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潜航员成长经历:漆黑深海中全靠自己

2010-09-05 04:4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蛟龙号"在长江下水试验。(李明春 供图)



    当“蛟龙号”成功下潜到3759米的消息传来时,一个新的职业——潜航员也亮相在公众面前。潜航员是干什么的?他们是怎么选拔出来的?他们又通过怎样的培训成长为潜航员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探访了部分见证者和第一批潜航员付文韬、唐嘉陵,听他们谈谈深海潜航员的经历。

    最大难题是压力

    潜航员是什么职业?潜航员叶聪戏称自己是“深海的哥”,潜航员是“的哥”,科学家就是“乘客”。

    当潜航员亮相后,人们总爱将他们与航天员相比较,“航天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失重。而潜入海底,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压力。”时任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的张利民解释说,潜水器最大的长处是潜水舱内是一个密封、稳定的常温常压环境,对舱内人的生理病理影响不大,而航天员是在一种失重的情况下工作。

    另外,当飞船进入太空,它的变轨与飞行均是由地面指挥,也就是说,飞船是可控的。而潜水器进入海底,完全靠潜航员操纵仪器设备,来掌控和保持潜水器的生存与工作状态。

    体检项目多达100项

    9月3日,记者又调取了2006年选拔“7000米载人潜水器”潜航员的公告,上面要求是男性,年龄35周岁以下,本科及以上学历等。

    在众多要求中,体检要求是最细的,参与选拔的人员必须提供不低于三级乙等医院出具的体检证明,体检项目多达100项。

    “他们的体检与航天员的体检基本上一致,另外还增加了严格的心理测试 ,当时制定了专门的问卷调查,要招聘的人一定要是理性大于感性的人。”张利民说。“潜航员这一职业在我国没有先例,首先面对的困难是我国没有这一工作的专业技术岗位和专业技能标准。”张利民说,付文韬、唐嘉陵被选拔后,即被送到研制潜水器的中船重工702所与研制人员一起工作学习。

    每个动作都不能出差错

    “深海载人潜水器舱内有几十种设备、上百个开关,我们每一步 、每一个动作和操控都不能出现差错。”付文韬说。

    “培训时,我们专门进行了幽闭心理训练,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里,不许睡觉。第一次觉得还有点新鲜,第二次就开始觉得漫长、苛刻、痛苦……”唐嘉陵回忆说,这种训练最短12个小时,最长的一次达到了17小时。

    ■付文韬海试笔记摘录

    “吧唧”一声,随着潜水器的一个横倾,驾驶台上的录音笔重重落在舱内地上,又一声,又一个物品也滑落了下来。刚入水不久,潜水器在海面晃动得异常厉害,这又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对此情形,潜水舱内的我们三人相视一笑,随即又投入紧张的海面检查环节中。

    这是“蛟龙号”潜水器海试第25次下潜。这次下潜中,我和叶聪、杨波一起驾驶“蛟龙号”在300米海区实施下潜作业。而潜水器刚下水,就遇到剧烈的横摇升沉。20分钟后,我们下潜到水下10米,潜水器完全稳定下来,大家都松了口气。

    当下潜到270米时,从高度计显示看离海底约有20米,我们进行了定深航行,我先尝试了顺流和顶流航行,潜水器的速度约相差一倍,随后,我开始各项航行操作。叶聪指定了一个点,让我驾驶潜水器抵达,由于海流的干扰,明显看出潜水器沿着一个“S”形曲线前进,在叶聪的建议下进行了调整,这次潜水器在我的操控下,老老实实地前进着。

    随后我们提升潜水器位置,关闭推力器,开始检测潜水器的垂向阻力即自身重力,为潜水器近底航行和坐底做准备。我边驾驶边观察着潜水器前方。在高度稳定后,进一步将距离高度调整到1.3米,这基本已经到了近底航行高度的极限了。此时,周围五六米的范围十分清楚,海底的沙质非常细,白白的,各种知名和不知名的海鱼不时映入眼帘,长着一对翅膀的鳆鱼,趴在海底一动不动;人脸大小的海星,挥动着它色彩斑斓的爪子。

    近底航行完成后,我们选择了一处较为平坦的地势,关掉了自动定高,让潜水器在低速下缓缓着地,高度计跳着:“0.8、0.7、0.6、0.5、0.4”,停住了,潜水器随即停止了向前运动,坐底成功!随后指挥部让我们准备返航了。我操纵推力器,然后抛弃了上浮压载,半小时后,潜水器顺利返回了海面,第25潜圆满完成了。

    本报记者 任金梅  王悦 通讯员 李明春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蛟龙号 潜航员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