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青岛烽火台 预警来敌人数举烟放炮各不同

2010-04-12 13:1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近来在胶州市胶西镇宋戈庄村东农田中发现的古烽火台一事,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报4月2日曾报道)。今天青岛一带还有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像烟台山 、烟台顶 、烟墩山、烟墩子 、狼烟台这样一些古地名,这些地方大都与明代青岛一带的御倭烽火台密切相关,有的历史则更为久远。

  明代青岛有御倭烽火台72处

  元朝末年以来,山东沿海一带不断遭到倭寇的袭扰。到了明朝之后,倭寇的袭扰竟愈演愈烈。据古文献记载,元末明初到山东沿海一带袭扰的倭寇,大部分是由日本列岛不法奸商纠集浪人武士组成的。《明实录》记载:明洪武二年正月“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明洪武四年,“倭夷寇胶州,劫掠沿海人民”;明洪武六年,又有大批倭寇乘船入侵胶州湾一带。随着报警的烽烟燃起,各卫所兵将迅速出击,大败倭寇于海上。第二年六月,倭寇又纠集大批人员船只入侵胶州湾沿海。烽烟燃起报警后,各卫所在靖海侯吴祯的指挥下痛击入侵的倭寇,最后“捕至琉球大洋,获倭寇人船,俘送京师”。

  文献记载,明洪武年间朝廷先后在青岛沿海一带设立了两卫五所,即灵山卫(下辖胶州千户所、灵山卫千户所、夏河寨千户所)和鳌山卫(下辖浮山千户所、雄崖千户所)。与两卫五所配套的烽火台(烟墩)共有72处,遍布青岛沿海及其纵深地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报警防御体系。《明朝纪事本末·沿海倭乱》记载,自从“明永乐七年,柳升败倭于灵山(今胶南灵山岛)”之后的较长时期里,倭寇不敢再袭扰报警系统较为完整的青岛沿海一带。

  烽火台大体分方形和圆形两种

  胶西镇宋戈庄烽火台的发现,对探讨明朝青岛一带烽火台建造的特点提供了实证。

  据文献记载,烽火台通常建立在易于瞭望的高岗之上。在无高岗可利用的平地上建烽火台,则借用平地上已有的高土台来建造。明朝的烽火台大体分方形和圆形两种,修建烽火台的材料多用黏土和碎石子一层层夯砌而成,这样既耐烘烤又防风雨常年的侵蚀。黏土和碎石子价廉容易筹集,建起的烽火台坚固结实,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而不坍塌。近期发现的胶西镇宋戈庄烽火台,正是借用明朝以前已有的高土台(古文化层),在上面再用石子和黏土混合后夯实建成的。

  类似胶西镇宋戈庄烽火台的情况,还有几年前在胶南海崖村发现的烽火台遗址。海崖村烽火台是建在距今约4000多年历史的龙山文化古遗址之上。该烽火台遗址西靠大珠山山脉,东临大海,既是适宜远古先民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又是明朝在上面修建报警烽火台的首选之地。与宋戈庄烽火台和海崖村烽火台相比,青岛一带的峰山、马山、女姑山、石老人、烟台山和沧口烟墩山等众多明朝烽火台,则是建在视野开阔的山丘之上。这类烽火台多为七八米高的圆锥体。

  预警来敌人数举烟燃火放炮有规定

  烽火台在中国有久远的历史,先秦时各诸侯国已广泛使用这一快捷有效的报警方式。汉代烽火台的建制和应用情况,在汉简上有详细的记载。当时守烽火台的戍卒一般五六人,多者十余人,其中燧长一人。平日戍卒中有一人专事守望,一人做饭,其余戍卒负责维护烽火台和收集柴草(点烽火时用的芦苇、红柳或杂柴草)。

  自汉代以后多称烽火为“狼烟”,许多文献典籍中说,狼烟即烽火台上燃狼粪冒出的报警直烟。近有学者考证认为,古代燃狼粪冒烟以报警是误传:一是燃狼粪时冒出的烟并不是直直上升的,二是即便是古代也很难寻找到这么多狼粪。汉代之所以称“狼烟”,是因为古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以狼为图腾,所以他们侵扰时燃起的报警烽火叫“狼烟”。

  明代一般称烽火台为烟墩、墩台或烟台。明代两烽火台之间的距离一般为5华里左右。守烽火台戍卒发现来犯之敌时,便立即燃起烽火,邻近烽火台见到后随之点燃,这样可把敌情迅速传递到军事指挥部门。明代规定:“若见敌一二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就是说发现来犯之敌有百人左右时,放1烟1炮;五百人左右,放2烟2炮;千人以上,放3烟3炮;五千人以上,放4烟4炮;万人以上则放5烟5炮。明代还规定:有敌情时白天举烟,晚间燃火,同时放火炮,这样可以迅速无误地报警。本版特约撰文 郭泮溪

  ■相关链接

  青岛古烽火台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期,青岛一带已经有许多烽火台,如齐长城上的古烽火台。由于年代久远,今天已经难以寻觅这些烽火台的遗迹了,但是有关古烽火台的传说却流传了下来。

  相传在胶南琅琊台西南胡家山有一座秦代古烽火台,当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时,他的妹妹也随行来到这里。秦始皇便在胡家山上修建楼阁安置其妹妹,并在山上筑起一座烽火台以报警。秦始皇的妹妹闲来无事,让人将烽火点燃。秦始皇见胡家山烽火台狼烟滚滚,以为来了海盗,忙派将士出击,谁知竟是儿戏。后来海盗真的来犯再燃烽火时,秦始皇又以为是儿戏,没有发兵出击。海盗冲上胡家山时,秦始皇妹妹见救兵未到,只好纵身投海了。此传说在琅琊台一带流传较广,应是后人根据周幽王时褒姒烽火戏诸侯演绎而成的。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俞薇]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青岛 烽火台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