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为何自称“苦行僧转世”,来听专家说……

2021-03-03 23:09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89836)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一代传奇人物,《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淄川老家清冷的书斋临窗危坐而卒,自称苦行僧转世的他,果真像高僧坐化一般,离开了人世,享年76岁。少时科举得意,三试第一,成年后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熬成个贡生还是副职,当了一辈子私塾先生,也没能教出大官,蒲松龄一生生活困苦,事业不顺,被他归为爱好的小说创作成就了他后世的功名。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山东大学教授、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研究专家马瑞芳,她的分析和解读,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1640年,明王朝风雨飘摇的年代,他出生在淄川城东七里之遥的满井庄(今蒲家庄),父亲蒲槃是名商人,家庭生活还算富裕。然而蒲松龄称自己是苦行僧转世,并有一段传奇故事:四月十六日(农历正月二十二)蒲槃梦到一个身披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和尚,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贴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槃从梦中惊醒,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蒲槃惊讶地看到,新生儿胸前有块铜钱大小的青痣,跟他梦中所见病和尚的膏药大小、位置完全符合。“这是一段杜撰的故事”,马瑞芳说,蒲松龄将其写进《聊斋志异》的序言《聊斋自志》(1679年)中,此时的蒲松龄已经59岁。

蒲松龄虽然出身并不穷困,但一生确实很贫苦,始终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马瑞芳说,蒲松龄的苦日子从蒲家分家开始。蒲松龄有两个哥哥:兆专、柏龄,一个弟弟鹤龄。蒲松龄25岁时,因为两个嫂嫂性格泼辣,家里鸡犬不宁,蒲槃决定给四个儿子分家。“家分得很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被哥哥分走了。蒲松龄分的老屋连门都没有,田也是薄田20亩。分的粮食,只够一家三口吃三个月的。为了糊口只能开始了长达40多年私塾先生生涯”。

分家后,蒲松龄的生活可以用穷得叮当响来形容。马教授告诉记者,在荒年,蒲家没有干粮吃,蒲松龄的妻子刘氏煮锅麦粥给孩子们填充饥肠,《日中饭》中记述了几个孩子抢饭而又令人心酸的场面:“大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意思是大儿子拿饭勺捞稠的,喝得“呼噜呼噜”响,二儿子抢不过,拿着碗叫着抢勺,小儿子刚学会走路,为了抢吃的把盆子碗都踢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