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观察|“造车巨头”吉利李书福投资青岛 将创造怎样的传奇?

2022-03-12 09:14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83630)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风口观察|“造车巨头”吉利李书福投资青岛,将创造怎样的传奇?

风口财经记者 娄花

  近日, 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科捷机器人”)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包括吉利关联公司杭州沃云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股5.99%、4%,公司注册资本从约1.06亿元增加到约1.18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沃云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吉利迈捷投资有限公司,这两家公司的实控人,均为国内“造车巨头”吉利的创始人李书福。

  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一向以疯狂著称的李书福,曾经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多次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收购瑞典汽车巨头沃尔沃,成为戴姆勒最大股东,收购宝腾汽车,被成为“汽车狂人”;进入科技自由探索的时代,李书福不仅疯狂造车,还造“卫星”,对于天地空间的布局是李书福对于未来出行的提前布局,堪称“中国版的马斯克”。

  无论是这次在青岛投资科捷机器人还是布局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都是李书福携手青岛在下一盘大棋,打造天地一体化的出行生态,或将创造新的创奇。

瞄准新能源汽车换电站

  科捷机器人是谁?为什么会被吉利创始人李书福看中?

  很多人知道苹果手机由富士康制造,却不知道苹果手机的生产线是青岛科捷机器人制造,它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公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立足于打造全球智能制造行业整体解决和服务方案领军企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由超过20000多套科捷机器人创造的龙门机器人、桁架机器人、立体仓库等装备和产品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全球橡胶轮胎、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商智慧物流、3C、新能源等产业,成为同国际先进国家智能制造企业同台竞争的领军企业,是全球橡胶轮胎领域智能制造冠军企业。其中核心装备“龙门机器人分拣码垛系统”经国内权威专家鉴定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突破了多年的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进口替代。

  此次吉利入股科捷机器人,缘于去年12月份,科捷机器人与吉利科技集团举行战略合作签约,双方将围绕新能源产业在技术、业务等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聚焦碳中和碳达峰国家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

  本次投资数额约为千万级,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换电站领域展开合作。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11月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0%,按照每年2500万辆的新车销量计算,到2025年,市场上每年将新增至少500万辆新能源车。到2035年,我国汽车产业将基本实现电动化转型。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近年来在政策层面对换电模式给予了充分重视,从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国家“新基建”重点领域,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确认换电和充电并列战略地位,再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换电模式站上了“风口”,推广换电模式也已经成为了业内共识。据锐观咨询预计,2020-2025年充电桩市场规模将达到982亿元至1831亿元。而换电模式将实现快速渗透,预计到2025年换电车型销量总销量超330万;配套换电站规模超28000座,换电站设备市场达700多亿市场规模,市场前景可观。

  而科捷机器人依托二十多年在机器人技术上的积累,成功研发出了目前国内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换电机器人系统,不仅产品占地面积和建设投资只有目前市面产品的一半,在换电时间上也大幅缩短,从2分半到3分钟,缩短至1分半钟。这是被吉利相中的重要原因。

“换电派”李书福两会发声

  李书福是坚定的换电派。

  今年全国两会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跨界要造手机的李书福和跨界要造车的雷军不约而同提出了新能源汽车用电的问题,不同的是一个主张换电,一个主张充电。

  “新能源汽车”是今年两会期间的热词,不仅政府工作报告被提及,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前两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非常好,均增长了一倍多,预计今年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能大幅超出预期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焦点问题愈显迫切。“充电难、充电贵”大家深有体会,完善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业内也已达成共识。

李书福

  全国人大代表李书福带来的《关于加大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的建议》指出,2021年全国充电桩保有量为261.7万台,同比增长55.7%,然而全国换电站数量仅为1000余座,换电站远远慢于充电桩的布局速度。而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与传统的充电桩补电模式相比,具备高效补能和降成本两大优势。其中,在高效补能方面,乘用车换电仅需1-5分钟左右;在成本方面,电动车初始购车成本中,动力电池占比40%左右,“车电一体”的充电模式使整车成本被大幅抬高,车电分离模式下,电动车购置价最高可下降一半。那么,换电站发展受阻,难点在哪?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换电模式的标准化、通用化问题没有解决。李书福指出,换电电池标准化程度低制约着多个品牌车型共享同一个换电站,延缓了换电站发展进程。换电模式的适配问题需要车企和电池企业共同推进,若无标准的推进,各车企品牌仍将使用不同的换电接口,无法完成适配。李书福建议,加快明确换电站建设、土地审批等相关规定,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换电项目高压新装(增容)审批流程,放开一址多户,加快建设周期。

  此前,吉利与破产的力帆深入合作,在2021年1月成立新公司,生产换电车型。一年后,吉利与力帆组建的合资公司——重庆睿蓝汽车科技公司完成注册,打造换电出行品牌,目标是到2025年建设超过5000座极速换电站,覆盖100个以上的核心城市。

  而此次与科捷机器人合作换电站无疑为李书福的换电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而对于科捷机器人而言,无疑抓住了产业的风口,迎来新一轮腾飞。

  2017年底到2018年初的时间内,科捷机器人迅速完成了两轮融资,先后获得青岛高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青岛高创澳海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近亿元融资。

  2021年,上市公司森麒麟(002984)以2100万元,入股了科捷机器人5.2744%的股份。

  围绕此次与吉利合作契机,科捷机器人将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和规模扩张,力争成为细分行业独角兽,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智能制造名牌企业。

  而对于产值已经过千亿的青岛汽车产业生态而言,双方的合作,为青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补上重要的一环,增强青岛智造核心竞争力,加速四新经济的发展。

放眼浩渺的宇宙进击“太空”

  吉利在青岛的布局不仅在新能源产业领域,还放眼浩渺的宇宙  ,李书福不仅“疯狂”造车,还能造卫星。

  2020年4月,作为中国首家自主研发低轨道卫星的汽车企业,由此,吉利成为继特斯拉之后,全球第二家进军航天航空领域的汽车企业,李书福也被称为“中国版马斯克”。

  当年8月,李书福造访青岛,与青岛主政者见证了上合示范区管委会与吉利科技集团低轨卫星互联网项目合作协议的签署,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上合示范区布局建设卫星互联网相关业态,抢抓天地一体化赛道,直至去年4月,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在青岛市上合示范区开工奠基,项目将建设全球覆盖低轨卫星星座,抢抓天地一体化新赛道,打造卫星优势产业集群。

  在李书福看来,青岛区位优势明显,当前一系列国家战略叠加,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吉利卫星互联网项目,将为青岛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球发展已经进入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科技高度,创新速度,变革力度。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吉利控股主动迎接变革,以创新引领发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新优势,与全球伙伴联合,通过协同和分享占领技术制高点,推动出行领域变革,为用户持续创造价值。”深耕深空,李书福志在必得。

  吉利卫星项目不仅为自身天地一体化出行生态提供基础设施,还将围绕未来出行及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展开布局,构建天地一体化服务系统,夯实未来出行底层生态架构,为未来出行、智能制造、无人机运输、城市管理等多领域提供支撑。比如,吉利低轨卫星布局形成后,将提升导航高精度达厘米级,不仅有利于自身立体出行布局,还并与汽车制造、未来出行、大数据等行业深度融合。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低轨空间成为更重要的资源。国外‘星链计划’等项目实施的首要目的是构建低成本卫星互联网、抢占有限的低轨空间资源。我们要对此给予高度重视,尽早尽快布局中国版‘星链’卫星互联网,在这场空间资源竞争和6G时代竞赛中占据主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涛表示。

  而对于青岛来说,近年来也在着力推动全市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计划通过5-10年的努力,能够初步构建起一条包括制造、发射、应用于一体的卫星产业链体系。

  可见,不管是青岛的区位优势,还是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与吉利科技集团战略布局十分契合,围绕“双碳”目标,双方在新基建、新能源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必将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

  李书福曾经写了一首诗叫《力量》,力量在风中回荡,奇迹在蓝天下闪光......

  期待“狂人”李书福与青岛一起创造出新的奇迹!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