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军荣 《求是》主办的《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近日发布了《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该报告内容显示,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对于食物为什么不安全,受访者投票选出了企业和生产个人丧失了道德底线等三大主因。(本报1月2日A27版报道) “七成人对食品安全状况无安全感”,这样的数据其实并没有出乎我们的意料,这个数据,一方面的确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现实反映,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社会公众期待政府部门尽快有所作为的“呼声”。
近年来,食品安全方面让人触目惊心的字眼实在太多: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瘦肉精 、添加剂、黑作坊……一不小心,我们就吃到了地沟油;一不小心,孩子就成了“大头娃娃”。对食品安全太不放心的极端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在演绎着:一些颇具实力的单位都建立了食品专供基地,以保证单位职工能够享受到“绿色食品”;无能力的老百姓只能把自己的身体当做试纸。
一个叫张皓的北京市小学生实验发现“蘑菇九成被漂白”,结果被工商局认为“不科学”,然而,网友却宁愿相信小学生,而不愿意相信工商局,这实在是监管的尴尬。对于食品行业问题屡发的现状,监管部门总有很多理由诉说着自己的难处。例如,对于火锅底料添加多种化学添加剂一事,江苏省质监局的工作人员就这样回答,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太多了,他们无法明确火锅里添加的这些究竟能否食用。工商部门则表示,对于市场在售的商品,只要不是三无产品,他们就视同合格。监管部门如此推卸责任,也就无怪乎三聚氰胺“常回家看看”,假鸡蛋一波未平,假豆腐一波又起。
食品安全需要严格的监管,这是毫无疑问的,而我们的监管,硬件水平其实也是一流的,有专家就表示 ,最近几年,我们在食品安全监管的硬件方面,进步是很快的,并不比国际水平落后多少。但是,在软件方面,例如执法效能和一些管理方面的游戏规则,就落后太多了。
“七成人对食品安全状况无安全感”呼唤监管给力,监管如何给力?笔者认为,责任部门必须在食品安全检测检疫上加大力度,保证“入口关”,同时严格落实好《食品安全法》并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标准、新规范,而不能总是被动“挨打”。另外,适当的问责也是必须的,既然有些人表示不好管,推卸责任,那让他们“下课”就是了——硬件设施都一流了,再说不好管,不是忽悠消费者吗?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