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简史:独立发展30年,盘点“太空出差三人组”任务清单

2021-09-17 17:21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117857) 扫描到手机

  今天13点34分,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在太空居住了三个月的神舟十二号“太空出差三人组”如期返航。随后,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出舱。

  神舟飞船时隔五年再赴太空,也给航天员们布置了更多的任务。航天员们不仅要化身空间站的建设工人,管理和维护“天和”核心舱;还要作为空间科学的实验员,在舱内外展开各类试验;还作为“神仙摄影师”,拍摄下直观视角下的宇宙美图。休息时间,还在太空练练口琴、打一局“宇宙级别难度”的乒乓……

  在长达90天的太空之旅中,“出差三人组”具体完成了哪些工作任务?生活和居住条件如何?空间站“摆渡车”神舟十二号怎样返回地球?

长达三个月的太空出差,

航天员们做了哪些工作?

核心舱组合体的日常管理

  首先,航天员们进入“天和号”后要对核心舱组合体进行日常管理,包括天和核心舱在轨测试、再生生保系统验证、机械臂测试与操作训练,以及物资与废弃物管理等。

两次出舱及舱外作业

  出舱活动即我们俗称的“太空行走”,也是本次“太空出差”的重要内容。指的是航天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活动。

  由于目前尚未能够用机器人完全替代航天员进行这些舱外作业,只能派航天员上阵与机器相配合,一般会开展卫星捕获和维修、更换电池、舱外维修、外部航天器组件的组装及连接、特殊实验或测试等工作。

  高强度的太空辐射、低温环节、电击风险等因素,使太空出舱行走一直是考验航天技术的重要难关。

  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顺利出舱完成太空行走,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时隔13年,神舟飞船乘组再度开启出舱任务,直接“放大招”安排了两次出舱活动,需要完成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任务。

  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身着中国自研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开启舱门完成首次成功出舱。出舱后,刘伯明第一时间感叹道:“哇,这外边太漂亮了!老亮了!”

  在随后的作业中,他们一人要为机械臂安装上臂支架,包括脚限位器、工具台等,另一人则借助舱壁上安装的扶手,爬行一段距离到作业点进行辅助工作,其间还要进行一次应急返回验证。聂海胜在舱内配合,比地面人员更直观地观察机械臂位置,与两人进行直接交流。

  8月20日,第二次出舱则由航天员聂海胜和刘伯明进行,汤洪波在舱内合作配合。

  航天员们先要安装热控扩展泵组。热控系统是保障空间站设备正常运行,以及航天员太空生活冷暖舒适的重要系统。作为热控系统的核心之一,流体回路就像是为航天器量身打造的“中央空调”,保持温度的均匀和稳定。

  为了更好地观测庞大的空间站舱位情况,航天员还需要给全景摄像机安装支架,拓展相机D视角。

刘伯明镜头下的聂海胜

  经过约6小时协作,航天员们顺利完成了舱外扩展泵组安装、全景相机D抬升等任务,这也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和性能。

  谈及两次出舱活动,刘伯明坦言,“最难以忘怀的还是开舱门出舱的那一刻。俯瞰美丽的地球家园,横望远处的天地线,月亮仿佛就在我左手边高高悬挂,右侧太阳直射过来,真是惊叹宇宙的浩瀚神奇。两次出舱感言也是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宇宙浩瀚路迢迢,亿万儿女架天桥。”

回看中国载人航天简史:独立发展30年,12人飞向太空

  太空被称为继陆、海、空之后的“第四疆域”,从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到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我们用30年跨越了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先后把1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成功率100%。

  茫茫戈壁、浩瀚宇宙,一代代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梦。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用 12 张照片带大家一起回顾我们国家的载人航天发展历程。

1.神舟号

1999 年 11 月 20 日,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神舟号完成太空飞行实验之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太空飞行实验成功。新华社发

2.神舟二号

2001 年 1 月 10 日 1 时 0 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图为神舟二号飞船与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对接后,在活动发射平台上垂直运往发射工位。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摄

3.神舟三号

2002 年 4 月 1 日,神舟三号飞船于下午 4 时许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图为飞船在预定地域着陆。新华社记者李刚 摄

4.神舟四号

2002 年 12 月 30 日,中国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2003 年 1 月 5 日 19 时 16 分,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着陆。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

5. 神舟五号

2003 年10月15日,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出发登舱前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李刚 摄

6.神舟六号

2005 年 10 月 17 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舱后向人们致意。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摄

7.神舟七号

2008 年 9 月 28 日,神舟七号返回舱安全着陆于内蒙古预定区域,翟志刚出舱。宿东 摄

8. 神舟八号

2011 年 10 月 26 日上午,承载着神舟八号飞船、长征二号 F 遥八火箭的活动发射平台驶出载人航天发射场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安全转运至发射塔架。宿东 摄

9.神舟九号

2012 年 6 月 16 日下午,神舟九号航天员(从右至左为景海鹏、刘旺、刘洋)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宿东 摄

10.神舟十号

2013 年 6 月 26 日,这是圆满完成任务的三位神舟十号航天员张晓光、聂海胜、王亚平(从左至右)自主出舱后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王建民 摄

11.神舟十一号

2016 年 10 月 17 日凌晨 4 时 40 分左右,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从右至左为景海鹏、陈冬)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宿东 摄

12.神舟十二号

2021 年 6 月 9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 F 遥十二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宿东 摄

中国离商业载人航天还有多远?

  发展商业航天是必由之路,仅有国家队是不够的。

  就在昨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 SpaceX 使用载人龙飞船和猎鹰 9 号火箭发射了首次纯商业载人太空飞行任务 Inspiration4,将四名乘客送入太空。 此前,英国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和美国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相继乘坐自家企业开发的航天器上太空,叩开了人类“太空旅游”的大门,这似乎都在向我们宣告:商业航天的时代,或许已经真正来临。而我们中国商业航天离这一步还有多远?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哪里——我们的中国商业航天正在酝酿一场新“质变”。

  质变来自于2015年3月,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航空航天装备被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政策红利下,商业航天犹如雨后新荷,已露尖角。其中,有以星际荣耀、蓝箭航天、星河动力,科工火箭,长征火箭等为代表的商业火箭企业,以及以微纳星空,银河航天,天仪研究院等为代表的商业卫星企业。中金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国内已注册141家商业航天公司。其中民营航天企业123家,占比87.2%。作为国有航天体系的有效补充,民营公司主要深耕微小卫星制造以及分系统及零部件领域。

  2015年至今,中国商业航天取得长足进步。外界与内部对于这6年商业航天的发展情况多有讨论,也充满了殷切地期待。外界热议,谁会是中国的“SpaceX”。

  商业航天的发展需要大笔资金支持,据企查查数据研究院推出《近十年我国商业航天赛道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近十年,这176家企业共计融资331起,融资总额约190亿元。每家企业平均融资约1.08亿元。中国卫通以43.9亿元成为单笔融资最多的商业航天公司。

  其中,2020年和2021年获得的融资尤其多。未来宇航创始人牛旼曾表示:商业航天有泡沫存在,但泡沫还不够大。他认为,没有泡沫,就意味着商业航天产业不会有更大的发展。商业航天需要更多的资本进入,促进供给侧创造更多需求。

  哪种企业容易获得投资人的青睐?经纬中国副总裁黎竹岩表示,投资者面对的是更多不确定性。我们没法像投移动互联网公司那样,跑到后台分析一大堆数据。无论火箭、卫星还是其他航天细分领域,研发周期、商业化周期都比较长,在此期间没什么产品KPI或财务数据能佐证公司的发展。所以我们花在创始人身上和行业发展可能性方向上的时间就更多了。我们会和他仔细探讨产品研发的关键节点和先决条件,会花很多时间了解他对行业发展的见地,会弄清楚他对第三方的说服能力如何,无论是对行业里最好的人才,还是对投资者。

  此外,国内商业航天离太空旅游究竟还有多远?广东硬科院副院长、商业航天中心负责人曾伟刚表示,“还有5-10年的发展时间。在公开报道中,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曾在2016年表示,未来将适时推出“太空专车、顺风车、班车”等多类型发射服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披露,2025年前后,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将研制成功,亚轨道太空旅游可成为现实。”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综合整理,素材来源:金台资讯、经纬创投、新华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日报客户端、观察者网、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