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螺油子路”到“崂山大院”……三百余幅照片记录青岛变迁 《一个人·他的城——吴正中摄影回顾展》启幕

2021-12-05 21:5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4162)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黄靖斐 实习生 周润

一个人可以多爱他所生活的城市,能用近四十年的时间为它拍摄十余万张照片?12月4日, 《一个人·他的城——吴正中摄影回顾展》在青岛市美术馆在青岛美术馆盛大启幕,中山路、劈柴院、波螺油子、崂山大院、广兴里、拆迁前的南仲家洼……本次展览精选了吴正中近四十年所拍摄的照片中三百余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记录了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现在青岛的变迁,以及舍身岁月之中岛城市民琐细生活的变化,镜头里的人就是曾经的你、我、他。

40年拍摄十万多张“青岛”照片

“这是胶州路的老院子,还有很多租房的在这儿晒鱼……”“我小时候就住在波螺油子旁边,现在看真亲切!” 摄影展开幕当天,吸引了不少岛城市民前来打卡,他们站在一张张照片下,打开尘封的记忆,寻找熟悉又有点模糊的街巷,也在寻找曾经的自己。

从《小本买卖》、《波螺油子路》、《崂山大院》、《老青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吴正中就一直钟情于老青岛人的市井文化,这一拍就是将近40年、十万多张照片。在接受采访时吴正中说,“这些照片并不是单纯为某个机构、单位和部门而拍摄的,是出自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情。”

从1980年起,吴正中开始用镜头记录青岛这个城市,四十年的时光里,他为青岛拍摄了十余万张照片。作为一位资深摄影家,吴正中以拍摄现代城市世俗社会生活见长。“我从小就生活在青岛老城区,小时候所有玩的玩具,看过的小人书、电影,上学,都是在这里。”大家曾经津津乐道的波螺油子路,对吴正中来说,不仅是一条具有城市特色的街道,而是他儿时滚铁环、打纸牌、打木头、跳房、抗拐的游戏场所,“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街一巷都无比熟悉,当我有机会开始摄影的时候,就先把镜头对准了这里。”那些饱经沧桑的老街、老院,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市井温情,也是激发他不断拍摄的动力。

《海滩情》系列之一,1986 年,第一海水浴场;选自第一单元·初识摄影。吴正中 摄

 这也是青岛美术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展品最多的一次影展。正如曾经为吴正中做《面具》摄影展的策展人、《南方周末》图片编辑李楠所说,这样的展览空间正和摄影家的作品相匹配,“展馆正是由一个小空间小空间组成的,而吴正中的城市摄影是非常细致绵密,不是大而化之的全景式的展示,就是这种有烟火气的感觉,恰恰需要我们深入其中,观看者也情不自禁地被摄影家独特的气质所引领,从一个有一个的细节去体会”。

1993 年,第二海水浴场;选自第三单元·青岛故事。吴正中 摄

从崂山大院延展到整个老城区

策展人曾泽鲲介绍,此次展览经过一年的筹备,从吴正中1986年至2021年所拍摄的作品中挑选300多张作品展出,以时间为轴线,结合吴正中的创作经历,分为初识摄影、家在青岛、青岛故事、青岛老城、青岛变迁、“新”青岛六个单元。

《老青岛》系列之一,1998 年,李村支路;选自第二单元·家在青岛。吴正中 摄

随着近些年老市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复改造,老院落又将焕发出新的活力,而这背后,同样延续着老青岛人根深蒂固的院落情结。而一张张照片犹如一幅幅历史长卷,承载着浓厚的城市历史风情与摄影魅力。在吴正中的镜头下,青岛正在加速向国际大都市的目标挺进,这座城的新与旧每天都在上演,都在变化,既令人期待,又令人感慨。“我是其中的参与者,又是之外的旁观者。这可能就是摄影师的位置吧——在这里,我满含深情地拍摄着一座城的新与旧,也满含深情地品味着一座城的甜酸苦辣与前世今生”。吴正中说。

《崂山大院》系列之一,1998 年,台东一路崂山大院;选自第四单元·青岛老城。吴正中 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青岛符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摄影师吴正中用镜头定格了有关这条老街的回忆。

1996年-2002年,吴正中拍摄了两个重要的专题《波螺油子路》和《崂山大院》。图片故事的发表绝不是他关照现实的终点,影像的冲击力也有悖于他散淡的性格。他开始不计成本地拍摄他生活区域内的建筑、街道和院落,把“波螺油子路”和“崂山大院”的个案经验延展到整个青岛老城区,他一条街道一条街道的拍:吴淞路、上海路、夏津路、武城路、陵县路……一个院落一个院落拍:广兴里、积厚里、永泰里、平康五里……街道和院落又组成了青岛老城的社区:街里、西镇、小鲍岛、台东……

摄影评论家刘树勇认为,“这些照片对一个城市太重要了,没有影像记录,历史只能被想象,有了照片,历史可以被观看”。吴正中对青岛的老楼老街、商业行为、时尚变迁、百姓生活等进行质朴的影像记录,这些记录自成体系地构成了青岛市城市面貌和城市变化的影像志,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这个城市的深厚感情。

栈桥,选自第五单元·青岛变迁。吴正中 摄

《混搭之城》系列之一,选自第六单元·“新”青岛。吴正中 摄

吴正中在开幕式上说,这次他将这些照片拿出来,在公共空间中展览传播,这便意味着“从此照片的论说权就不再属于我个人的了,这等于把话语权交给了大家,任由大家去评说”。

给“波螺油子女孩” “姜馨田”拍成长记录

吴正中的影像中没有空洞的宏大叙事,而是小人物的庸常生活,他对于人情世故的细腻感触与着意刻划,充满一股子沉淀了经年岁月与人生况味的烟火之气。

最开始接触摄影时,吴正中不满足宣传类拍摄,更愿意将镜头对准胶鞋流水线最艰苦的“炭黑工”,拍摄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故事。从最早沙龙获奖的《工地序曲》到长期实践的纪实类影像《小本买卖》,他要拍摄和他同样白手起家的小本买卖人。胶州路与观象二路交叉口卖红薯的姐妹、安徽路上推着馄饨车的父亲与孩子、福建路上做棉被的夫妻……在吴正中看来,他们处境艰难却不言放弃,磨难历尽然自得其乐。

《郭素爱与22个弱智儿》、《滑板小子》、《母爱托起的美丽》、《青岛地图》、《老院落新房客》、《中国式婚纱照》……这些照片记录身边普通人的故事,打动了万千读者,策展人曾泽鲲表示,和其他城市摄影师拍摄的作品不同,吴正中对“小人物”的镜头语言是“平视”的,“他没有那种高处用所谓‘悲悯’的眼光来打量他们,而是毫不掩饰对他们的尊重与真诚。”

上图:1996年,经过波螺油子路的苏娜。吴正中摄。下图:2013年,苏娜在她曾经走过波螺油子路的旧址上,怀报照片再次拍照留念。吴正中摄

 对于拍摄对象来说,这也成为一种特殊的“成长记录”。1996年,摄影家吴正中在波螺油子抓拍到了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2001年,青岛快速路一期工程动工,胶东路的波螺油子一部分被拆除,一部分被迁移;老城区各处散落的波螺油子引发摄影家和老青岛人的幽思,这位“波螺油子女孩”成为老城极具代表意义的影像符号,多年来不断有摄影爱好者和热心网友追寻她的下落。2013年,“波螺油子女孩”终于现身了,1996年被镜头抓拍到时她刚从幼儿园毕业,如今她已经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了。照片中的小姑娘找到吴正中,感慨万千,她抱着老照片站在曾经的位置留下了一张特殊的合影。“我和她一直保持着联系,还会再给她拍摄第三张、第四张成长照片。”吴正中说。

姜馨田的妈妈特意来到展览现场

2003年,吴正中为青岛中心聋校聋哑姑娘姜馨田拍摄的《母亲托起的美丽》,姜馨田因在北京参加拍摄残疾春晚录制任务,特通过视频屏幕祝贺吴正中摄影展顺利成功,姜馨田的妈妈也特意来到了展览现场,“这是当时姜馨田参加世界环球小姐进行排练的场景,这是姜馨田的工作记录,也是她的成长记录。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

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个人立场尽情表达

择一事, 终一生。“小本买卖人”到“老青岛”再到“青岛变迁”,吴正中用纪实摄影的语言完成了他对青岛老城的对话。他记录了一个城市最有魅力的部分、记录了一个城市生命中最华丽的乐章,他有了整个老青岛。

吴正中现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每天拎着相机走街串巷,就像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刚拿起相机一样。六十七岁费心之作《老屋余温》完成他需要的是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个人立场尽情表达。2021年吴正中完成了他最新专题《老屋余温》。他将镜头对准了城市的内部空间——即将被改造的老屋。吴正中走进这些老屋内,宛如走进一个个剧场,目睹在这里发生过的喜怒哀乐,静静地听它们讲述这座城市发展变迁的故事,让影像传递老屋的余温。吴正中说,他根本不在乎什么“新的”之类的包装,他只是将摄影当做他的“出气筒”,通过摄影记录人生轨迹,挺好。

吴正中:1954年生于青岛,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拍摄了大量有关青岛的照片。作品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金镜头奖;并曾获中国、日本联合举办的“劳动与生活”摄影展金奖、首届“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记录类唯一一个典藏奖、第四届“徐肖冰杯”中国纪实摄影展奖等多个奖项。

曾分别参加中国现代摄影沙龙’88展(北京),1989年中日联办的“劳动与生活”摄影作品展(日本东京、中国北京),山东一品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三次)、首届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广东)、1949—2009中国纪实摄影大展(北京)等展览。“老青岛”系列作品(100幅)被杭州芸廷艺术空间收藏,其中部分作品被广东美术馆及国内外个人永久收藏。

出版著作:《时代影像》(2003年,岭南美术出版社),《青岛表情》(2003年,青岛出版社),《家在青岛》(2009年,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大沥人家》(2018年,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波螺油子》(2019年,青岛出版社),《崂山大院》(2021年,青岛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