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老西藏丨自编教材!高中老师给北师大本科生上课!援藏教师刁先生讲述难忘往事

2022-02-28 20:0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06271)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蒋凯  实习生  任日月

“我是第四批山东援藏教师队中的一员,1982年进藏的。我看到你们的‘寻找老西藏’栏目,我也想分享一下我在西藏的生活。”家住辽阳西路299号浮新小区的刁先生看到近期本报刊登的“寻找老西藏”的稿件后,给记者打电话说道。2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刁先生家,听他讲述了自己在西藏的精彩故事。

坐“专车”去西安

刁先生向记者介绍, 1982年他主动报名参加山东省第四批援藏教师队。7月4日晚,第四批援藏教师队的45名成员聚集到山东省教育厅招待所,相互认识后,就开始了为期5天的赴藏培训。“当时一个宿舍住近二十人,床是一副铺板,一张凉席,没蚊帐。天热硬板床正合适,没蚊帐可是真难受。天热加蚊子咬,到了凌晨三点还是没有睡着。我临床的老师让我凉席铺地上睡,我一试,真好,水泥地凉森森的,蚊子又不善于超低空轰炸,很快睡着。”刁先生笑着说道。

援藏的青岛教师合影

7月9日下午两点半,刁先生登上了开往西安的列车。山东援藏教师队全员安排在一节临时加上的卧铺车厢里,开始大家还暗暗庆幸,专车,待遇不低。可上了车才发现这节卧铺车大概是五十年代出厂的老车厢,床铺窄而短,旧而脏。车挂在一列南下的慢车车尾上,车厢里没有电,也没有水,更没有吃的,列车窗子有一半敞不开。在三十八度高温下,教师队个个坐立不安,情绪都焦躁起来。晚上8点多到达徐州,车厢被放下。经过2个多小时的等待,车厢才被另一辆列车接上,艰难开上了陇海线。“好在这时车厢里有了电,风扇转了起来,灯也亮了。我们还可以到前面的车厢去接水喝,去餐车用餐,这才使我们慢慢安心下来。”刁先生回忆道。

人生第一次坐飞机,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

经过近5天的行程,火车终于到达了西安。稍作休息,7月13日17点45分,刁先生登上了飞往格尔木的飞机。那是一架伊尔—18飞机 ,可乘89人,地上铺着地毯。“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坐飞机,看到什么都觉得新鲜。飞机升空平稳后,服务员推车子开始发橘子水,那纸杯子极其精致。” 刁先生笑着继续说:“我还带有参观性质的去了厕所,按程序过了一遍,还算没有露怯。就是洗手盆那个龙头构造特殊,始终打不开,手也没洗成。洗手盆上有一卷纸,米黄色的,用手指按按,极其柔软细腻,不知做什么用,没敢动。”

刁先生在西藏的生活照

7月13日20点55分,飞机到达格尔木机场。虽快九点了,但还能看到残阳。晚上就住在机场招待所,男女八十多人分住在两间房内。晚饭两个小菜和一大锅面条,随便吃,不过面不熟,很难吃。“后来我才知道,在西藏面条都这个样,从没有一碗能煮熟,哪怕你煮成一锅浆糊,还是不熟。”刁先生无奈地说道。

7月14日,从格尔木七点起飞, 9点半到拉萨贡嘎机场。又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到了布达拉宫药王山脚下的拉萨第一招待所。在那里,教师队的老师被分配到日喀则的各个学校,然后就地别离,各自赶往自己的学校任职。

没有教材,那就自己编教材

刁先生因为在青岛时教高中,因此被分到了日喀则师范学校,那是当时日喀则地区的最高学府。因为援藏教师的到来,学校决定开设汉语教师(指教汉语的藏族中小学教师,不是汉族教师)进修班,提高汉语老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让刁先生主管这个班,刁先生看到了学生资料,全班36人全是藏族老教师,平均年龄40多岁,最大的已经53岁,最小的也是从日喀则师范学校毕业好多年了。“学生”的最高学历,北京师范大学本科。而自己只是个34岁的高中老师,且快开学了,学校什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没有给。刁先生找到教导主任巴桑次仁,表示自己没有教案,无法备课,根本没有信心教那些汉语教师。巴桑次仁打开一个橱子,对刁先生说“要什么你随便拿,我相信你的能力,希望你能帮这些汉语教师提高一下,让他们能更好的教我们的孩子。”橱子里满是中小学汉语课本,巴桑次仁是刁先生在西藏接触的第一个藏族干部,他的态度使要强的刁先生决心一定要教好这个班,要对得起巴桑次仁的信任。

刁先生西藏生活照

“为了教好这群学生,我便重新编写了一些教材,开始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我当时是一周要上六天课,一天四节,然后每节课都要听写,一节课听写50个,然后下一节课再从上节课听写的调30个出来,加上20个生字词,下节课听写,就这样一点点来,一步步的教。”刁先生提起这段时光时脸上洋溢着笑容,很是怀念当初的日子。很快这些“大龄学生”们爱上了“刁老师”的课,也成为“刁老师”的好朋友。

信任毫无保留,就盼我们干出成绩

有一天晚自习的时间,巴桑次仁从教室里把刁先生“请”出来。半小时后,刁先生被带进了远郊的政协大楼,见到时任文教局副局长的金钟。

原来日喀则地区人事局、劳动局招干招工考试,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巴桑次仁举荐刁先生参加命题、阅卷并担任组长,全盘负责。同一次考试,由于有藏族考生,也有汉族考生,试卷要分藏文卷和汉文卷。加上命题阅卷的老师和打字员油印工共30多人。其中有藏有汉,有俗有僧、有党有群、有男有女,30多人吃住、工作全在一间大礼堂里,睡卡垫,警察送饭。刁先生没干过管理工作怕干不好,就推脱说自己能力不行,干不了。可金局长语气坚定地说:“巴桑次仁是因为知道你的能力才推荐你的,我也相信你能做好,你认真去做就行。”刁先生只好答应下来。在接下来的10多天封闭命题、阅卷过程中,刁先生用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超强的业务能力,顺利的完成了这次招考任务。“虽然每天如履薄冰,但我还是吃了10多天好饭,顿顿四五个菜,青稞酒、酥油茶管饱不说,‘大前门’还敞开儿抽,临了劳动局大扎西局长还给我两条。”刁先生笑着说道。

回到学校后,相处中刁先生发现,无论学校缺教师,教育学、教材教法等小学科开不了课,还是担任教研组长带领老师们开展教研活动,巴桑次仁都是先找自己商量。“巴桑次仁和我并没有多少接触呀,我的课他也没听过,他并不了解我啊,为什么对我这么信任?”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在刁先生心头。后来刁先生通过观察发现,别看巴桑次仁不言不语,在教育教学上绝对是内行。他又和学生关系极其密切融洽,每个老师的水平能力,他都清楚。“知人善任,领导干部最要紧的素质,巴桑次仁具备。”刁先生说。

刁先生和藏族老师合影

在接下来的日在里,刁先生陆续接触了很多藏族干部,给刁先生的感觉是这些干部从来不怀疑你。只要你有本事,你干正事,总能得到最多的支持。藏族干部还希望你冒尖,希望你不断创新。援藏教师到西藏来干什么?谁能干什么?谁都干了些什么?孰优孰劣?藏族干部们心里很清楚。“在西藏,条件艰苦,工作不易,不用多说。可每一个从西藏回来的人都有说不出的留恋。我想除了西藏的山山水水让人无法舍弃外,主要的是藏族同胞尤其是藏族干部对你有最大限度的信任。”刁先生感慨地说。

晒衣服防风还得防牛

刁先生随后向记者介绍了他在西藏的一些见闻和经历,有很多都让人感觉难以置信。

据刁先生介绍,当初他们在准备进藏东西的时候,没有带蚊帐蚊香,因为听说日喀则没有蚊子。起初刁先生还不相信,到了那一看,真是一个也没有,说起这,刁先生他们还做了诸多猜测:“一说气候黑白温差大,不利生存;一说冰雹砸得蚊子无处藏身;一说地广人稀,蚊子都饿死了;还有说蚊子体格不行,过于纤细小巧,不适应高原气候。但也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反正日喀则绝对没有蚊子。”

1982年刁先生入藏时,西藏的物资还是很缺乏的,尤其是蔬菜、水果等副食品。当时刁先生看到市场上有卖“大头菜”的,只是个头巨大,两颗的重量就超过100斤。后来刁先生了解到,那个像大头菜的叫莲花白,形状相似,味道大不同。莲花白雪白,没有大头菜的绿色,卷得松松的。吃起来不脆,发绵,甜丝丝的也没有青菜的清香,开锅就烂,没有嚼头。但莲花白产量大、价格低,比吃压缩蔬菜味道好,营养价值也高,这成为援藏教师队的主打菜。“就是莲花白的叶子过于巨大,往往我们4个人一顿吃不了一片叶子。”刁先生笑着说。

当年刁先生的学校周围有很多藏民养的牦牛、大绵羊,常常正上着课,一群群牦牛、大绵羊围住教室,将门口的菜园洗劫一空,大家看着也没办法。有一天下午,外面刮起了大风,刁先生躲在自己的宿舍里,这时来了一群牦牛。这群牦牛明显已经饿了好久,嘴不停地咀嚼,但胃里已经反不上什么东西了。“外面的菜地被牛群、羊群反复多次地毯式轰炸,席卷了地皮上一切可供食用的东西,迟到的牦牛就把目标对准了我洗好的衣服。第一只大牛毫不商量地掀掉窗台上的土坯,一口吃掉土坯下压着的鞋垫儿。另一头牛同样不客气地从绳子上撕下一只套袖,粗嚼几口,一下子吞下去,随后‘呸’的一声,吐出夹衣服的竹夹。”刁先生苦笑着说道。后来风停了,刁先生出去寻找自己的衣服,结果只找到一付被嚼破的套袖。“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化纤套袖因牦牛嚼不烂、化不了而得以生存!”刁先生分析道。

若有“老西藏”的故事 请拨打80889287

西藏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没有让刁先生赶到艰难。反而用自己积极、认真、乐观的态度,不断的发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收获着藏族同胞的友情。与刁先生的谈话是轻松愉快的,记者被刁先生的经历震撼和感动,同时也让记者有了更大的决心,继续寻找“老西藏”,一起传播弘扬“老西藏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你是“老西藏”或是你知道“老西藏”的故事,请打电话0532-80889287联系我们,我们会把你们的故事写下来,告诉当下留给未来。

刁先生的汉语老师进修班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