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区丨“小人物”让网络更有温度

2022-11-12 08:0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48421) 扫描到手机

近来,有这样一群“网红”火了。在社交平台,既不靠唱跳,也不靠带货,支起一块小黑板,有的讲拼音,有的讲物理……其中,73岁退休教师杨维云在短视频平台教成年人学拼音学认字吸引了不少人关注。她在直播间不带货,不收费,真正无偿授课。据报道,通过这样特别的课堂,有人学会写自己的名字,有人找到了工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文盲率由此前的4.08%下降为2.67%,但文盲人口总量依然接近3800万。像杨维云这样热心的教师只是网络空间里的“小人物”,但他们借助互联网平台对社会边缘群体给予照拂,反映的是数字化时代下的社会温度。让每个人共享社会进步的红利,摆脱边缘化状况,值得全社会共同努力。

教学相长,不负时光

□特约评论员 刘燕

最近73岁退休教师杨维云的直播课刷屏了,不少成年网友跟着她学拼音识字,有人因此做生意时能独自开单子了;还有人由此学会上网查阅资料,有了自学的基础……他们中有打工人,也有没有上过学的老年人。

这也让我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亲戚家的茶几上放着一册厚厚的写满字的本子,细问之下得知,那位常来照顾95岁老人的67岁阿姨不识字,只要忙完家务闲下来,总要学认字写字,慢慢地写满了一大本。看着上面有点歪扭的字迹,想起她布满皱纹的脸,心底升起无限敬意。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是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直播间的成年人和杨老师看似不同,一个在学,一个在教;一个接受,一个给予,其实他们都在积极地追求着生命的高度和质量,不愿意错过时光的馈赠,在点滴的努力中充实着自己的生活,用赤诚点亮自己和别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杨老师虽然已经73岁,却紧跟时代,发挥专长,自我超越,尽力去帮助需要识字的人,体会着给予的快乐和成就感;而跟着她学习的成年人,不管多大年龄,无论处境如何,仍然没有放弃进步的可能,在别人娱乐的时间,努力从头学起。这样的直播间让我们看到了脚踏实地和兢兢业业,也品出了坚韧不拔和师生同心,在充斥着“内卷”与“躺平”气息的网络世界里,这场景让人无比动容。

据统计,2021年抖音获赞最多的职业是教师,仅高校公开课的观看时长就达145万小时,而且还在不断地增长中。教育直播已经成为直播行业一个新的增长点,为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架设了新的高速公路。教学相长,不负时光,我们希望有更多像杨老师这样的直播间,把时代发展积累的多种经验和专业知识普及进千家万户,缩小人们认知上的差距,让更多普通人能跟上数字化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也希望这种踏实奋进永不放弃的精神,成为我们新时代的不竭动力!

(作者为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教师)

一个共同奔赴的美好远方

□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对杨维云的义举怎么点赞都不过分,但我想提醒的是,作为她直播课堂的学生,背着沉重生活负担的万千成年人向着光奔跑的样子,也很美。“老师”和“学生”身上闪烁的两种光色,为人世间添了一份大美。

杨维云曾经住院7天,背着黑板和粉笔去了医院,除了输液,只要身体允许,就正常开课。显然,这份坚守,源于她的信念,亦源于那些渴望知识者的真诚相守。一位50多岁的学生说,“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我当过母亲、妻子、女儿,但我从来没有同学。”这样的遗憾和改变命运的念想,何尝没有深深感染到杨维云?于她,这是一份不能推辞的责任和道义;于那些活在自卑和沉默中的草根,这是一份走出“小我”的勇敢。识字课,代表着一群人对于知识的崇敬,亦指向共同奔赴的美好远方。

直播开课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已经有学生因为识了字而找到工作。这样的可喜成绩凝集的是一份信心和力量,推动着这个“人间清流”直播间的老师和学生跨越更多的山丘,克服更多的难题。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杨维云和学生携手上完的一节节课,是虚拟空间不多见的文化互动,更是现实社会充满张力的“知识共建”。本质上,它不只是普及一门课,更多的是达成一种精神上的融通。杨老师作为知识垦荒者的表现值得敬重,那些“无名”的学生努力挣脱束缚、追寻人生价值的举动同样值得敬重。

近日,半岛都市报、澎湃网等多家媒体关注了农民工张淑宝,这位在24年前因为没钱交学费而无奈弃学的汉子,在打工的辛苦日子里将一本本字典、词典翻烂,11年考取了包括山东大学等3所高校的本科毕业证和两个学士学位证在内的12本证书。而在杨维云的学生中,最大的已经72岁。我们不难作出判断,这些在岁月的暗影里“沉睡”了多年却终被一个直播间的喧哗惊醒的人,和一直在努力的张淑宝,本质上是相通的。他们相信努力改变现状、走向更宽阔人生的意义,他们相信“小人物”也有大气象的真相。当他们在风雨中和柴米油盐的琐屑中昂起头,寻找同行者和指点者的时候,他们已经是“赢家”。

为他们喝彩吧,这群拒绝沉陷、拒绝“认命”的人,配得上我们的掌声,配得上我们的支持。

(作者为媒体人,专栏作家)

公益网红才是网络空间最大的正能量

□特约评论员 宋守山

“网红”是媒介技术增持个体传播能力所带来的现象。提及“网红”,往往与俊男美女有关,与商业紧密相连,与直播带货密切相关。但是,有些“网红”则显得颇为“另类”,73岁的退休教师杨维云在网上直播教人拼音识字,不收费不卖货,纯公益,引人关注。

杨维云本来想发挥余热,教小朋友们认字,却发现跟她认字的以成年人居多,且大部分都是女性。其实,根据有关统计,目前成年人不识字的群体数量有近3800万,且75%是女性。

这无声无息的3800万人,让我想到了长尾理论。这个庞大的数字,不正像坐标轴上那条长长的尾巴吗?但如果没有网络,没有杨维云们的公益直播,这个数量并不低的群体,很可能就被淹没在了尘世的纷纷攘攘之中,排除在了公众的关注之外。而今,有了杨维云们这样的直播授课,这一群体获得了识字的机会,不仅是科技向善的生动案例,更是网络所带给世界的切实改变。

11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互联网上的点滴公益,就是在建设彼此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而如果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成为网红,则就具有了更大的传播力,也就能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如此,善莫大焉。

互联网要造福人类,虽然公益还是生意,这不是个问题,但在网络空间,应该发扬什么,引导什么,则值得我们思考。互联网的确给予了每个人发声、发言的机会,也在不断放大每一个人的传播能力。有些人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了传播的技巧,脱颖而出,以至于出现了“大V”“网红”,他们在网上拥有大量的“粉丝”,从而也产生了流量经济。但是,相对于某些耍宝卖乖甚至不惜打擦边球博取关注的“网红”而言,杨维云们可以被称之为“公益网红”,互联网没有给他们带来利益,但是他们却给世界带去了满满的暖意,他们的流量才是网络空间最大的正能量。

在“数字中国”,我们更需要的是这些公益网红,因为有了更多“公益网红”的存在以及示范效应,才能更好地构建网络空间的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媒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

互动留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副主任徐显龙:

在网络技术的加持下,知识生产者产生了更大的教育价值。知识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角色不再清晰,任何具有数字素养的学习者都可运用这些技术学习他人的知识并分享自己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创造的最大化。这种社会新生态更具有可持续性,能够提供全面、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最终形成一个人人善学、人人乐学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朱文龙:

帮助文盲摆脱边缘化状况,共享技术进步的红利,值得全社会共同努力。许多识字但不能熟练运用智能设备的老人甚至中年人,也需要“补课”,也是“互联网扫盲”“数字扫盲”的对象。将扫盲进行到底,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和温度。扫盲,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

@看天下: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欧阳忠明在《扫盲教育:逐渐走向时代终结?》一文中认为,在新时期,由于扫盲与可持续发展承诺、终身学习理念、老龄化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等紧密契合,扫盲教育不会偃旗息鼓,而将承担新的发展使命,继续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青:

教他们识字,或许不能保证他们获得幸福,却可以赋予他们更多追求幸福的能力,让他们的好奇心与生命力自在舒展。这样的人文关怀,也正是教育普及的重要意义所在。

话题征集>>

聚焦一周新闻热点事件,深度思考,理性评述,百家争鸣,激浊扬清。亲爱的读者,欢迎您参与“评论区”的话题讨论,无论是微言片语还是长篇大论,我们都期待您来一吐为快。

邮箱:bandaobianji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