拟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培育。

服务了产业培育发展,科研机构聚焦产业,搭建平台、培养人才、转化成果、孵化项目。北航研究院围绕新一化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打造虚拟/增强现实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工程船舶科技园搭建各类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17个,入园企业150余家。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建设轻型航空发动机创新平台,百公斤级小型涡喷发动机实现量产。青科大有3个国家级孵化器,累计孵化企业300余家,师生注册并实现良性运转的学科性公司100余个。山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正在转化的创业实体100余个。

深化了产学研合作,科研机构面向本地企业和产业需求开展科研活动。川大研究院与青啤联合开发瓶盖密封垫材料,取代进口。中科院青能所与华通集团共建国内最大的生物天然气产业化示范工程。中科院兰化所研制高端润滑油脂材料在多领域应用示范,打破国外产品垄断,装机量国内品牌第一。2020年8所驻青高校共承担横向课题4637项,总经费19.2亿元,分别较2019年增长37.8%、44.9%。

总体来看,近几年,科研机构创新资源取得长足进步,也对青岛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客观来讲,还是有很大潜力可挖掘。

让企业扮演科研项目“出题人”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精准投放创新政策,做足增量,做优存量,用好驻青科研机构,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聚焦需求搞研发。科研成果只有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才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将注重发挥企业在产学研融合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经费分配机制,让企业扮演科研项目“出题人”,由企业出题目、院所作答案。

聚焦转化强活力。通过“局校会商”,引导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以多种形式成立市场化运作的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同时,瞄准大学生、行业协会、金融和科技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等群体培养技术经纪人,未来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培训一万名技术经纪人,以市场化手段促进产学研对接和成果转移转化。

聚焦对接搭平台。去年我市成立了半岛科创联盟,其秘书处运营单位檬豆科技,就是一家专业化、市场化的产学研对接平台,联盟成立短短半年时间就走访企业、院所450余家,梳理需求600多项,收集成果11000余项,匹配项目251个。下一步,将用好半岛科创联盟、科创沙龙等对接平台,推动科研机构“所能所愿”与企业“所需所求”精准对接,搭建产业发展“微生态”。

聚焦产业抓绩效。强化绩效评估,对引进机构实施分类管理,建立服务地方绩效评估机制,对于发展好、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的给予重点支持。同时,不断总结宣传引进机构的创新经验和发展成绩,提高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