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风口 | “碳达峰”“碳中和”火爆背后:一场广泛深刻的绿色工业革命

2021-03-15 16:46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69662)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石冰冰

“碳达峰”、“碳中和”,之前并不为人熟知的两个词,突然间火了,且红得发紫。

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对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由此广为人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将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列入2021年重点任务,更要求各行各业制定好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进而加快实现“十四五”规划中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既定目标。在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是最热议词汇的首选。

没有无缘无故的走红。大国战略,更是意义深远。

我们总试着把握未来的经济趋势,希望自己的选择能与趋势同行。那么,对未来的憧憬,就从“碳达峰”“碳中和”开始吧。因为这是两个可以重新定义世界、中国、区域经济版图的词汇。

突如其来的热词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请注意,碳达峰与碳中和紧密相连。中国只有实现了碳达峰的目标,才能够实现碳中和;而实现前者目标时间越早,就越有利于实现后者目标。

提及碳达峰、碳中和,我们首先要跟随时间的步伐,关注以下几个信号:

“碳达峰、碳中和”的提法,源于此前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去年9月22 日,习近平主席在此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新目标:到2030 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 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会议明确了2021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包括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今年1月1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已正式启动。首个履约周期截至2021年12月31日,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

今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月1日起施行。中国将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市场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具体而言,温室气体排放单位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

今年全国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以上信号明确表明: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绿色发展是中国制造升级的新出路。

一场广泛深刻的绿色工业革命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温室气体减排?

自从工业化以来,全球地表气温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人为温室气体增加是全球增暖的主要驱动。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若全球气温升温不超过1.5℃,那么在2050年左右,全球就要达到碳中和;若不超过2℃,则2070年全球要达到碳中和。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而不是2℃或更高的温度,可以避免一系列气候变化影响。因此,这也成为全球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点,所剩时间只有30—50年。

目前,全球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或后工业化国家。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2020 世界能源统计》提供的数据,美国于2007 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同年达到碳排放高峰,到2019年下降15.6%;欧盟于2006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同年达到碳排放高峰,到2019年下降22.4%。

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中国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国际责任,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首批缔约国,并为达成《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及其实施细则作出重要贡献。

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多年来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一,中国的绿色发展创新需要在比发达国家人均GDP 低得多,且尚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实现碳达峰。

在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条件下实现碳达峰,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在实现碳达峰的道路上,中国不能“掉链子”。

这自然又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大力减排、加快制造业零碳转型,又会怎样?

答案是:中国制造将会面对贸易出口的“碳壁垒”,并可能逐渐失去中国制造的“世界绿色通行证”。3月10日晚,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支持设立“碳边界调整机制”的决议,这意味着从2023年起将对欧盟进口的部分商品征收碳关税。其他一些国家和区域也正在酝酿类似机制。

泱泱大国,岂能仰人鼻息。“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实则是以倒逼机制推进制造业零碳转型,加快构建中国零碳新工业体系。

进一步说,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一场极其广泛深刻的绿色工业革命,它将重构整个制造业。

以汽车生产为例,如果要实现碳中和,负责汽车整车制造的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企业,汽车生产涉及的钢铁、冶金、塑料等原材料行业,以及电子、电器等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现碳中和。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制造业的产业链将进行新的国际合作、国际分工、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这无疑是一场绿色工业革命。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张雷认为,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获胜,第一是可再生能源成本要低,第二是要尽早通过可再生能源重塑整个工业体系。谁的零碳新工业体系先建成,谁的可再生能源成本低、效率高,谁的竞争力就更强。

从现在起到2060年的40年,对中国来说,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但也将是一个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全民运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些变化:奶茶杯中的塑料吸管被环保可降解的纸吸管代替;超市里的塑料袋,也换成了乳白色、质感更薄更轻软且可降解的。

其实,碳中和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无需多言,但是在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中国迎来“十四五”开局之年这样的关键时刻,中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举国上下、各行各业、刻不容缓地推进,这无论对于整个世界还是中国自身而言,都意义重大。

当碳达峰和碳中和被牢牢刻在了“十四五”的规划蓝图里时,回过头来看,一些制造业强市已为我国尽早实现碳达峰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青岛低碳工作已经推进了8年,碳排放强度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明显下降,并且跻身全国低碳城市前列。打造“零碳社区”、建设低碳城镇(园区)、做好青岛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在率先实现碳达峰的路上,青岛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创新实践。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提出深入推进“四减四增”,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开展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发展绿色金融,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新增工业余热和清洁能源供热能力400万平方米。

再以南京为例。“十三五”期间,南京市GDP由1万亿元跃升至1.48万亿元,经济总量增长48%。与此同时,碳排放强度降低21.5%,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41.9%。

去年年底,全球首家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机构——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在南京成立。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南京将紧紧咬住“净零”目标,从强化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动能、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提升绿色低碳治理效能等方面为全省全国低碳发展作出探索、贡献力量。

随着各城市宣布了各自的碳达峰、碳中和计划和路线图,碳减排目标正在逐渐变为具体行动。

对于能源化工行业来说,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既是重大责任,也是深刻革命。1月15日,17家石油和化工企业、化工园区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京联合签署并共同发布《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宣言》。以全行业名义宣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决心和行动计划,这在全国是首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卓表示,中国石化已启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路径的课题研究,将以碳的近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坚持减碳进程与转型升级相统筹,研究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路线图及保障措施。

国家能源集团副总经理王树民介绍,国家能源集团已先后建成百万吨级煤炭直接液化、60万吨级煤制烯烃、10万吨级碳捕集与封存和400万吨级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目前计划组建创新联合体,在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全新碳基化学工业等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行业绿色发展标准。

又如一直备受关注的能源消耗高密集行业——钢铁行业。中国宝武率先提出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在推动成立全球绿色低碳冶金联盟并建立相应的基金。

河钢集团计划2022年实现碳达峰,2025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降10%以上,2030年实现碳排放量较峰值降30%以上,2050年实现碳中和。据悉,河钢集团累计投入203亿元实施了430余项重点节能环保项目,在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电力行业也按下碳达峰“加速键”。国家电投去年就表示,计划到2023年实现国家电投在国内的“碳达峰”,截至去年年底,该公司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就已达到56.09%。

华能集团表示,确保到2025年华能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未来5年清洁能源装机达到8000万—1亿千瓦;国家能源集团透露,公司未来5年预计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7000万—8000万千瓦;大唐集团1月21日的年度工作会提出,2025年非化石能源装机超过50%,提前5年实现碳达峰。

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约束性指标,逐步分解落实到各地,进而落实到各部门、产业、行业,再落实到消费者,既有来自顶层设计的引导,又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各行各正在全力以赴,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而努力。

这无疑也是一场事关个人的“全民运动”。

不破不立

中国在大力减排之路上已经走了很远,但是中国的低碳、零碳之路走得并不轻松。既要统筹碳減排目标又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中国依旧有很远的路要走。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也是中国制造摆脱碳约束“扼喉”命运的重要节点,背后彰显的是中国对于未来发展模式“不破不立”的决心。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江苏省委第十三届九次全会上,江苏省会书记娄勤俭指出,江苏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

要知道,江苏产业、城镇、人口密集,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占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超过10%的GDP,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省,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这样的条件下,江苏提出在全国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

今年1月份,上海公布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这也是全国首个提出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的具体时间表的省份。

除此以外,河南、安徽、福建、广东等省份都提出了率先、提前实现碳达峰的要求。

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制造业的占比比重对世界制造业贡献的比重接近30%。拥有如此大的经济体量和规模,对于中国来说,优势与挑战并存。以2030年前碳达峰为中期目标,2060 年前碳中和为最终目标,意味着中国制造的绿色升级要正面强突。

中国制造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背后的每一桩每一件,都无一例外地提醒着我们:不破不立,中国制造唯有自强才能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