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评面丨什么是媒体的“主流”以及如何实现“主流”

2021-07-16 19:3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4147) 扫描到手机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本周聊媒体“主流”的这个话题,似乎有点自卖自夸的嫌疑,因为半岛都市报这周出了个《小康》特刊,破阵出圈,成了爆款。但说“主流”,也与我的执念有关,在我的心目中,媒体所提供的不能仅仅是信息,更多的应该是思考与意义。因此,不吐不快。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若干年前,最先声称“纸媒寒冬”的报纸已经停刊了。其实,当年这个观点提出来的时候,纸媒尚在处于上升期,在没有其他信息接受渠道的当年,都市类媒体的吸金能力可谓强大,因此将潜在因素会危及到的广告收益作为其生命力的一个判定标准,似乎也能说的过去。

于是,这种判断在此后的时代进程中似乎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大家不看报纸了,开始玩手机了。连课堂也是如此,那些拿着报纸新闻举例的新闻课上,老师们也开始说某某网站了,而后某某公号,到现在成了某某网红……如果课程不够精彩,学生们不翻报纸了,而是低头看手机。

毫无疑问,纸媒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于是,很多人惊慌了,将罪魁祸首归为网络。但仔细想想,似乎网络也挺冤枉。网络之所以备受用户的“宠爱”,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它能够提供读者所需要的信息,至少对读者的满足程度要远高于传统媒体。在单纯消息的提供上,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确难以与网络相比拟。然而,信息的极度泛滥以致产生媒介伦理问题,则恰好给纸媒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比如,提供深度的阅读,比如告诉读者事件的价值与意义。如果这个时候再去跟网络拼速度肯定完败,但比深度,纸媒则远远优于网络。比如本周,半岛都市报推出的《小康》特刊,是网络所难以实现的。网络是“唯快不破”,但太快了,也就什么也留不下。

要“主流”不能不要“生存”。当前最让人担忧但是,病急乱投医的一些纸媒在拼命透支自己的公信力,换取些许广告。长久来说,这只会是一种饮鸩止渴。正常的做法是基于“四力”的提升,来实现增值。舍此,别无他途。因此,我相信如《小康》这样的特刊是能够提升报纸美誉度和关注度的,能够让人安静地坐下来,用心地读一读。

我记得很多年之前,在济南经十路的一个酒店里,一位有着587万粉丝的微博大V来参加活动。他问我,宋老师,你说下一个流量的风口在哪里,会不会是短视频?

我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的是,短视频也很快会过去。永远不变的应该是媒体的影响力,以内容为王,而不是对于影响力的透支。

这不,网红这波又快过去了。下一波是什么?应该还是影响力吧。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