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穿越40年,看讲台上的“朱家洼”!老教师见证一个城中村的蝶变

2022-03-19 06:3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75580) 扫描到手机

>>开栏语<<

2022年2月,春天将至,青岛吹响了“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号角,明确了要加快推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打造时尚活力的历史街区;要加快推进旧城旧村改造,让老旧小区、城中村旧貌换新颜,让居民生活得更加舒适舒心。

旧城旧村改造,关系着千家万户,受到广泛关注。半岛全媒体今天起推出“城中村变形记”报道,将镜头对准已经改造完成、正在改造和即将迎来改造的城中村,讲述岛城“成长”的故事。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迎雪

春分将至,春天的阳光正逐渐温暖着这座美丽之城。

王中长惬意地望着窗外,远方石老人涛声不歇。在有40年教龄的王中长心里,不需沧海桑田,眼下就是好时光。坐在社区回迁的海景房中回首往事,一杯清茶,让记忆重新走进教学楼,站上讲台。每天,他在家中守望着在建的青岛崂山金融区实验小学不断生长,他已见证曾经的城中村朱家洼三座学校的更迭和延续。

春风里,一场城市更新和建设的三年攻坚行动正在展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历史文脉,其中将重点推进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的27个城中村改造工作。

朱家洼,就是王中长心里那抹走出“洼地”的乡愁。

王中长坐在后窗便可以看到新建的崂山金融区实验小学。

拎小黑板去上课

一大早,记者来到朱家洼佳源小区,按下门铃,王中长开门,客厅一片明亮,阳光照进窗户内,多彩的蝴蝶兰竞相绽放,仿佛在笑意迎人。

王中长的老伴端上茶盘,准备泡茶,是一个普通的烤瓷茶盘,茶盘底部印着红色大牡丹花,可以明显看出,茶盘比较陈旧,已经露出了褐色的盘身,与崭新的室内装修形成鲜明对比,有一种岁月的沧桑。

“跟着时代走,其实也是我们亿万百姓在推动时代走。”王中长一边说着,一边带记者参观了所有的房间,都是用亚克力板定做的雅致灰色系家具,统一的风格,既简约又时尚,与当年住平房的时候,木匠定做的刷油漆的家具风格完全不同。

“这个茶盘已经有五十多岁了,我们结婚时候买的,一直带着,搬上新房也没舍得扔,住再高再好的房子,也还是要留着这些老物件,踏实。”王中长的老伴笑着说道。

“提起朱家洼的百年校舍,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说起朱家洼改造,应该都略知一二”。王中长笑着介绍自己家的户型,他今年已经72岁,有一个“双重身份”,既是崂山区朱家洼社区的居民,退休前又是朱家洼小学(现崂山金融区实验小学)的教师,用40年的时间,亲眼见证了乡村教育办学与“城中村”朱家洼社区改造建设的发展。

王中长在家中翻看笔记本上的记录。

1971年,21岁的王中长作为年轻民办教师进入当时的朱家洼学校教学,当时是七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两年。

“当时没有化学课,也没有物理,最开始是教农业课,讲怎么种庄稼……”回忆起第一堂课的情景,虽然王中长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但是依旧能够记得第一堂课的紧张,当时校长在教室后面坐着听他讲课,课后认真点评了他的课,王中长捏了一把汗,有了老校长的嘱托,心里有了很多底气。

“用‘艰苦’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每天晚上都在家好一顿忙活。”王中长笑着说,当时要提前一晚在家里准备好教案,自己先把课堂内容理清思路,再把每一道练习题抄写到备课本上,为了使学生们能够充分理解,想方设法地自制教具,亲手粘贴制作正方体,甚至是从自家菜园里抓一把菜,当堂做示范。

“全靠粉笔头子,经常一擦黑板,把家里弄得到处都是灰。”王中长讲,那时候,很多老师为了节省课堂上的板书时间,多一点时间给学生们讲练习题,便会将重点、难点、关键点在家用粉笔提前抄写到小黑板上,第二天拎着小黑板去教室上课,上完课后,再拎着小黑板回家。

“没有五险一金,当时赚工分,一天月5到7块钱。”王中长说,那时,家门口菜园种了很多菜,生活上,花费的钱并不多,属于自给自足,他很满足自己的收入。

“很多老师都是要兼着好几门课,不仅要教语文还要教数学,有的老师不仅要教英语还要看着学生上体育,全都是综合学科教师。”后来,王中长还教了语文。

王中长回忆曾经在朱家洼学校教学的场景。

语文老师讲英语

“当时的门窗都破烂,桌洞也破了,前面放进去书本,后面就掉下来了,每到假期,年轻的教师去学校修桌椅板凳,三条腿的补上一条腿,木头烂了的重新钉上块。”王中长用手比划着当时的椅子高度,调侃自己也算半个“木匠”。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73年的时候,木材比较紧缺,我们就用水泥自己糊出来个乒乓球台子给学生打球,教室内桌椅不够用,也用水泥糊出来桌椅,冬天是真冷啊,那个水泥面发凉气,冻得孩子们直跺脚,必须每天从家背着垫子来上课。”王中长讲,取暖真是个大问题,没有暖气,就由学生们轮流在教室生炉子,还要在课下从山上捡一些松树球引火,学生们在教室被烟呛得咳嗽成一团,讲课声、读书、咳嗽声“此起彼伏”,王中长每天带着一身”灰”回家,既有粉笔灰,还有生炉子的灰,老伴总是要给他把衣服多敲打,多搓洗几遍。

“自己都说不好还去教孩子的话,岂不是要出丑,那是不负责任。”1975年,王中长被安排教英语课,为了让发音更标准更流畅,他特意主动报名参加英语教师培训,对一位农村教师来讲,掌握标准发音技巧,记忆大量词汇量并不算简单,自己经常在家里练习,第一堂英语课,一口流利的英语发音让学生们很吃惊,自己的语文老师竟然还能讲英语。

王中长回忆曾经在朱家洼学校教学的场景。

据王中长介绍,当时朱家洼学校六年级学生在朱家洼社区,七年级有四个班在分部(现今松岭路松竹新村小区内),下了课他要赶紧小跑去分部,没有自行车,不能耽误七年级学生的课,来回一天好几趟,一公里多的路,来回奔波了十多年。

1978年以后,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从南到北。

1980年的时候,朱家洼学校变身朱家洼中学,中小学分开办学。与此同时,王中长身边的很多人开始做买卖,收入有了明显变化,跟别人做生意相比,作为民办教师,他一个月几块钱的工资显得有些“紧巴”了,这让王中长有些犯愁。

“很多人都‘下海’了,为了提高收入,不少民办教师离开讲堂转去做生意,周围村里能坚持也就四五个男教师。术业有专攻,对着孩子们讲课和对着大人做生意,是完全两码事,我把自己会干的干好就行了。”王中长介绍,面对周围人的变化,他没有动摇太多,认为自己擅长的是跟学生打交道,还是选择继续做老师。

学生最多的时候,王中长要批90多名学生的作文,都是带回家晚上挨个认真看,写得好的地方标注出来,旁边写上评语,当作范文的做个小折叠标记,单独放在一起。

朱家洼小学变身崂山金融区实验小学

50多岁学电脑

时代的大潮一直往前走,一代又一代人从学校走出来“闯社会”。

1992年,朱家洼小学开建,1994年,朱家洼小学正式投入使用,王中长被安排担任语文教师,兼任自然老师,还有班主任。

“我这当了25年的民办教师转正了,转正更是要好好上课。”1996年,政策调整,将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转正,经过审核和公示后,王中长成了公办教师,这时他已经47岁,虽然已不再年轻,但是依旧愿意站在讲台上。

“以前,很多父母没有上过学,不够重视教育,而80后、90后的家长最低也是个初中文凭,他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识提高了很多。”进入上世纪90年代,王中长明显地感受到,教师素质提升了,家长教育意识提高了,学生认识到学习重要性了。

2000年,朱家洼社区与王家村社区合并了小学,附近朱家洼社区、王家村社区、钟家沟社区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在朱家洼小学上小学。此后几年,很多外来务工者来到“城中村”朱家洼租房居住,学校里也多了一些外来务工者子女。

“以前没有这些设备,就是一块粉笔头子,有的孩子们上课不够专心,现在教室里安上了投影仪,电视还有空调。实验室、多功能厅、美术教室、微机室……跟当年的教学情景完全不一样。”王中长介绍,2006年的时候,学校给所有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以用来备课上课使用,用多媒体投影讲课也很方便。

“与时俱进嘛,当年拎着小黑板进教室已经成为历史,开始操作电脑讲课了,以前没接触过电脑,对我来说都是现学。”那时的王中长已经已经50多岁了,在年轻同事的帮助下学习用电脑学习打字,后来经过专业培训后,可以熟练使用word、excel等软件。

2010年,60岁的王中长从讲台上走下来了,正式退休。

王中长获得的荣誉证书。

“您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三十年,为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2016年9月,王中长收到了教育部给他发来的证书祝贺,如今被他小心翼翼地保存在柜子里,和自己的教师资格证放在一起。

“我到现在都清楚记得,王老师在讲台上大声朗读我写的作文,给大家当作范文。”王中长的学生朱女士说,自己当年对作文的兴趣度一般,只是喜欢阅读罢了,自从自己的作文被王老师选为范文,对自己有了很大的鼓励,她便爱上了写作,到后来如愿成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她也很喜欢在课堂上分享学生们写的好词佳句。

“我得知有学生考上清华的时候,心里是形容不出来的高兴,可以说是痛快,他能考上清华是他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说起自己的学生来,王中长咧着笑得合不拢嘴,最早的一批学生最大的已经65岁,从大学教授、ICU主任、机关干部到基层社区书记……在他眼中,学生们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就是幸福。

王中长获得的一些证书

最好地块建新校

“每次回家经过学校门口,都有到了家的感觉。”2月底,在记者的陪同下,王中长准备去学校,重温刻骨铭心的校园时光,王中长将多半生的时光都用在教学上,学校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退休后,我也不想在家中闲着,经常读书看报,了解时事政治,还经常坐着地铁去青岛老城区逛逛。”王中长表示,青岛崂山区目前已是人才聚集地,坐落着众多大学和科研院所,具有一定优势,而朱家洼社区周边是城中村改造的典型案例,诸如朱家洼佳源、钟和嘉园、午山蓝岸丽舍等社区改造完的居民小区,为了吸引更多高端人才会聚崂山,扎根崂山,便要重点打造基础教育配套资源,是一项民心工程,在去学校的路上,他跟记者分享着自己的见闻。

王中长回到学校合影。

“当时听说学校要成为青岛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感觉迎来新发展啊,那师资和教育体系肯定是有所提升的。”即便是退休了,王中长也十分关注学校的动态发展。

2021年7月14日,崂山区人民政府与青岛大学合作共建“青岛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和幼儿园”进行签约。青岛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包括朱家洼配套小学和崂山区第三中学,两所学校将按照九年一贯制进行管理,与幼儿园协同实施青大特色Q12教育体系。

2021年9月6日,青岛市崂山区朱家洼小学正式更名为青岛市崂山金融区实验小学。

在建的崂山金融区实验小学效果图

“这个长廊我要拍下来,走廊墙角的墙皮已经脱落,有的台阶都磨圆了很多,多功能教室明显旧了,一晃三十年,确实需要更新了。”王中长从口袋中拿出手机,拍下他想记录的学校照片,新校建成启动使用后,这些照片都将成为历史。

王中长指着身后的老教室介绍,“朱家洼学校就是后来朱家洼幼儿园(现名为崂山金融区实验幼儿园)所使用的教室,就像是一个老四合院,里面有厨房、广播室” 。1957年的时候,他在朱家洼学校上学,那时候有六个半教室,北边4间教室,南边2间教室,东厢有间房装着杂物,只能算半个教室,能坐20个人。

“原来是土操场,一跑操全是灰尘,下雨天都不能上课,一到下雨天体育课就停了,孩子们只能在教室上自习,现在有了塑胶跑道,真是不一样了。” 随后,王中长来到操场,看着孩子们正在跳绳跑操,特别是正在打乒乓球的孩子,在记者的提议下,孩子把手中的球拍递给他,王中长和孩子打了两局,身上开始热乎起来。

王中长和学生打乒乓球

从当初的朱家洼学校变成如今的青岛崂山金融区实验小学,已经有114年,属于一座百年老校,王中长教了两代人,很多学生的孩子也是他的学生。

“在最好的地块上开建了新校,眼瞅着拔地而起,真是快啊!学校就在我家原来老房屋西面的位置上,在我家位置上盖新校,让我心里感觉更欢喜,好地方啊。”在之后的交流中,王中长一脸说了好几个“好地方”,他家的老房子在朱家洼上河位置,正是靠近新校修建的地方,紧邻青岛大学崂山校区,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青岛二中等,集聚众多教育资源。

老校不拆续文脉

“当我看到有新闻说老校舍不会拆,要保留的时候,心里还是很欣慰的,毕竟留着一个念想。”王中长一边回忆一边感慨,望着这座老校舍,虽然是破旧,但是仿佛能看到三十年前,小小的孩子们趴在地上撅着屁股打弹珠的样子。

众所周知,城市中的老建筑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是城市记忆的物质留存,更是人民群众乡愁的见证,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能够做到“新旧共生”,这是城市更新的设计智慧,为此朱家洼小学历史校舍获重生,将打造为公共开放空间。

新旧对比

据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初,青岛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崂山规划分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规划工作中发现,朱家洼社区改造项目2#地块中现存的原朱家洼小学(现崂山金融区实验幼儿园)为新中国成立前学校,规划布局为二进院落,与此同期院落内的在前期规划方案设计中,该建筑面临拆除境界。

为了守住城市历史和文脉,崂山规划分局通过文史专家找到了小学1936年历史照片,摸清了学校历史脉络,及时与建设开发商沟通,在这寸土寸金的钻石地段取得了开发商支持,方案审查时重新思考和审视了旧村改造与历史老建筑保护的关系,将规划布局中原两栋老校舍予以保留,通过北侧设置公共开放绿地、广场与保留建筑共同打造沿云岭路公共开放空间。同时,为鼓励更多的保护保留历史建筑,参照上海等城市相关规定,经崂山区政府研究同意,对保留历史建筑给与建筑面积奖励,功能上作为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等配套使用。

“像个S形状,又像个W形状,怎么看都有它自己的特点。”现在,王中长坐在家里的北间,通过后窗就能看到新校的样子,看到施工队一点点搭建好报告厅的框架,室内篮球馆等。

王中长坐在后窗便可以看到新建的崂山金融区实验小学。

“在云岭路上建设的新校,孩子们的交通安全也有了保障,也不影响学校门口的交通,这个规划多好啊。”学校建设的规划图显示,放学接送家长可由单独管理的北侧地下停车出入口进入,在地下车库停车等待。而当年每天中午和下午放学,王中长都要护送孩子们过马路回家,那一幕幕在脑海中涌现出来。

记者从学校提供的规划图看到,通过曲线造型满足新学校教学功能的南向设置,同时也是建筑对大自然的回应,赋予了校园应具备的灵性,锯齿形布置相互之间基本无遮挡,共计30个普通教学班级,可满足日照要求及使用要求。

百年大朴树

在现在的崂山金融区实验幼儿园内,有一棵一百多年树龄的大朴树。如今,这棵百年朴树也已被列为青岛市古树名木名录,在建筑开放过程中对其予以保留。

“我每次走到这里,都会拍下几张照片,就像是在为老朋友合影。”王中长说,这棵大朴树的树干直径能达一米多,每到夏天枝繁叶茂,像一双大手一样护住园内的学生,又像是一双大手在用力托起孩子们的明天,它用生命扎根,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朱家洼这个城中村的华丽变身。

回到家里,王中长在后窗上望着千米之外的新学校,满心期待着新学校竣工。

百年大朴树

心声>>

“低矮破”变海景房,感慨“真是知足”

“站在家里望去,特别是到了夏天,真是一幅‘山水画’。”王中长站在家中望着窗外,给记者介绍自己能看到的位置和景色。

2018年,崂山区朱家洼社区拆迁改造,曾经的低洼破瓦屋变成如今的高楼大厦,从朱家洼村变成朱家洼佳源小区,7个楼座,1300多套房屋,从拆迁到建成投入居住,只用了三年的时间。

“外贴大理石,室内精装房,地暖,三层中空玻璃,有生之年,能住上这样的高楼,真是知足。”王中长的老伴笑着说道。

朱家洼回迁小区朱家洼佳源

王中长的老房子换了两套房子,一套130平方米,一套105平方米,通过抓阄,抓到了高楼层,站在窗边,南能看到海边还有石老人、王家村社区等,北能看到午山,青岛二中还有青岛大学等。另外一套是“楼王”位置,能清楚看到石老人海水浴场、青岛大剧院、金家岭金融区、崂山区政府等。

“明天去活动室下棋啊,我早点去。”王中长坐电梯下楼的时候,碰到了老邻居,约他去下棋。王中长介绍,社区开放了活动室,可以打麻将、下象棋、打扑克,很多退休老邻居都会相约一起打牌。

“购物、看病、出行都很方便,小区西边就是地铁口,东西两边出口都有公交车站。”王中长讲,在拆迁之前,朱家洼社区很多居民的房子都会出租给一些外来务工者,每间租金几百块钱,如今回迁后,根据大小户型和楼层视野位置,年租金在3万到8万之间。

王中长和孩子们交流。

“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基本上都回来住了,毕竟住自己的房子,安心。”王中长听邻居介绍,在2021年10月,小区内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卖到了每平方米4万,崂山区商品房均价较高,在金家岭金融区周围,每平方米一般都在三万五千元左右,但是社区改造回迁的楼房能够卖到每平4万多,足以见得小区楼房的抢手程度,2021年上半年,一条马路之隔的商品房佳源华府开盘价已经卖到四万六。

在王中长这些老人心里,城中村的故事不会因为搬迁改造而结束,因为“人情味”还在,楼上楼下都曾是胡同里的老邻居,或许有一天它将消失在城市的发展中,但无论岁月如何改变,都不能抹灭它曾经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