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黑陶如何“出彩”?技艺传承人听到了财富之音

2021-11-23 15:15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69440)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王贝贝

收获5个订单,收入达80万,其中还有一件作品被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收藏……从第四届进博会回青后的刘锦波,一直处于兴奋之中。作为山东胶州孔子六艺文化园黑陶艺术馆馆长,也是青岛市级非遗项目蛋壳黑陶制作技艺传承人、复原人,刘锦波觉得,胶州黑陶“出彩”的时候到了!

九曲黄河滋养了沿岸的文明,裹挟黄土的水流冲击出平原沃土,也沉积出细腻的胶泥,这些泥沙中诞生了绵延五千年的火与土的结晶——黑陶。

胶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黑陶生产,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并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中的薄胎黑陶,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有的器壁厚度仅0.3毫米,外表光亮如新,刻有各种镂孔和划纹装饰,反映了三里河文化时期高度发展的制陶业水平,考古界给薄胎黑陶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蛋壳黑陶。

近年来,在政策、市场驱动之下,黑陶产业发展驶上快车道。山东省内章丘、齐河、馆陶等地黑陶产业纷纷做大做强,而这也给胶州黑陶的“出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攻关六年“复活”蛋壳黑陶制作技艺

刘锦波介绍,黑陶底蕴深厚,已有四千年多年的历史,具备“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特点。这种工艺精致、魅力夺人的远古技艺,使中国古代制陶工艺达到历史上的巅峰。但是长期以来,知道的人并不多。

据胶州市博物馆资料显示,胶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黑陶生产,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并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迄今为止,胶州出土黑陶的遗址主要有三里河遗址、赵家庄遗址、罗家村遗址、李子行遗址、大庄遗址、远家阿洛遗址等多处,其中以三里河遗址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最具代表性。

“我在博物馆看到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沉迷其中,去看了很多次,后来就想试试。”有着20年做黑陶功底的刘锦波,开始专攻蛋壳陶的制作技艺。

“当时我把所有的黑陶业务都停止了。从2000年开始到2006年做出第一件作品,这六年光泥料就用了接近20吨,成本也是不小的一个数目。”刘锦波说,当时因为研究蛋壳陶用尽了家里的积蓄,多年来靠着爱人打工来补贴家用。期间刘锦波几度想过要放弃,但是在家人、朋友的支持下,他最终坚持了下来。

刘锦波介绍,做蛋壳黑陶杯最难的是修坯,虽然蛋壳陶看起来和普通陶器一样,但是在坯体变硬之后,外层的坯体都需要一层一层地刮掉,最里的一层才是最后要留下来的成品。把1厘米厚的胚修成0.1毫米,还要雕刻有图案,这就要求工匠们在拉坯时就得有“内外兼修”的本事,即使这样,最后的成品率也只有不到10%。

在第四届进博会上,山东省共组织69家省内老字号及非遗企业参加进博会人文交流活动,其中就包括青岛胶州蛋壳黑陶。刘锦波说,他希望借力进博会,实现人文交流、商贸流通、品牌宣传三大功能,助推蛋壳黑陶的非遗技艺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让其继续传承下去。

“手艺需要传承,在传承中才能发扬光大。”刘锦波说,蛋壳黑陶的发展壮大,既需要手艺人传承技艺,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鼓励。近年来,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传统工艺表现出了巨大热情,喜欢上了蛋壳黑陶。目前,他已经与青岛大学等诸多高校进行蛋壳黑陶进行文化分享交流,同时,胶州孔子六艺文化园为他开设黑陶艺术馆,让更多的艺术爱好者来欣赏蛋壳黑陶“四美”、体验黑陶制作、传承陶瓷文化。

据了解,孔子六艺文化园是山东孔子少海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项目,位于胶州市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内,占地面积33.5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建设完成场馆包括孔子学堂、台湾艺术馆、黑陶艺术馆、来德书院等。

山东孔子少海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介绍,园区以传承孔子思想、弘扬齐鲁文化、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等为中心,是集文化、旅游、教育为一体的高端传统文化体验基地。自园区建设以来,举办祭孔大典、孔子文化主题花灯展、成人礼、教师培训等文旅活动30余场次,为传统文化在胶州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搭平台,助推胶州黑陶产业化

虽然失传四千年的蛋壳黑陶制作技艺,最终在刘锦波手上重现。不过,手艺有了,但市场却一直不温不火,这一产业如何做起来,如何走上产业化经营传承之路,是李峰、刘锦波等人当下关注的重要课题。

工艺只有面向市场才能有生命力。

放眼全国,在政策鼓励及市场机遇下,小黑陶成就大产业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比如章丘、馆陶、齐河等地,黑陶产业已初具规模。以齐河为例,齐河全县已培植起4家黑陶工作室和5家黑陶制作龙头企业,黑陶产业年产值3000余万元,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超过200万美元。

相比之下,胶州黑陶的产业之路走得有些慢了。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胶州虽然有很好的文化积淀,也有很好的产业基础,表现在:一是黑陶制造作为一项传统技术广受关注,并作为艺术品为人们所接受;二是在胶州的李哥庄镇大窑村、冷家庄村等,黑陶制作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在产业化上走得更远。

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产业引导,另外,从业者的市场化意识也不足。“手艺人并不熟悉市场,他们对市场需求了解不足,也不懂如何营销,造成这一产业带着光环鲜少人知。”业内人士表示。

据媒体报道,在胶州李哥庄镇,一套顶级的精美黑陶制品只能卖上一两百元,由于卖不上价,很多手艺人放弃了手艺。

对此,李峰表示愿为胶州蛋壳黑陶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探索做更多的努力和探索。“孔子六艺文化园就是为像刘锦波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搭建一个平台,让更多的人能直观的了解传统文化、欣赏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由此助推胶州黑陶产业做大做强。”李峰表示。

事实上,伴随着省内多地黑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黑陶价值正在被重新发掘。不断走进寻常百姓家的黑陶,让“泥土变黄金”并非是传说,手艺人的尊严和价值,也在不断升值的手艺和产品中得到体现。

胶州黑陶也在蓄势追赶。胶州相关部门提出,以三里河遗址为依托,打造地方文化品牌。通过开发和研制黑陶工艺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积极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同时,大力发展民间黑陶产业,开发民用器、怀旧工艺品等,使黑陶的受用面由单一的工艺观赏器,发展为实用器,拓宽其销售市场范围,从而带动黑陶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胶州的文化名片,推动胶州地方文化更进一步地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把市场做大,我们的黑陶文化才能传播开来。这也是我们作为手艺传承者需要花大力气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刘锦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