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义杰 近日,哈尔滨市道外公安分局侦破两起特大假药案件,涉案金额1300多万元,涉及药店大多在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假药贩子利用在配货站购买的几毛钱一条的药店信息,将百余种假药推销到黑、吉、辽、内蒙古四个省区至少3000家药店,牟取暴利。据分析 ,这些地区缺医少药,用药者中很多是农民,对假药的防范、识别能力不强。(12月30日《北京晨报》) 百余种假药泛滥,农村和城乡接合部成为假冒伪劣药品的集散地,这固然与农民收入低、鉴别能力差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当假药充斥3000多家药店时,就不能简单归咎于以上原因了。农村药店本来就少,3000家药店几乎实现了对这几个地方农村的全覆盖。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还有多少选择权?
假药的泛滥,不过是农村市场乱象的一个缩影而已。在大多数农村市场上 ,“各种各样的山寨、假冒商品应有尽有,大到摩托车、电视机,小到油盐酱醋。例如,“蒙牛”变“豪牛”,“白猫”变“日猫”,“茅台”变“茅合”,“康师傅”变“康帅博”,“营养快线”变成了“营养专线”。此外,每块1元的名牌巧克力、胀袋漏水的果冻、霉变的辣条,这些禁止销售的假劣食品,虽已在城市难觅踪迹,却在农村沉渣泛起。有些批发商甚至坦言:“进什么货要看小卖部开在哪里,城里有城里的货,农村有农村的货。”的确,相对于城市居民,农民对价格更加敏感,他们舍不得用高价买放心。
食品和药品的城乡二元化,源自监管的城乡二元结构。要解决假药问题,就必须健全农村市场的食品药品监管。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不仅体现在社会福利方面,在公共服务上同样如此。目前,工商、质检等执法部门的主要服务对象基本以城市为主,而考核机制也是以城市为主。因此,要想解决农村假货泛滥的沉疴痼疾,必须依靠上层的结构性调整,加大对农村的监管投入 。一般情况下 ,农村除了能有个片警、村委会外,很少见食品药品等监管部门,几乎处于无人管的状态,农村市场的打假也基本停留在运动式、节假日式。如果没有常态与长效机制,农村市场的药品乱象恐怕难以消除。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