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聚焦 | 率先晋级的南京都市圈、先发后至的西安都市圈……入围“国家队”,需要怎样的实力?

2022-03-23 19:55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59846)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石冰冰

  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复函,正式批复《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

  西安都市圈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之后,第5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获批的都市圈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呈较快发展态势,自去年南京、福州、成都三大都市圈相继获批之后,长株潭都市圈也在一个月前晋级“国家队”。彼时,关于下一个是否会是西安都市圈的热议,不绝于耳。

  终于,在不少省市摩拳擦掌之时,不负众望的西安都市圈率先拿下了国家对西北地区“画的圈”。

从点名支持到获批

西安都市圈等待近两年

  对于西安都市圈,许多人用“起了大早赶了晚集”来形容。相比已获批的前4个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确实经历了漫长的等待。

  在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就已点名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10个月后,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再次点名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两个月后,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从第一次点名支持到规划获批间隔14个月;11月份,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从第一次点名支持到规划获批间隔7个月。

  而西安都市圈,从第一次点名支持到规划获批,等待了近2年的时间。好在先发后至,西安都市圈终于迎来晋级时刻。

  由于西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北五省份中,有4个省份GDP排在22名以后,唯有陕西排名靠前。同时,西安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中心城市,西安都市圈责无旁贷地成为引领陕西省、关中平原城市群乃至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核心战略支撑点。

  从目前已获批复的五个都市圈来看,各有特点。但西安都市圈的批复为何会姗姗来迟,我们也要从核心问题进行研判。

西安都市圈空间格局示意图 图源:《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公众版)

  2021年,西安GDP达到10688.28亿元,相比已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核心城市来说,西安GDP总量分别是成都、南京的53.7%和63.4%,不及长沙的13270.70亿元和福州的11324.48亿元,经济影响力居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下游水平。但经济总量,绝对不是获批的唯一标准。

  西安是都市圈内唯一的特大城市,近几年人口快速攀升,2020年全是常住人口已达到1295万,占都市圈总人口的55%。但是目前,西安对周边地区的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比如在人口方面,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与西安新增将近400万的常住人口相比,紧邻西安的咸阳常住人口减少了32.96万,渭南和铜川分别减少了59.74万、16.35万。

  从产业协同来看,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这是西安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在三星、中兴、比亚迪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带动下,西安电子信息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但是,对于同样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有着良好基础较好的咸阳来说,两地的产业布局规划相互衔接不紧密,未能充分实现产业的深度对接;杨凌示范区与宝鸡市扶风、眉县、咸阳武功等地在现代农业、生物医药产业间的联系,也较为松散。

  可以说,与其他4个规划先获批的都市圈相比,目前西安都市圈周边中小城市在发展水平上与核心城市差距较大,协同性较弱。但是,在晋级“国家队”之后,西安及整个都市圈都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5个都市圈晋级

在“先进生”身上找经验

  如今,抱团成圈已是区域发展的标配。目前,5个晋级“国家队”的都市圈,无疑率先为其他都市圈的建设打了个样。

  南京都市圈成为首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南京都市圈起步较早、跨省域发展最为成熟。在长三角地区,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水平,仅次于上海都市圈。

  根据南京市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南京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占长三角比重16.9%,占全国比重4.1%;10个地区中,8个地区的GDP增速高于全国。南京GDP总量居都市圈各地区首位,占比达到35.0%。

  自去年《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后,“圈内”成员城市铆足了劲,在交通、科创、文化、体制等方面动作频频。虽然南京都市圈9个城市里,4个是安徽省的,但是南京都市圈之间的隔阂很小,这种隔阂最明显的体现是在城际交通上。去年南京新一批市域快轨项目迅速启动,宁芜铁路扩能改造,扬镇宁马铁路开工建设,宁马、宁滁等市域轨道交通工程持续推进。

  今年2月,长株潭先西安一步拿到中部首个、全国第四个获批的都市圈时,也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长株潭都市圈人口接近1700万,GDP总和达到了1.92万亿元,占到了湖南省GDP的42%。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核心城市长沙辐射带动能力明显,都市圈内融合度更高,成熟度和协同性也更具优势。

  而以“人”为代表的要素频繁流动,则可以极大强化都市圈内城市的联系。长株潭三市除了公路、高铁、城际外,还互通了跨市公交线路,且与城际列车接驳,长株潭半小时都市圈加速形成。去年以来,岳长衡高铁城际复合通道、长沙地铁三号线南延、长株潭都市区快线S8线和S3线等12个项目也在加速推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认为,中国的都市圈体系正在培育与形成阶段,远未达到成熟状态。未来都市圈的数目可能会达到上百个,省级副中心、区域中心、沿边地区的重要节点、重要经济带上的功能节点城市,如果有条件都值得去培育都市圈。

  中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期,培育都市圈、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相对于城市群来说,都市圈的尺度更小,面临的对象与问题更加聚焦,这也对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以及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度和协同性带来巨大考验。

“破圈”争先

国家级都市圈迎来发展利好

  进入2022年,对于国家级都市圈的争夺,依旧激烈。

  河南最为迫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以代表团名义提出《关于恳请国家支持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的建议》。建议指出,河南省委、省政府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核心,以郑开同城化为先导,规划了涵盖9市的郑州都市圈,已于近期研究编制《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

  湖北代表团也再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的建议》。代表团认为,武汉都市圈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西部地区都市圈第一位,已建设成为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优势突出的新时代“九省通衢”,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以“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还拥有一大批优质高校、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基础平台,具备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础。

  面对国家级都市圈,一众城市,何以纷纷为此倾倒?

  我们来看最早获批的南京都市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中提到,“我委将会同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环境。”此外,在成都、福州、长株潭都市圈的批复中,均有类似的表述。

  毫无疑问,晋级国家级都市圈,不仅意味着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更多、政策含金量更有保障,也意味着资源会更多地向其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