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用的这个脸盆比网上的‘国民脸盆’历史还要悠久,很有纪念意义。”今年69岁的刘伟义老人1965年跟随支援三线建设的大军来到四川西昌,在当地买了一个搪瓷脸盆,结果这个脸盆一直陪伴他到今天。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刘伟义每每看到这个脸盆,总是不禁回忆起当年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自本报发起“寻找国民老物件”活动后,岛城市民热烈响应,掀起一股怀旧风,纷纷找出当年用过的被单、衣柜、水壶、梳妆台等,向记者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一个脸盆用了半个世纪 10日下午,在市南区刘伟义老人家中,记者见到了他使用了47年的“国民脸盆”,这是个白色的搪瓷脸盆,底部印有蓝色的花纹。
“这是个双层脸盆,里面还包裹着一层钢,质量真是杠杠的。”提起这个脸盆的来历,刘伟义说,1965年,22岁的他与506名工友一起到四川西昌支援三线建设,当时他是青岛市建筑公司的一名瓦工。
到了西昌后,刘伟义和工友一起到市场买了个上海产的搪瓷脸盆。“一个脸盆花了3块钱,当时是市场最贵的了,我工友的那个早就用坏了,我的还一直完好,到现在还用着。”刘伟义说,当时在西昌他们只知道是建设一处工地,但一直不知道这个地方要建成什么样,直到多年以后,看到我国研制的卫星从西昌发射成功,刘伟义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年他们建设的就是卫星发射基地。
陪嫁被单一直不舍得用 “我家的这床被单买了30多年了,保存得依然非常好。”今年56岁的即墨市民马魁伦家中珍藏了一床红色的被单,这床被单是1980年他结婚时妻子带来的陪嫁品。马魁伦说,当时农村条件有限,结婚时妻子带来了一床被单、几床被子、一床毛巾被、一套枕巾等床上用品,“除了被单、被子还在,那几件物品都没有了。”
马魁伦说,结婚后,他和妻子看这床被单非常漂亮,总是不舍得铺。这床被单也见证了他们家的历史,见证了他的一双儿女的长大成家。“前两年收拾东西,无意中又将这床被单翻了出来,一看还和新的一样,心想这么有纪念意义的东西快铺上吧。”于是,老两口才又重新将被单铺上。
两只木箱装满浓浓母爱 家住市南区盐城路、70岁的吕翠英老人家中有两个木箱子,这是她和母亲两代人的嫁妆。历经多年,这两个箱子都没有开裂变形,表面的漆皮还是光亮如新。
“这两个箱子是楸木做的,用了快80年了,现在里面还放着衣服、被褥。”吕翠英说,她老家是胶南的,这两个木箱子是母亲当年陪嫁带来的。1968年,吕翠英出嫁时,母亲又将这两个箱子作为陪嫁物给了她,“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两件木箱就是我们结婚最好的礼物了”。
吕翠英说,父亲1942年去世后,母亲独自一人拉扯两个女儿。“现在这两个木箱子对于我的意义就是母亲的形象,每次看到这两个箱子,我就会想到母亲对我的爱。”吕翠英说。
文/图 记者 杨洪星
■征集 家有老物件拿来炫炫吧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过去的老物件总是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所谓老物件,就是咱老百姓生活里曾经密切相关的、又逐渐在历史中渐行渐远的“老东西”、老家什。
一床被单 、一台老式缝纫机、一台几十年前的半导体收音机、一本几十年来的家庭记账本……这些过去普普通通 、老百姓伸手可及的东西,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全貌,也记录着每个家庭的生活变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市民也收藏了很多老物件,想有个平台交流一下收藏的经验,晒一下自己所收藏的老物件,为此,本报特向市民征集老物件的故事,请您讲述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让大家来共同分享。
如果市民家中有承载美好记忆的老物件,可拨打电话13675428214联系本报记者。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李敏娜]