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战胶州湾,地笼除地害!(附视频)

2022-07-05 13:50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013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陆金星

近期海星趁休渔期再次进犯胶州湾贝类养殖区,一同入侵的还有俗称“泥蚂”的经氏壳蛞蝓,这两者以蛤蜊、牡蛎为食,给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半岛记者多次跟船出海、持续关注。胶州湾地害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请示省农业农村厅,在胶州湾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允许养殖户采用地笼网(清理海星)和底拖网(清理海星和经氏壳蛞蝓)的特有方式除害。

三网拉起,清理的海星有1500多斤。

凌晨4时,返航的养殖船穿过胶州湾大桥。

7月5日凌晨1时,红岛渔港码头上马达轰鸣,养殖户赵丕广和他的伙伴们在夜色中驾船出海,前往蛤蜊养殖区收地笼网清理海星。记者也早早赶到码头,再次登上养殖船,与他们一同出海,用镜头直击除害过程。

避开高温,凌晨出海

“风里来浪里去,起早贪黑!”这是红岛蛤蜊养殖户的真实写照,赵丕广和他的六名合伙人共同承包了1500多亩养殖区域,用于养殖蛤蜊。今年已下13车蛤蜊苗,正精打细算准备来年有个好收成,这又碰上海星、泥蚂来搅局。

57岁的赵丕广有二十多年的蛤蜊养殖经验,这休渔期期间海星如此泛滥,他还是第一次见。得知省厅批准可以下地笼除害,7月2日凌晨他和同伴驾船出海下好地笼网,现在到了收网的时候了。“拉蛤蜊、海蛎子也都是趁着晚上凉快出海,不然我们作业的时候都穿着厚厚的皮裤,太阳一晒全身是汗,现在这个闷热的季节,不一会就中暑晕倒了,所以只能起早贪黑赶凉快。”赵丕广介绍。养殖区域距离码头大约半个小时的航程,赵丕广驾船到达养殖区域,与一艘看守船并舷,接上另外两名负责看护的养殖员,一同拉地笼网。

清理完一套大约千米的地笼网,船舱里的海星就满了。

海星成堆

地笼网下在10多米深的海底,有一串串笼子组成,一套地笼网千米左右。赵丕广凭经验和导航到达区域,开始下钩拖网。赵丕广负责把船,其余六人各司其职,通力配合,开始拉网。

地笼网上船,海星满满

41岁的赵峰是他们这几个合伙人中最年轻的了,也有18年的养殖经验。地笼网上船前先经过水枪的冲击,赵峰手持水枪对准地笼网,一阵阵白色水雾升起,地笼网上的淤泥就被冲走了,附着的海星也被冲入网底。

“海星太厚了,真不少,你看网底下基本都塞得满满。”赵丕广说。他是“把头”,驾船技术高明,他必须根据作业的情况,不时调整船速与方向,以方便拉网。在摇摇晃晃的船上,其余几人拉网、倒海星、整理网具一套流程配合密切,40分钟千米地笼网就拉上了船,一次清理出的海星足有500多斤。清理完毕,接着从船的另一侧将整理好的网再次下入海底,等待几天后再来清理。

地笼网拉上来,里面满是海星。

60多岁的赵师傅养殖蛤蜊二十多年,干起活来不输小伙。

往返三小时,除害1500斤

将清理完毕的网放入海底后,赵丕广驾船来到另外一片区域,再次拉网。同样清理出了密密麻麻的海星,甲板一侧都快装不下了。“海星这个东西拉上船一会就蔫了,别看现在堆积如山,一会就塌陷下去了,所以非常压秤。”赵峰介绍。

三轮拉网下来,操作的养殖员们已是满头大汗,而在一旁拍照的记者穿着长袖外套却还在海风中瑟瑟发抖。在120分钟的作业时间内,赵丕广与同伴清理地笼网近3000米,不到凌晨4时,就开始返航了。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往返航程1小时,拉网作业2小时,总共三个小时时间清除海星1500余斤。“政府批准拉网可以持续到20日,地笼网可以持续到31日,这真是帮了我们养殖户的大忙了,不然蛤蜊减产损失肯定很大,我们不少养殖户都出海除害了。”返航中赵丕广介绍。记者环顾了一下周边的海域,确实有不少船只在挑灯夜战,清理地害。

堆积起来的海星。

5日凌晨1时13分,赵丕广驾驶养殖船离开红岛渔港码头出海。

在灯光下,养殖员们开始穿上皮裤。

出发时养殖船有5名养殖人员,抵达养殖海域接上看护船上的两名养殖员。

凌晨1点50分,下钩拉地笼网。

地笼网用绞盘辅助拉上来,旁边有专人用水龙头冲击附着的海星。

夜色中,灯光下,大家一起配合清理海星。

打开地笼网,倒出大量海星。

大家各司其职,通力配合。

网里密集的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