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期盼更多公益回归

2011-03-14 09:26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文/赵仁伟  

    公办幼儿园建设提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做营利性企业……今年全国两会上,相关政府部门和官员释放出的一系列“公益信号”引人关注。人们期待着,有更多的社会事业回归公益本色,公共服务体系的阳光能够照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完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长期以来,相对于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不少“短板”,许多本该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项目不断掏瘪了老百姓的“钱袋子”。昂贵的医疗花费、沉重的学费、不断上涨的景区门票……诸多开支增加了百姓负担,也影响了人们幸福感的提升。

  让更多的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回归公益,这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百姓的热切期盼。陕西神木县推行的免费医疗改革、吴起县推行的高中免学费探索……之所以赢得很多支持,正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种公益的回归。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让普通百姓感受到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

  实现更多的公益回归,当务之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理念,树立公共服务观念。一方面,要切实扭转过度的“增收”和“经济效益”思维,让一时的“赚钱效应”坚决让位于广大群众利益;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总量。

  实现更多的公益回归,还要时刻勿忘向基层、农村、最需要环节的“倾斜”。目前,公共服务体系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很大,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少一些好上加好,多一些雪中送炭,让有限的公共财政惠泽最困难的地方和最急需的人群。

  当前,改革日渐进入“深水区”,破解改革难题,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扩大改革的社会基础,在更广的范围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承受能力作为制定改革措施的基本参照,完善对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着力提高广大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化解矛盾,形成改革合力。

  站在“十二五”开局的门槛上 ,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仅以做大经济总量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空间越来越小,发展的坐标迫切需要向更加注重全民共享与社会公平的方向位移。而这一转变过程就是要通过加快和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来启动和推进,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分配关系,把更多的钱花在社会保障上,让群众“有钱花”“敢花钱”,让人民劳有所得 、共同富裕,让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不断开创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享幸福尊严的新生活。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相关阅读

百姓 公益 赵仁伟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