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政前方丨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占GDP超三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建设扎实起步

2021-12-15 08:3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678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书华

被蔚蓝色的大海三面相拥,青岛的优势得天独厚。最容易看到的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旅游资源,最不容易看到的是海洋带给这座城的综合价值。

海洋经济正逐步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明确了海洋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岛的十四五规划里同样目标明确,要发挥海洋的优势和特色,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开局之年,起步异常重要,谋好篇,布好局,才能在逐梦深蓝的过程中一路领先。

2021年,青岛紧紧围绕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推动全市海洋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由2020年的28.9%提升至30.4%。

青岛经略海洋的基础雄厚,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加码下,海洋优势定会愈加凸显。

深蓝1号养殖网箱

1

数字惊艳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一盘大棋,要眼光长远,不要局限于短期成果,应以“胸中有丘壑,立马振山河”的心态下好起手棋。

今年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聚焦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把海洋产业发展作为主攻山头,把集聚区推进、“双招双引”和项目落地作为“穴位”和靶点,加快提升海洋经济规模和投资增速,争取全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左右。

为圆满完成这些目标任务,青岛市将打好3.0版经略海洋攻势,持续创新路数打法,长远规划、超前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有力推动青岛市“十四五”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前三季度的数据出炉,全市完成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市GDP增速10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由2020年的28.9%提升至30.4%。

虽然全年数据尚未出炉,但前三季度数据已称得上“惊艳”,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数已经比预定目标实现了“翻番”。

另外,青岛的海洋生产总值3129.6亿元也是可圈可点,它占GDP比重达由2020年的28.9%提升至30.4%,而且这一数据有望逐步提升。

在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七座城市中,上海市的海洋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746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9707亿元,占上海全市GDP的25.1%。这得益于上海经济体量的庞大。

作为后起之秀的深圳,海洋生产总值近10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2%,至2020年接近26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为9.4%。今年上半年,深圳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速达30.9%,创近年增速新高。

和上海、深圳相比,青岛的海洋经济数据并不逊色,而且在海洋生产总值方面超过深圳、在占GDP比重方面超过了上海,这也在数据方面得到了支持。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智库发布的《中国城市海洋发展指数报告(2019)》显示,在28座沿海城市中,上海、青岛、广州位居前三。分别领衔我国东部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和南部海洋经济圈城市。其中,青岛则依托其强大的涉海科研院校实力,肩负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的功能定位,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长足的发展优势。

报告依据公开统计数据及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情况,综合城市经济规模、区域代表性、数据可获得性等多重因素,选取上海、深圳、广州、天津、青岛、大连、宁波等28座沿海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指标体系主要为海洋经济活力、海洋对外开放度、海洋资源储备度、海洋科技创新力、海洋文化吸引力五大维度和20项二级指标。

而在海洋经济活力方面,青岛和上海位列该维度前两名。其中,青岛由于人口压力较小,而涉海单位数量大(超过1.7万户),每万人拥有的涉海市场主体数量达17个。

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揭牌

2

创新领先

强劲的发展势头之下,青岛要在海洋方面有更大建树,保持领先优势,离不开科技创新。

2021年10月28日,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揭牌,标志着我国水产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水平、海洋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迈上了新台阶。

它以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高质量利用为中心,根据我国不同海域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保护需求,构建现代化的渔业生物资源保存平台,保存样本实现海洋 经济种、生态种、特有种、稀有种和濒危种等重要生物资源全覆盖,支撑水产种业振兴行动,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这是我国迄今投资规模最大、保存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目前已完成海洋渔业生物资源、样品入库超10万份,未来10年内种质资源保藏量将达到34万份。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力在不断提升、敢为人先。青岛,正在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今年,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抢抓中央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编制“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创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示范区,推动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标本样本馆这国家级“三大深海平台”落户,加快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在协同创新能力方面实现新突破。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共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打造“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已有3个项目纳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组建由7名院士和8名首席科学家领衔的18个研究中心。完善“企业+研究院”前、中、后端对接协作机制,加速海洋科研成果落地转化。7家省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评估考核优秀,列全省第一,首次组织认定22家市级协同创新中心。

同时,在项目落地年的大背景下,青岛的海洋产业汇聚新功能。前三季度新签约涉海项目124个,总投资976.4亿元,其中过50亿元项目6个。总投资3600亿元的110个涉海重点项目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开工率达到98%。

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国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进入新阶段,“深蓝一号”首次实施三文鱼规模化收鱼,引进山东海洋集团投资50亿元探索打造绿色养殖新模式。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年底前将下水调试。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揭牌运行。

放流牙鲆苗159万尾

3

谋海为民

大海就是“蓝色粮仓”,不断创新的深海养殖模式给了市民更多的吃鱼自由。

青岛利用“深蓝一号”在黄海冷水团养殖的三文鱼,预计每年可收获30万条成品三文鱼,产量超过1500吨。原本,海水养殖三文鱼集中在挪威、智利等冷水海域,在温暖海域养殖成功,青岛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上纬度最低的远海三文鱼养殖场。

“深蓝一号”深海网箱养殖的三文鱼一改我国三文鱼依赖进口、动辄四五天的时间跨度,国产深远海三文鱼最大限度保证了“鲜”度。而且省去了一些运输成本等,价格上也比国外的三文鱼要便宜15%。

这也是青岛谋海为民、全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青岛的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综合合格率达到99.9%,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当然,青岛更重视海洋生态环境的涵养。今年7月,主题为“实施渔业放流,维护生态平衡”的增殖放流活动在城阳区红岛街道西大洋社区金龙码头举行,共放流牙鲆苗159万尾。近年来,随着增殖放流力度的不断加大,胶州湾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同时也改善了水域生态群落结构,渔业生物的资源量和多样性趋于稳定。

放流之后,对应的是海洋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今年,青岛推进蓝湾整治行动,加紧实施小岛湾北岸海岸带综合整治项目。加强涉海环境综合治理,高标准完成纳入市办实事的29个渔港环境整治任务,发布《青岛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加快推动禁养区、限养区清理整治。渔业增殖放流投入1400多万元,完成放流苗种8.6亿单位。

面对海洋灾害,青岛的处置能力也在进一步强化。面对海上突发溢油事件与史上最大规模浒苔绿潮灾害交汇叠加,连续奋战三个月,构建海上三道防线,创新海上转运投放等处置方式,组织出动渔船4.7万余艘次,打捞清理浒苔145万余吨,最大限度降低了负面影响。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域范围互花米草刈割任务。

成绩成为过去,展望新年壮志满怀。新的一年,青岛将加快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五个中心”建设,为全市海洋发展再上新台阶,争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排头兵”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