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口中学遗址加固后成震中标志 可抗八级地震

2011-05-12 13:52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半岛网 半岛都市报

小字体大字体



正在建设中的漩口中学地震遗址。



    在3年前那场特大地震中,映秀镇是震中,而刚刚建起来才两年的漩口中学在地震中轰然倒塌,无情地带走了 55位师生的生命 。如今,漩口中学遗址已被保护起来,成为那场特大地震的见证者之一。当地居民称 ,这3年来,几乎每天都有人来这里献花。

    5月6日,记者从汶川县文体局了解到,为了更完善地保存遗址风貌,他们请专家编制了漩口中学遗址废墟保存设计方案,地震遗址已被牢牢“凝固”住,甚至可抗八级地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只是映秀镇震中纪念地项目中的一部分,映秀镇还将启动地震遗物展示厅项目、牛圈沟震源点等项目,形成“震中遗址群”。

    55名师生埋在废墟之下

    2006年10月,因修建紫坪铺水库,原先位于汶川漩口镇的漩口中学,迁至映秀镇。当时校园总投资6500万元,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有学生1527名,教师133名。

    上世纪80年代,这所学校就陆续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是阿坝州的一所重点中学。在当地人眼里,谁家的孩子上了漩口中学,就基本上等于迈进大学的门槛了。然而,这座小有名气的中学,在2008年5月12日却经历了建校史上最沉重的打击,汶川特大地震导致该学校教学楼和宿舍楼严重受损,遇难师生达55人。此外,还有27名学生、2名教师严重受伤,其中3名被截肢,12名学生成了孤儿,造成了21个单身家庭。

    地动山摇的那一刻,这里也发生了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教师方杰当时正在教学楼上计算机课。瞬间,教室门窗开始左右晃动、扭曲变形。眼看着教室的门框就要垮塌下来,离生命之门最近的他赶紧用自己的身躯撑住变形的门框,短短1分钟,全班42名学生中有41人从他的双臂下获得新生。也就是这短短的1分钟,门梁垮下来,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方杰老师牺牲时,他的儿子年仅3岁。体育老师王福春,震后第一时间救学生,等组织疏散完学生,他才飞奔到幼儿园,从瓦砾中刨出了女儿的尸体……

    漩口中学的重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新学校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特殊党费”援建,两院院士吴良镛担任设计顾问。今年3月份,改名后的“汶川七一映秀中学”启用,所有师生回到了这里。据学校副校长诸育林介绍,方杰等老师的事迹都被做成了展板,张贴在新校园的楼道里,教师们的事迹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他们给我们这所学校留下了一种精神文化,这是所有‘漩中人’都不能忘怀的。”诸育林告诉记者。

    漩口中学成震中标志

    作为那场大灾难中唯一得到较为完整保存的大型遗址,如今的漩口中学遗址已成为“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的标志性建筑。

    5月6日下午,记者来到汶川县映秀镇,顺着新修建的映秀路一路前行,远远地就看到了手持白菊前往漩口中学凭吊的游客。一到漩口中学大门,记者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迎面的一栋主教学楼的一端已经垮塌,另一端严重倾斜,在其一旁的宿舍楼原本有5层,可现在只有一层,最底层已被碾成粉末;在主教学楼后面,一栋实验楼也已经千疮百孔,但倾斜的方向却与主教学楼截然相反……

    如今,在地震中倾倒的教学楼废墟前,安放着一个硕大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纪念表盘,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地震发生的时间——下午两点二十八分。而在纪念表盘的前面,摆放着一家机关单位和一家慈善机构敬献的花篮。

    “这都是今天上午刚刚献上的。”当地居民告诉记者,3年来,几乎每天都会有人到这里献花,“有时候还会看到一些遇难学生家长来这里。他们一般都是在自己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来,有的会点上香,烧点纸,也有的就摆上一束花,在校园里坐上一会儿就离开……”

    遗址加固抗八级地震

    5月7日,记者从汶川县文体局了解到,为了更完善地保存遗址风貌,他们请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编制了漩口中学遗址废墟保存设计方案,2011年1月份,这份方案通过了专家评审,3月底,施工单位启动了一期工程。

    “这两栋楼体的倾斜角度都很大,这给加固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我们主要先采用建设挡土墙的办法,牢固楼体的基座。为了让挡土墙能承受住楼体的重量,我们一般要挖3米多的基坑,从地下就开始筑墙,这道挡土墙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达30厘米。楼体不同部位倾斜的角度不同,挡土墙的高度也要随之变化,最高的地方足有4米高,最低的地方则有1米多。”工程负责人车先生向记者介绍了一期工程中的一些细节,因为老漩口中学的辅助用房和艺术实验楼两栋房屋靠近映秀镇文化路,给附近居住的群众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所以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对这两栋楼体进行加固。

    车先生介绍说,进行加固后,遗址的安全性大为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在游览、缅怀时,不必担心这些看上去已经支离破碎的楼体会倾倒。“根据当初的规划设计,加固后的楼体可抗八级地震。”车先生介绍说,一期加固工程将在5月底结束。

    打造“震中遗址群”

    记者从汶川县文体局了解到,由于映秀镇地处“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位置,地震导致镇中心区夷为平地,遇难人数达6566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5亿元。在映秀镇的重建规划中,漩口中学地震遗址只是震中纪念地项目中的一部分。此外,映秀镇还将启动地震遗物展示厅项目、牛圈沟震源点—百花桥遗址项目、天崩石景区项目等,形成“地震遗址群”。

    牛圈沟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震源点。沟谷全长3公里,地震前张家坪村一组村民33户居住于此,“5·12”汶川大地震第一时间从牛圈沟这里开始撕裂大地,巨大的能量把地下岩石击碎。如今这里的地震遗址已由四川大学设计院完成了初编规划的扩充和细化,待专家评审后开展下一步工作。

    “天崩石”景区所在地是映秀镇渔子溪一组的耕地,耕地边原有一个机耕道通往岷江河边,以供村民在河滩取沙。地震发生时,一块巨石从广场对面的罗汉岩上飞落下来直落,竟然飞出近百米,崩进了路边一处民宅的二楼。目前,这个项目已由四川大学设计院完成了初编规划的扩充和细化,待专家评审后开展下一步工作。

    地震遗物展示厅项目,位于建设映秀镇遇难者公墓旁,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将分为展厅、影视厅等部分,目前工程主体基本封顶,预计将于6月初全面完成。

    ■链接什邡市将建“第四大纪念墙”

    5月5日下午,记者来到什邡市穿心店地震遗址,这里是为数不多的一处工业地震遗址。

    一进厂区,高达30多米的磷氨干燥塔倒塌在大门口,成为这里的标志性景观之一。记者从什邡市委宣传部了解到,这处遗址震前是宏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穿心店厂区,这座工厂建于1958年,里面有各种工业建筑的遗存,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整个历程。

    此外,这里还有工人的宿舍楼、休闲区、广场、影剧院、商店等综合性建筑,对展示、发掘、研究汶川大地震遗产、工业遗产有极高的价值。什邡市将围绕这处遗址建造抗震救灾纪念园。

    记者从什邡市委宣传部了解到,纪念园的建造已经启动,在此之前,什邡市就在遗址附近启动了“5·12地震诗歌墙”的建造。4月28日,这座由清华大学设计,长51.2米,高4米的诗歌墙已经正式揭幕。在什邡人心目中,这面墙是继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哭墙、德国的柏林墙和美国的越战墙后的“世界第四大纪念墙”。“地震诗歌墙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分量,也是震后四川人的精神地标。”什邡市委宣传部部长殷萍介绍说。

    文/特派记者 李兵 图/特派记者 刘延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相关专题:汶川5.12地震三周年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半岛客户端 

热门推荐

房产 | 旅游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