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百万获奖工人”管益辉:给高铁装上国产“膝盖”

2022-04-15 10:07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阅读 (61350) 扫描到手机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文/图 本报记者 刘一颖 本报实习生 霍芷婷 孙倩

100万元!几天前,管益辉团队收到了2021年度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竞赛省级决赛特等奖奖金。在车间干了31年,他没想到,自己竟带领团队拿到了大奖。

在今年的山东省职工创新创效动员大会上,伴着热烈的掌声,胸前佩戴大红花的他略有些紧张地走上颁奖台,郑重地接过“奖金100万元”的红色奖牌。“大家好,我叫管益辉,是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一名从事‘和谐号’‘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生产制造的高铁工人……”作为获奖团队代表,他在现场分享了岗位奋斗故事。

管益辉说得有些快,甚至因为口音,有的地方听起来有点含混。他太熟悉发言稿了,“自己写自己的经历,每一个数据都是自己精确算过的”。

“我说得还行?”大会结束,管益辉问。

“特别好!管工。”我由衷地竖起大拇指。

行业发展、产品更迭,一线工人总能敏锐感知。在时代向前的洪流中,作为生产环节最基础的一环,他们如何自处?

管益辉们,给出了答案。

“无论干什么活,

咱都得干得最好”

第一次见到管益辉,是他来济南参加省级决赛第三轮答辩。评审专家问了他两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刚开始没听明白。专家又换了个说法,原来他是问成果的创新点。这个我会答。”管益辉说,参加竞赛,不想拿奖是假的。但更重要的是,回答专家提问,自己能进步。“后来追问我一些数据,我都能说上来。我以为这些细节不重要,在答辩展示中也没有体现。但有两位专家都来问,看来这些数据有用。以后我们再申报项目、奖项,都加上。”

《高速列车轮对轴箱柔性加工技术与应用》,是管益辉的参赛项目。轮对轴箱是什么?轮对轴箱是“复兴号”“和谐号”动车组转向架的关键走行部件。如果说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的腿,那么轮对轴箱就相当于膝盖,把车体重量和载荷传递给轮对,润滑轴颈,减少摩擦,降低运行阻力。其中,轴箱体是轮对轴箱的关键工件。那什么是柔性加工?在管益辉团队即将出版的《转向架柔性加工操作技术》编著中,这样定义:由中央计算机控制机床,由一个传输系统联系起来的一些数控设备,传输装置把工件放在其连接装置上送到加工设备,使工件加工准确、迅速和自动化。柔性制造系统可以同时加工几种不同规格的零件,能够有效降低时间成本、用工成本。

答辩环节,管益辉十分流利地介绍了全国首创的轴箱体、车轴、车轮柔性加工生产线情况。这是他研究了10多年的成果,其中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最具代表性。2010年,公司启动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建设,管益辉被选为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加工操作、数控编程、优化创新以及员工培训等工作。

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是全新的智能化生产制造领域。如何使生产具有“柔性”,是一项无法从国外专家处学习到的关键技术。白天工作学习,晚上做笔记、查资料,管益辉与同事们一起经过成百上千次攻关与试验,基本掌握了该生产线的操作技术,实现了生产线提前投产应用,成为行业内首屈一指的轴箱体柔性制造团队。

2014年12月30日,新华社发布一则消息:《中国南车北车合并 变身“中国中车”》。作为老四方机厂(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的一线工人,管益辉却丝毫未受影响。因为他正全力破解一个新的难题:研发铸钢分体式轴箱体。

随着我国高铁产业的不断发展,轴箱体柔性加工生产线成功运行后,公司决定在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上应用分体式轴箱体。分体式是一个全新结构,在轴承孔处分为上、下箱体。检修更换轮对时,可大大降低检修成本,但加工难度极大。“分体式的难点,在于分离后合体的尺寸、形位公差能够与之前完全一致。”基于对轴箱体的深入了解,管益辉不断试验,通过两个短圆销及插口定位方式,创造出一种加工工艺、微变形控制工艺,量产合格率达到了99%以上。

“别看我们现在发明创造了好几款轴箱体,和它熟得不能再熟,但最初它是从国外来的。”2005年底,管益辉在车间见到了“一个黑色的大块头”。据公司技术工程部工作人员介绍,这是轴箱体半成品。咱们要研究它的工艺,生产我们自己的产品。那是管益辉第一次见到轴箱体,从此,他有了新的研究对象。

比着翻译来的工艺文件,一点点摸索、一点点干,管益辉和同事们第一个月就成功完成一件轴箱体。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后,管益辉不满足了,“按照旧文件来,生产速度实在太慢。”他开始动脑筋,尝试提速。“别看我们把10道工序拆分成15道,但每道工序用时短,总体来看,工序细分得更加紧凑、流畅,实现流水作业,效率更高,反而省时。”如何拆分工序,哪道工序用数控设备,哪道工序用普通设备,是管益辉基于此前14年工作积累作出的判断。正是因为数控技术过硬,管益辉被选进轴箱体加工生产团队。

“其实,我是学内燃机的。”1991年,管益辉从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家乡老四方机厂,成为一名机械加工操作工人。不是“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在管益辉看来,安排咱去哪个岗位,说明哪个岗位缺人。“无论干什么活,咱都得干得最好。”

“在车间当大师,多好!”

在生产一线,干最基础的活,管益辉进厂后学习车床、钻床、铣床及各种镗床专机加工操作。回忆起刚工作时的场景,管益辉总结说,主要是“磨刀子”。制作一件工件,靠刀具或磨或铣。刀具的角、刃是工人自己手工刃磨。七分刀具,三分手艺。“刀具磨好了,再难的工件也能干出来。”

管益辉苦练磨刀技术,很快掌握刃磨“绝活”。“不能光练,还得多看书。相比工友们,我可能多学了些理论知识。”管益辉认为,工人也要学理论知识。书本里的操作经验、涉及的工件种类远比现实工作中多得多,多学就能多了解,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起很大作用。比如,磨刀不能只看角度,还得研究工件的材质。同样一刀下去,材质不一样,效果就不一样。

“干活,得琢磨。”凭借这股钻劲儿,管益辉在工厂举办的三年一届的青年员工“比武”中,连续三次获得第一。2000年,他被车间安排学习操作数控设备,为自己赢得了“摸机器”的宝贵机会。

摸的机器,就是公司首次引进的数控进口设备。价格高昂、技术先进,一般人碰不得,只有一位师傅能操作。“1992年,我工作第二年,这台机器就来了。其实,我也想试试。但我能力还不够,所以,我就安心干好基础工作。只要把基本功练好,我相信,就有机会操作机器。”

终于等到这一天。以前只能远远盯着看,现在可以亲自操作了。但数控对管益辉而言,是全新的领域。一切从头开始,那时他已经工作9年了。此前,管益辉连大型计算机组都没见过,看着眼前的庞然大物,有点无从下手。只能根据师傅留下的程序,摸索一个个指令,一点一点试,直到完全熟练操作设备。

管益辉还沉浸在搞定数控设备的喜悦中,与他一起进工厂的同学们却换道了。当年,他常与同班4人聚在一起。如今,“五剑客”还在生产一线的,只剩管益辉。

“一人去学校当实习老师,一人去当巡警,还有两人去公司管理部门了,也是领导了。”管益辉数了数说。他回忆,有段时间,工厂的吸引力不复从前,不少工友出走,选择了“说起来更体面”的工作。管益辉坦言,还真没动过想走的心。“在车间当大师,多好!”

管益辉被同事们称为“管大师”。正是凭借在岗位上的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突破,管益辉被评为齐鲁首席技师、齐鲁工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把指令完成,是数控设备的运行逻辑,也是管益辉的工作原则。“我觉得自己和数控加工有些像。你下直线指令,就只能干直线;你下圆弧指令,就只能干圆弧。”

管益辉手机备忘录有一页记的是木工行业的传统工具。“我们工匠的鼻祖是鲁班,他常用的工具是鲁班尺、墨斗、刨子和拉杆钻,分别象征着规矩、正直、努力和钻研。”管益辉说,对应在数控加工上,就是量具、程序、设备、刀具。工作就要讲规矩,做事就要做到底。既然选了这行,就干到退休。“一直没离开生产一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年轻气盛时的一句话。”

当年,管益辉第一次参加青年员工“比武”,就获得铣工第一名。有工友不服,前来下“战书”,下一届比赛,一定打败你。“只要我考铣工,你们考第二就得了。”管益辉自信地说。

“哎,就是为了这句话,负了一辈子责。”管益辉感慨,人可不能说狂话。为了一直当铣工第一名,他没走。也曾羡慕离开的工友们,但想想自己这么多年的辛勤付出与满满收获,管益辉觉得,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还是留下来。

“他们能看到我看不到的差错”

“我叫李启士,来自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名技术工人。”在全国优秀农民工和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公司90后加工中心操作工李启士作为优秀农民工代表,进行典型发言。看着徒弟走进人民大会堂,受到这么高规格的表彰,管益辉觉得特别骄傲。“他是个认真刻苦、热爱工作的好孩子,担得起这份荣誉。”

管益辉第一次见到李启士,是在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还在读中专三年级的李启士被学校选中,参加首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管益辉作为技能提升导师,被邀请入校。“那时候,我就发现启士这孩子,好钻,对工件的精度‘斤斤计较’。”管益辉说,这点和自己很像。

2009年,李启士来到中车四方,与管益辉结为师徒。“我师傅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研究明白。”李启士说,在师傅的引导下,他的钻劲愈发强烈。2013年,李启士参加中美国际数控机床技能大赛,荣获团体金牌,被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荣誉称号。2017年,他参加中国技能大赛,获得数控车工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既要有拼劲,还要有智慧;不仅能埋头苦干,更要抬头创新。受管益辉爱读书的影响,李启士恶补理论知识,通过函授学习先后取得专科及本科学历;加强实践探索,先后独创《标准动车组齿轮箱吊座加工先进操作法》《城际车构架踏面清扫器座加工先进操作法》等9项先进操作法,解决《北京新机场动车闸瓦托加工难题》等21项技术难题,完成6项创新攻关课题。

倾囊相授,当年管益辉的师傅是这样,如今的管益辉也是如此。“我会多少东西,我愿意都教给你。关键在你愿不愿学。”管益辉带了40多名徒弟,性格各有不同。他注意到有的徒弟比较敏感,说多了,徒弟还难受,影响工作状态。这逼着习惯了钻研设备、工件的管益辉,开始研究因材施教。既然签了师徒协议,徒弟在这干一天,师傅就得用心教他一天。“除非他不在这干了,但我希望他们永远都在这干。”随着柔性加工生产线投入使用,用工数量减少。管益辉带出来的徒弟,不少人去了构架生产线。“构架工件大,工资稍微高一些。有在这儿的基础,孩子们去那儿工作,上手快,能干好。”

管益辉说,收徒弟,也是有私心的。“他们能看到我看不到的差错。”今年52岁的管益辉笑着说,自己老了,数控编程上“固化了”。编好程序后,检查好几遍,可能都看不出问题,让徒弟们来检查、“怀疑”,就能避免失误。“虽然,一般不会出现失误。但为了生产百分百无误,多几道安全防线很有必要。”

干一行,爱一行。一心一意做一件事,就没有精力胡思乱想。“你爱的这一行,绝对会给你回报。最起码,养家糊口肯定没问题,甚至还能让你和你的家人更幸福。”这是管益辉最深刻的工作感悟。

工人也能和科学家一样拿大奖

带领团队获得百万创新大奖后,管益辉说,没想到我们工人也能和科学家一样,拿这么重的奖。去年,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奖金提至每人300万元。此前,这一奖项奖金为100万元。

“我们工人的待遇,越来越好。”管益辉说,“我真真切切感受到国家、社会对产业工人的重视。我第一次出国,就是国家给的机会。”

2017年9月,管益辉前往制造强国德国,了解、学习当地数控机床发展现状及前沿技术。“巨浪机床集团、德马吉机床集团、奔驰汽车公司、菲尼克斯电气,我们都去参观了,收获特别大。”管益辉说,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观摩奔驰汽车公司组装生产线时,他注意到,每条生产线一二十个车型并行生产,但每名组装员工并不是只负责一个工序。每个班次都会调整4个工序,确保总在一个台位操作的员工,能够在不同工序进行组装,“干的活不是千篇一律”,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师资强大的温克勒职业培训中心也让管益辉赞叹。这是一所具有四十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集专业化、现代化、集成化于一体的全日制培训中心,与当地100多家企业长期战略合作。它面向全球招收“机械设计与制造”相关专业的学员,主要对数控机床操作员、过程处理机械师、技术产品设计师、机电一体化操作员等六大专业进行技能培训和专业提升。“学技术,不分年龄。我注意到,有许多年纪偏大的人也想学技能、进工厂,工厂也很缺人。但他们找不到提升技能的好学校。”于是,管益辉在想,可不可以面向年长的社会人士,打造几所职业培训学校,给他们提供二次就业的空间呢?

2019年6月,管益辉参加了由中华全国总工会、科学技术部联合组织的首期高技能领军人才赴德国培训班。此行最大的收获,是“创新贵在坚持”。他分享了一个听来的小故事。

在汽车发动机的电磁阀改进工作中,西门子工程师完成第一代产品研制后,去奔驰、宝马汽车企业推销,却被一次又一次拒绝。“他们认为产品还不成熟,应用存在风险。”但西门子公司高层坚信,这是一个很好的发明,要继续研究,没过多久,产品成功应用。

管益辉感悟道,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只要方向是对的,一定要坚持。“我还看到,在德国的设计生产一线有很多硕士、博士,他们也通称为工人。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薪酬待遇,德国工人都享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

“在山东,我们工人也感受到浓浓的重创新、爱职工的氛围。”管益辉说,以所在企业为例,公司特别重视一线工人的成长,有明确的技能提升台阶:“5+3+3”体系,“5”是职业通道认定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层级,“3”是技师评聘的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三个层级,“3”是企业核心技能人才选拔的中车技能专家、中车资深技能专家、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三个层级。“这样大家努力起来,也有奋斗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