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场人物:郝斌
结婚讲究“金九银十”,国庆期间又逢假期,每年的国庆节来影楼拍婚纱照的新人们可以说是络绎不绝,而每个时代的婚纱照都有每个时代的鲜明特点。上世纪50年代能照上婚纱照的那都可是大户人家,穿很简单的婚纱,照得感觉却非常经典、大气,那时候基本上都是照2寸的照片,有全家集体合影的,也有“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二大”就是新郎和新娘,“二小”就是指两个花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婚纱照,见证了历史的不断变迁,一张张泛黄的照片,捕捉了百姓瞬间的幸福与快乐。而选择在国庆期间拍婚纱照,更成为了岛城市民多年来最为热衷的选择。近日,记者走进曾经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感动瞬间的天真婚纱摄影,从这个百年老字号的照相馆中,了解到国庆节期间,市民争相拍结婚照的趣闻逸事。
婚纱照拍出生活变迁 “结婚讲究‘金九银十’,国庆期间又逢假期,每年的国庆节来影楼拍婚纱照的新人们可以说是络绎不绝,而每个时代的婚纱照都有每个时代的鲜明特点。”天真影楼的总经理郝斌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能照上婚纱照的那都可是大户人家,穿很简单的婚纱,照的感觉却非常经典、大气,那时候基本上都是照2寸的照片,有全家集体合影的 ,也有‘二大二小’的四人合影,‘二大’就是新郎和新娘,‘二小’就是指两个花童。后来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两人的婚纱照越来越时兴,也开始了名副其实的婚纱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婚纱照,以朴素为美,新郎新娘都没有过多的装扮,穿的衣服款式简单,有的还带着毛主席的徽章、抱着毛主席语录,照片也是黑白的,在今天看来,这样的结婚照真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基本上每个影楼都有一两套婚纱,大家都是轮着穿,新娘有的还戴上项链、耳环,捧着鲜花,新郎则是西装革履,喜庆味道明显比70年代浓多了。”当年,郝斌就是在这个时候结的婚,“一共照了两张照片,其中一张黑白的给放大成了12寸的,又上了彩色,这结婚照就算拍的不错的了。”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彩色照片越来越普遍,人们拍摄结婚照的时候都是盛装登场,动作也放开。
东北小伙青岛拍照寻根 在郝斌的记忆中,每一年的国庆节,都是照相馆的高峰期,有很多人喜欢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留下永恒的记忆,这期间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每一年的国庆节我们都忙得团团转,很多人都喜欢在国庆这一天结婚。一到这一天,我们都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我记得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一个东北的小伙子风尘仆仆来到我们影楼要拍结婚照,当时我们的预约已经满了,只能婉言谢绝他,可是他告诉我说,他爷爷奶奶是青岛人,就是在国庆这天来青岛结的婚、拍的照,他父母也是在国庆节从潍坊赶到青岛拍的结婚照,所以他也想继承这个传统,才特意从东北赶过来,在国庆这天与爱人拍婚纱照。我们当时都被感动了,后来还特意加班加点给他们夫妻拍了婚纱照。”郝斌说。令资深摄影师张倩留下深刻记忆的是一位残疾新娘:“有一年国庆节,一位残疾新娘与他爱人来找我拍摄婚纱照,她虽然身体上有缺憾,却有一颗追求完美、乐观向上的心。当他们小夫妻拿着国旗乐观地冲我微笑时,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真爱的力量。”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胡胡]
相关专题:
建国六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