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亭机场前世今生②:在青岛改革开放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1-08-10 20:5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4993) 扫描到手机

    在青岛的改革开放历程中,空港口岸扮演了重要角色。“青岛空港口岸的对外开放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也可以说是从开通青岛至香港包机航线开始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入职青岛机场的李春森的记忆里,1985年3月,青岛市、海军、民航联手对流亭机场展开了大规模扩建。而这次扩建,缘于一年前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

  1984年3月26日至4月6日,在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上,中央明确将部分城市列为沿海开放市。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正式决定进一步开放包括青岛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青岛对外开放驶入了“快车道”。这也意味着青岛机场要扩大“空中朋友圈”,国际航班的开通迫在眉睫。

  流亭机场老照片(资料图)

  天空看似广阔,然而航线资源是稀缺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并非易事。时任机场办公室任副主任的李春森回忆,为了国际航班的需要,候机楼建筑面积扩建至一万平方米。1986年10月工程全部竣工,新扩建的机场像一只海鸥,候机楼平铺是它的翅膀,塔台高耸,像一只海鸥的头,向后注视着自己的羽翼。

  蹿了个头的流亭机场凭此一举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多条大城市航线,初步具备开通国际航线的条件。资料显示,1988年2月6日,机场新建候机楼正式交付使用,当年就接待中外旅客17万多人次,效率提高3倍。

  1988年2月27日,一架镶有银燕标志的东航麦道82型飞机由青岛流亭机场直上云霄,开始了飞往香港的快捷旅程。“现在想起第一架青岛直飞香港的航班,我仍感觉心潮澎湃。”李春森难掩自豪之情。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我省每年一次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洽谈会都在青岛举行,省对外贸易机构也都设在青岛。青岛机场没有国际航线时,无论外商来青岛或山东,还是省内各地出国招商,都要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中转,费时费力,这成为当时青岛对外开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青港通航后,山东各地出国人员纷纷来青乘机,港澳台客商和回内地探亲的同胞,也乘包机来青再转赴各地。包机从第一架次开始,班班爆满、一票难求。逐步由每周1班增加到每周6班,方便了乘客,也改善了青岛的投资环境和形象。

  改革开放初期,经这条空中通道的引流,大量韩商来到中国投资,鼎盛时期,机场所在的城阳区聚集了上千家韩企,成为“北方韩资密集第一区”。在中韩经贸合作的历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青岛的外贸经济活力空前迸发,连续14年保持山东省外贸出口第一的龙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