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蛎子壳做成的海珍礁放到海中就成了海参的"家"。
半岛都市报2月16日讯(记者李晓哲 ) 2月16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2011年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已结束,本市中科院海洋所科研人员完成的“典型海湾生境修复与生态增养殖设施”研究成果等97项成果获奖,比去年的87项增长了11.5%,再创新高。其中,80项成果本市为第一完成单位;在获奖质量方面,今年本市获得一等奖数为13项,比去年的6项增长116.7%。
2月16日,山东省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2011年度获得国家和省科学技术奖的单位和科技工作者。本市科技工作者表现优异,获奖数量和质量比往年均有较大提高。
市科技局统计结果显示,此次表彰本市获奖项目总数为97项,比去年的87项增长了11.5%。其中,80项成果本市为第一完成单位,17项成果为参与完成单位;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88项 ,国际合作奖1项 。97项成果中,经由市科技局推荐申报的获奖项目39项 ,比去年的29项增长了34.5%;在获奖质量方面,今年本市获得一等奖数为13项,比去年的6项增长116.7%
“这些奖项的取得,尤其是高等次奖的大幅度增长,得益于近年来本市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全社会关注创新、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是本市‘十一五’以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原始性创新和重大发明创造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此次获奖名单中记者看到,由青岛市科技局推荐的“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黄海渔业资源长期变化与评价技术”、“废旧特种工程轮胎高值化再制造成套技术装备与应用”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中科院海洋所杨红生研究员等人完成的“典型海湾生境修复与生态增养殖设施”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海参的家用海蛎子壳建 海蛎子壳不仅能做成人工礁石用来养海参,而且效果还非常好。在此次山东省科技奖励大会上,由中科院海洋所杨红生研究员等人完成的“典型海湾生境修复与生态增养殖设施”研究成果荣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该项是研究为了实现海湾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利用。”中科院海洋所研究人员评价,该项目针对近岸泥沙质海湾、离岸开放海域和净水围堰3种增养殖生境的受损现状,实现了对不同典型海域的生境修复和高效生态增养殖。
在这个项目中,一种以海蛎子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的发明专利特别引人注目,这项技术将不起眼的海蛎子壳利用起来,竟然成了养殖海参上好的材料。据科研人员介绍,该发明是把海蛎子壳用网衣包裹,再用绳索捆扎后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几个海珍礁单体投放到海里就搭建起一个用牡蛎壳当材料建造起的“豪宅”。
“在这种海参养殖方法中,通过人工投放刺参苗种或者自然采苗,实现刺参的增养殖,经过一年至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刺参可达到商品规格,经人工采捕回收刺参。”科研人员说,经过试验,这种方式养海参造价低廉、聚参效果明显、刺参回捕率高,并且易于操作和收获、不易淤积。
快速公交系统叫响全国 “快速公交(BRT)智能系统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记者了解到,此前青岛也曾提及要在城阳到市区建一条BRT,但至今也没纳入规划;反而这项在青岛孕育的技术在北京、厦门等城市开花,记者联系到研发单位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部研发总监高勇,他介绍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国其他城市建造了11条快速公交线路。
“我们的技术不是针对快速公交基础设施建设的,而是对快速公交车调度、人员安全监控等信息化的建设。”高勇说。据介绍,这种技术通过提高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减少了由于城市交通秩序混乱、行车拥堵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减少城市尾气、噪声污染。
谈到青岛建设轨道交通的可能性,高勇说青岛有这方面的诉求,“现在的私家车越来越多,青岛南北之间交通压力非常大,普通公交在运力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但快速公交开辟专用通道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它运量大、速度快”。
文/记者 李晓哲(图由中科院海洋所提供)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郭新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