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妍 1月2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在微博上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涉嫌贪污受贿,质疑他与一个叫“波士顿设计院”的机构有不正当合作关系。尹稚还表示已写好辞职报告。1月3日,尹稚发微博否认了之前的言论,称“举报”校长不过是酒后胡言并向校长致歉。 网络时代,任何身处网络中的人,都有可能成为那双卷起风暴的蝴蝶之翼,掀起网络舆论的狂潮。从这一点上说,网络的确是个好东西,它通过民众的围观之力,或多或少改变着一些不堪的社会现状。
然而,发生在2012开年的几件小事,也让人见识了网络的另一面。身为清华副院长的尹稚,先在微博上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涉嫌贪污受贿,并言之凿凿地称“已写好辞职报告”,才过了一天,却又再发微博表示“举报”校长不过是酒后胡言,向校长致歉,徒留网友支持反腐、同行力挺职业道德的一地鸡毛。这种对围观民众的忽悠,不能不说是网络舆论遭遇的一种不幸。
校长究竟有没有涉嫌贪污受贿,所谓“波士顿设计院”究竟与清华行政系统有何种关系,副院长是否因为受到了某种压力,最后不得不以“醉话”圆场,这次所谓的微博“醉话”事件,当然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深入调查的契机,公众也对此抱有很大的期待。但举报人前后不一的言论,不仅让当事人的信誉饱受质疑,也从某种程度上稀释着网络的公共信任感。
很多发酵于网络的公共事件,本就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只有以信任与真相为基石,网络舆论才能逐渐从民众围观的现场发散开来,并成为改善现状的助推器。
倘若一个公众人物在公共舆论场所的发声,不是以理性温和、实地求证为前提,便很容易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虚妄之中,最终让公共言论成为谣传与忽悠。具体到这次微博举报事件上来,究竟举报的腐败事项是真,还是校长腐败为伪,前后矛盾的话语不仅让围观公众错乱,也让力挺的专业同行尴尬,这种前后不一的反腐“醉话”,在围观力量很难控制且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的当下,对被举报者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这场微博“醉话”反腐事件提醒我们,在网络力量日益凸显的当下,任何人通过网络传播公共信息,都必须慎重再三,尤其是那些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更要善用网络这个公共舆论空间,知晓如何在网络上平和理性地释放公共信息,并实事求是地论证说理,而不是简单地释放情绪、不负责任地忽悠大众。否则,那将是公共信任难以承受之重。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
http://news.bandao.cn/lagala/)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