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 | 在这个纪念日《长津湖》票房破50亿 位列今年全球第二!网友:祖国不会忘记!

2021-10-20 13:4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2584) 扫描到手机

2021年10月19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71年后的10月19日,《长津湖》上映第20天,累计票房正式突破50亿大关,位列中国电影历史票房第四名,今年全球第二位。

10月19日晚,“长津湖票房升至今年全球第二”的消息空降微博热搜榜第二位。

自国庆档上映三周以来,《长津湖》票房势如破竹,截至18日晚票房已达49.44亿元人民币。抗美援朝的故事背景,充满着爱国热情,英雄先辈的壮烈事迹,更是让生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泪下沾襟。

19日晚,电影长津湖官方微博发布了票房正式突破50亿元的消息。

网友留言:“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那些可爱的人们。”

“致敬最可爱的人!祖国不会忘记!”

  

电影受欢迎的背后,是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悲壮历史。

为保家卫国,先后有290万志愿军将士赴朝参战。用胸膛堵枪眼,以身躯作人梯,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他们说,我们的身后就是祖国。

在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们与敌人浴血奋战赢得了这场战役。

纪录片《伟大的抗美援朝》全五集完整版

一个真实的长津湖

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比电影描绘的更加惨烈。

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悍然越过“三八线”,为了保障国土安全,中共中央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彼时建立一年的新中国,面对咄咄逼人的外部势力,只能打响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

长津湖之战,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一次关键战斗。

经过第一次战役之后,志愿军稳定了朝鲜战场的局势,但联合国军仍企图发起总攻,希望用“钳形攻势”攻占全朝鲜。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当时敌方总司令麦克阿瑟曾笑称,“如果搞得好,可以在圣诞节以前让大家回国”,所以这次战役又被称之为“圣诞节攻势”。

为了作出应对,志愿军采取“诱敌深入、各个歼灭”的方针,对敌军实施包围打击,长津湖之战就是东线战场的一部分。

战况之惨烈在电影中已经有所描绘,历史记述的数字则更加冰冷。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中共党史出版社《开国第一战》给出的统计显示,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总计减员48156人,其中伤亡19202人,冻伤28954人(死亡3000多人),冻死1000多人。

美国战后公布的资料则显示,美军陆战一师阵亡604人,伤重死亡114人,失踪192人,伤3508人,战斗伤亡总数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另外美军第7师伤亡约2200人。

志愿军用整个军团的兵力围住了美军的陆战一师,敌人还是靠着舰队和空军的掩护,成建制地完成了撤退,带走伤员和武器的同时,转移了大批难民。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从简单的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到,为了达成逼退敌军的战略目标,志愿军付出了数倍于敌人的代价,而这其中的60%的减员,都是因为长津湖的极端天气。

由于装备上的落后,志愿军战士只能用血肉之躯去面对枪林弹雨,在天寒地冻中怀着信念战斗。

可以说,我军是用血肉之躯的牺牲,达成了让联合国军完全撤出朝鲜境内的战略目的。画面悲壮,但亦值得深思。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长津湖为什么那么冷?

1950年的冬天,长津湖尤其冷。

长津湖位于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是长津江上游为发电站蓄水的人工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朝鲜由日本控制,这里就是日本人的战争后勤基地。

盖马高原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达海拔2522米),是整个朝鲜半岛地势最高的区域,因此也有“朝鲜屋脊”的称号。

尽管与中国北方纬度相当,由于海拔较高和独特的海陆位置影响,让盖马高原的气温远远低于同纬度的北京。

类似于青藏高原,盖马高原蓄热能力较弱,加上冬季需要直面南下的寒潮,时常受到日本海水汽影响,极易形成降雪,称得上是一片“苦寒之地”。

进行长津湖战役的第9兵团3个军原本在东南沿海进行修整,为解放台湾进行准备,他们虽然都身经百战,却大多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缺乏冰雪天气的作战经验。

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指挥发现围歼美军的战机,将第9兵团从华东紧急抽调至边境进行入朝作战。由于准备仓促,除了最后一批奔赴战场的26军,参加长津湖之战的大多数志愿军战士都是身着薄棉衣在冰雪中作战。

何况,那一年冬天的长津湖尤其之冷,让先辈们的战斗变得愈发悲壮。

根据《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1950年10月下旬,长津湖地区开始降雪,气温急剧下降。到11月下旬,气温已下降到-27℃左右,到处是白雪覆地。

50年一遇之寒冬

进入朝鲜第一周,志愿军战士遇到的是50年一遇的寒潮。这股寒潮与“拉尼娜现象”和极地涡旋有关。

极地涡旋(又称“极涡”),指的是两极附近中高层大气内终年存在的冷性大低涡,它的强度和位置变化对中高纬天气有较大影响。

北极极涡中心常偏离北极或分裂为2、3个中心,当它向南扩展时会导致寒潮爆发,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危害。

“拉尼娜现象”,又被称作“反厄尔尼诺现象”, 它指的是赤道的中东太平洋受海水泛滥和寒流增强影响,海表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每3—5年发生一次,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但1950年的冬天,它恰恰就发生了。

自1949年冬季开始,秘鲁寒流不断增强,持续到了1951年,其拉尼娜现象强度与2008年中国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时相当。加上极涡影响,朝鲜东北部陷入极度严寒。

战役发生时,长津湖地区的最低气温在零下35℃左右。与美军不同,志愿军长期埋伏在山脊上,风力更大,气温低至零下40℃。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习惯南方天气的战士本就不适应严寒条件的作战环境,50年一遇的寒潮又让气候条件变得更加糟糕。除此之外,志愿军战士还要面对后勤远优于自己的敌军,局面当然是无比糟糕。

血肉之躯换来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补给线在敌军面前显得“十分原始”。

长津湖位于山区,大量物资走水运已经没有可能,志愿军只能走“公铁两运”的渠道。铁路运输运送量大,受天气影响小,但灵活性差,铺设成本较高。公路运输则运量小,较为适合短途。

相比之下,美军拥有强大的工业背景。利用着制空权上的优势,美军持续进行空运输送的同时,在白天不断轰炸志愿军的补给线。

志愿军缴获的美军棉皮帽(军博展出)

志愿军缴获的美军鸭绒睡袋(军博展出)

南方部队没有充足的御寒装备,后勤也很难跟上,有时甚至连盐都吃不上。因此,也就出现了电影中的那一幕——美军感恩节派对喜气洋洋,志愿军在严寒中靠意志硬扛。

志愿军缴获的美军皮靴(军博展出)

缺乏必要的营养和盐分补给,志愿军在生理上面临严峻的考验,但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他们只能选择坚持。

面对武器装备远优于自己的敌人,“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战士没有退却,他们在零下40 ℃的朝鲜,以无畏的牺牲精神为身后的祖国而战。

暗红色的伤疤、溃烂的皮肤、合不上的眼,就此长眠于异乡。

那一年,他们正年轻,有亲人,也有家。

但为了弥补条件上的差距,为了对抗险恶的自然条件,他们没有其他路可以选择,只能毅然赴死。

这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冰雕连”的伟大,他们对抗钢铁洪流,他们无惧极端天气。

志愿军战后的报告写道:“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察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在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单薄的衣服里,战友们找到一张薄薄的纸条,上书: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

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没有哪一个春天会迟到,但是有人却永远留在了寒冬。热血难诉衷肠,有种决绝敌人永远读不懂。

电影中英雄的原型在这里

在电影《长津湖》中,伍千里带领的穿插7连一举捣毁美军“北极熊团”团部。

而在真实的抗美援朝战场上确实有这样一支英雄连队。

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打响,志愿军第27军80师239团4连作为尖刀连冒着严寒天气一路前插。

1950年11月27日,随着夜幕降临,远处透过来的微弱光亮吸引了4连连长李昌言的注意。

时任连长李昌言

他带领着战士悄悄摸了过去在打死了一小股敌人后,

寒冷和饥饿袭来,战士们钻进帐篷开始搜索所有可以御寒的物品。

指导员庄元东扯下一块彩色的方形“毯子”披在身上。

突然,帐篷外传来枪声,庄元东立刻扔掉那块毯子带领战士们加入战斗。

4连的战士利用地形向前跃进,包抄敌人。

美军被这贴身战术打得措手不及,除一部仓皇而逃外大部当场被歼。

那时,4连的战士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对手是号称“北极熊团”的美军第7师31团,他们竟然一举捣毁了“北极熊团”团指挥所。

而那块曾被指导员披在身上的“毯子”,就是“北极熊团”的团旗。

此战前营部的一位炊事班班长,委托通信班班长找块蒸笼布蒸馒头,用无意中发现了这面旗帜。后来,战士们才知道这块布原来就是“北极熊团”的团旗。

从此,美军撤销了第31团的番号。而这面缴获的美军“北极熊团”团旗如今陈列在军事博物馆。

如今,71年过去了李昌言已93岁高龄。

近日,记者辗转找到这位老人回忆起当年浴血奋战的经历老连长依然十分硬气。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而“雷公”原型孔庆三,他在长津湖战场上用身体当炮架,在炮火中壮烈牺牲。

孔庆三,1926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郊区王舍人庄一贫苦农民家庭。1948年,孔庆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27军92步兵炮连一炮手、班长。随后,他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49年,孔庆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1月,孔庆三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任27军80师炮兵团92炮连5班长。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执行朝鲜战场东线的阻击任务。

11月27日,志愿军第9兵团要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新兴里发起围歼侵朝美军的战斗。孔庆三班配属给主攻部队尖刀步兵第8连,执行掩护突击部队前进的任务。战斗打得十分激烈。美军一个火力点喷着火舌,8连突击队受阻,与美军形成对峙状态。

由于有小岗遮挡,炮无法直射。孔庆三果断地将炮弹杀伤半径为25米的步炮推到距射击目标只有20米的小岗,并立即在冰上构筑炮工事。可岭上全是冰土,又光又硬,无法构筑阵地。这时,从沟里逃跑的美军正向新兴里奔逃,如果让美军在新兴里会合,后果十分严重。情况万分紧急。孔庆三奋不顾身,毅然用肩膀顶住炮的右支架,坚决命令开炮。随着炮弹爆炸的火光,美军火力点被摧毁了,40余名美军被歼灭,突击队前进的道路打通了,可孔庆三受步炮后坐力撞击,腹部又中一弹片,壮烈牺牲。

为了表彰孔庆三的英雄事迹,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把他的名字镌刻在朝鲜长津湖畔“志愿军烈士纪念塔”上。

抗美援朝纪念碑。图/ 公众号@丹东发布

在长津湖战役中,也有一位青岛英雄,他就是里岔镇前观音堂村周茂财老人。他曾参加长津湖战役,并获二等功。10月10日一大早,记者和胶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及里岔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来到胶州市里岔镇前观音堂村,听参加过长津湖战役、并在战役中荣获二等功的91岁老兵周茂财,讲述他亲身经历的长津湖战役。

  周茂财告诉记者,他17岁的时候入伍,参加了解放战争,十八九岁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1950年10月,他从上海坐火车,途经山东滕县,在滕县拿到了统一发放的棉衣,跟随部队一起渡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那一年,周茂财20岁。他是志愿军第九兵团26军77师229团一营一连三排九班的班长。

  周茂财随所在部队夜晚从吉林入朝鲜。周茂财说,那个时候,美国兵离中国已经只有40里了。

周茂财在长津湖战役中获得二等功的记功证

  “朝鲜的天很冷,零下40摄氏度,寒风呼呼的。打仗的时候,没有可以御寒的房子,都在雪地里,大雪有60厘米深。我们明白,敌人有飞机,我们没有,绝对不能暴露。在雪地里,志愿军身穿黄色衣服很容易被敌机发现,部队就发给每个人三尺白布,我们把布披在身上,和雪一样,飞机就看不到。”他们就靠着身上的三尺白布作掩护,徒手挖雪、钻雪坑。

  在长津湖战役期间,是天气最冷的时候,而且部队都是夜晚行军。周茂财和战友虽然身着棉袄,但普通的棉袄根本抵不住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而美军士兵身穿鹅毛衣服,用着鹅毛被子,连毯子都是鹅毛的。部队在上海时,给他们发了一双胶鞋,穿胶鞋行军走路还不要紧,但一停下来,就完全无法抵挡严寒,很多战士的脚都冻住了,一脱鞋,脚趾头就掉在鞋里。

  周茂财说,打长津湖战役,有的师最后就没剩下多少人,除了战斗牺牲的,还有很多人冻伤冻死在战场上。那时候很多战士冻伤得厉害,有的被迫截肢、有的只好割脚,有的战士胳膊整个被冻坏了。“那时候缺少药物,没有药,没有工厂,药物从哪里来?”周茂财说,他最难忘的是,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他和战士们在雪地里趴了十天十夜,很多人冻死冻伤了,他在那时也患上了腿疾,再也不能自如地行动。“相对于牺牲的战友们,我受的这点苦痛根本不算什么!”周茂财说。

  长津湖是朝鲜东北部的军事要塞,山峰纵横,丛林密布。在这场战役中,敌人派出了精锐部队,而且装备精良,拥有大量坦克、大炮等先进装备,掌握着制空权。而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装备数量也很有限。“那时的中国很穷,工厂很少,只有人和枪,子弹也不够用,需要打敌人,从敌人那抢来。”

  “当时,我们在山上挖了战壕,除了战斗就直接睡在战壕里。敌人来了,离得比较远的时候,我们先不理他们,等到和我们距离很近时,战友们再一起开枪。当时,他们有飞机坦克、各种先进的机枪,而我们只有手榴弹和机枪,但我们不怕牺牲,等敌人近了,直接用手榴弹、机枪,一气猛攻,把敌人打退。然后我们就从打死的敌人身上,找到枪支弹药拿到我们阵地上,用敌人的枪去打敌人。就这样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周茂财说。

  周茂财在抗美援朝期间,身上有被打的枪眼,腿上、鼻梁上都有伤。周茂财说,志愿军不怕牺牲,不怕吃苦,死也要拼上去。“说句心里话,你怕也不行啊,”周茂财说,“我入党以后,明知道去这个地方得死,我也要去。党员就要做到这样!”

  长津湖战役太残酷了,“那个苦没法说了,我不敢提,一提老掉泪,”回忆着,周茂财突然哽咽起来。

  在长津湖战役中的一天凌晨,周茂财和战友单纪坤出去执行任务休息时,因过度劳累睡着了,“哗啦,哗啦……”两人被远处传来的一阵断断续续的声音惊醒。周茂财说,当时前方一片草垛中,有两名敌人正慢慢走过来,他赶紧叫醒单纪坤,两人一人拿着一个手榴弹,悄悄绕到他们身后,看到周茂财和单纪坤后,两个敌人害怕了,当场缴械投降。周茂财说,两名美军士兵脸青白,黄头发,十八九岁,两名美军士兵不认识手榴弹,没有战斗力。周茂财告诉记者,当时和单纪坤商量好了,敌人要是不投降,就一起同归于尽,或许这才是让敌人怕的原因。记者了解到,长津湖战役中,周茂财和单纪坤因为俘虏了两个美军士兵,立了二等功。

  在长津湖东山上,有一次美军往上攻,周茂财所在的连往下打,美军顶不住志愿军手榴弹,纷纷溃逃。周茂财说,当时志愿军使用的手榴弹还是很厉害的,三四十米的距离,拽上手榴弹,啪一下就炸了,美军士兵不使用手榴弹,都使用的卡宾枪。敌人虽然装备先进,但打近身战,志愿军不怕死的拼命精神,让敌人很害怕。

  电影《长津湖》志愿军啃冰冻土豆的镜头打动了很多观众。周茂财告诉记者,他还没有看电影《长津湖》,那时部队多,部队吃土豆、大米、炒面的都有,长津湖战役期间他所在的部队吃的是炒面。小麦和豆子混合,上锅炒了后,研磨成面,叫做炒面。没有大米,没有馒头,之所以吃炒面,是因为没有多少量就够吃了。吃馒头需要两个,吃炒面一点就够吃了。

  那时志愿军运输困难,缺少食物,朝鲜的公路大多被美军炸毁,汽车没有办法走,没有能运输食物的汽车,只能每人背着一袋炒面,食物也就只有炒面。

  长津湖战役后,周茂财所在部队回到长春休整,又从别的兵团调集部队前往前线。周茂财说,包括他所在的部队在内的第一批入朝作战的战士最苦了。“在极寒天气下,志愿军更有决心,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不怕牺牲,不怕吃苦。”周茂财说。

  周茂财说,他们和美军打仗必须得很快就结束,很多时候一天一夜就要解决战斗,因为气候不容人。枪和铁粘成块了,枪不敢拿了,粘上了。零下40多摄氏度,铁粘人,重机枪铁和铁粘成块了。“志愿军的手榴弹管用,手榴弹不粘,它的把是木头做的,一拽,啪一下响了,枪倒不如手榴弹好使了,”周茂财说。

  周茂财说,长津湖战役伤亡情况很严重,一个连剩下三四十个人,一个营组织不起两个连。周茂财所在连队里参加长津湖战役的战友没有在世的了。

  在周茂财家里,有两个长津湖战役残酷的“证据”,一个是记功证,周茂财在长津湖战役中荣获二等功,另一个是一块布,子弹打在布上留下一个窟窿。周茂财现在用来包裹记功证和奖章。70年了,很多东西都丢失了,这两个“证据”周茂财一直好好留存着。问及这块带着不小炮弹孔的布的来历,周茂财告诉记者,“这个洞是让炮弹打的,这块布是从身上的衣裳扯下来的,这是证据”。周茂财卷起裤腿让记者看腿上的伤,清晰可见当年炮弹打中腿部留下的疤痕。

我们不会忘记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学习过无数关于抗美援朝的歌曲、电影和课文。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激昂旋律总是勾起爱国情怀。

今天,10月20日,是黄继光牺牲69周年。

他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10月20日上甘岭战役中,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口,壮烈牺牲,年仅21岁。卫生员整理黄继光遗体发现他血流干了,用温水沾湿才能把枪口的布揭下来。

《上甘岭》海报

电影《上甘岭》中黄继光的形象让人印象深刻,一首《我的祖国》也被传唱至今。

《英雄儿女》塑造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直至今天,“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气壮山河的呼叫,依然震撼着几代中国观众的心。

就在去年,一部《金刚川》上映,又一次让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感受到前辈浴血奋战的艰苦历程,感叹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电影《金刚川》画面

电影《长津湖》剧照海报

正如网友留言:

“历史往往比电影情节更残酷”

“没有你们用生命坚守,就没有我们的现在”

71年前

中国人民志愿军冲锋在前

用血肉之躯在中国边境

立起一道钢铁长城

用铮铮铁骨照亮了祖国万里山河

71年后

山河无恙,人民安康

那群最可爱的人

祖国不会忘记!

致敬英烈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 素材来源:央视新闻  人民日报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新闻网 广东共青团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朱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